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史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

2015-01-31 02:39于德山
中国出版 2015年24期
关键词:符号图像

□文│于德山

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史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

□文│于德山

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史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研究中将关注三个核心问题,即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历史的分期问题、图像传播技术与图像新闻的互动关系和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的社会文化观照。这三个核心问题基本构成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史研究的纵轴与横轴,体现出研究的学科价值、人文追求与当代意义。

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史技术与图像符号社会文化观照

图像符号是人类最古老和最基本的符号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之中曾经发挥重要的价值。[1]图像新闻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类型之一,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之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学界有关图像新闻传播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针对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史的探究更是鲜有论者涉及。本课题因此集中于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史,涉及图像符号与图像新闻传播技术两个“破题”概念。

从图像符号的视觉形式与对象物之间的“模拟关系”分析,图像符号可以分为等比图像与非等比图像。所谓等比图像重在表现对象物的物质外表特征,尤其是现代等比图像——影像,它是一种使用机具技术(照相机、摄影机、摄像机等机器)生产的等比缩放图像,影像与对象物之间严格遵循理化原理,有着严格的比例关系,因此,现代影像是一种典型的等比图像。所谓非等比图像是指并非严格按照等比缩放而制作的图像符号,传统的手绘图像和版画一般都属于这类图像。非等比图像是一种结构性的视觉传播符码,它对物象的转型呈现总是经过图像作者观念绎的一种选择性描写与表征,从传播技术的角度考查,它没有“冗余”性信息(噪音)呈现,在传播新闻信息时,它的指涉性比其他任何一种新闻信息都强,但它的证据性信息又很弱。这种技术特性使得它在新闻传播中表现出一种绝对的优势。[2]

具体到图像新闻传播技术,我们发现相关技术涉及具体的技术形态、工具、材料及其组织形式,图像新闻则包含新闻采写、文本构成和社会传播三个基本过程,显示了图像新闻传播技术的物质生产形态、媒介构成形态和社会传播形态,具体涉及图像符号制作与传播的人(群体)、材料、器具、工艺、受众、传播渠道、组织、政策与视觉观念等方面。

一、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历史的分期意义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活动直到近代才真正出现,但是图像传播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十分频繁,并在其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形成中华图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对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历史的梳理要上溯到先秦时期。总的来看,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经历了四个阶段。

1.手工绘制阶段

手工绘制阶段是图像新闻传播的“前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持续时间非常长,大致到唐宋雕版印刷技术诞生之前。图像手工绘制阶段的特点是,图像的制作工具、材料、制作过程与传播等环节均依赖于手工完成。与语言符号相比,图像符号尤其是图像的造型符号具有唯一性、难以复制或者复制时间长等特点,由此,限制了图像制作的数量与传播的广度,也影响了图像“新闻性”功能的发挥。

2.手工刻印阶段

这一阶段是我国图像新闻传播的“黎明前”时期,大致持续到晚清报刊诞生之前。手工刻印是在手绘图像的基础上,将图像翻刻于石砖、木质、金属等材料之上,[3]再将其翻印到纸质等材料之上。唐宋以来,随着佛道等宗教文化与城市商业文化的不断发展,手工刻印技术尤其是雕版技术不断成熟,造纸术不断出新,一般纸张制造量增加,图像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宗教图像、纸币图形、书籍插图、画谱、年画、招贴画等图像制作与传播活动之中,带动了中国古代图像传播的一个个高峰期。

3.机械刻印阶段

从晚清报刊开始,通过引用西方石印、铜版技术、照排技术、胶印技术等现代制像与印刷技术,图像被制作成印刷版面,开始通过印刷机大规模复制印刷。这些技术并不是促成中国图像新闻的媒介形式、组织与传播等现代新闻活动形成的根本原因,但是无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尤其是图像新闻传播的发展速度。

4.数字成像阶段

随着摄影术与录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普及应用,广义图像新闻传播越来越让位于照片与运动影像,非等比图像新闻传播的数量与影响力都在逐渐递减,图像新闻在体裁上多集中于新闻插图和新闻漫画方面。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绘图软件出现,可以绘制出各种图形乃至三维人像与情景图,这种技术被应用于事件的新闻传播实践之中,由此,图像新闻传播在当代新闻传播中又恢复难得的生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信息可视化成为热门问题,不仅受到新闻业界的追捧,也受到新闻学界的关注。新闻可视化表达并非原有的图像或者影像式(电影新闻纪录片、电视新闻乃至视频新闻等)表达,而是基于海量的新闻信息而形成的图形、图像、图表等视觉表达方式,这种视觉表达方式体现出一种新型的视觉观念与视觉思维,体现出当前媒介融合语境中图像新闻传播的最新发展。同时,依托于自媒体应用,一般受众的图像新闻制作、传播乃至图像新闻恶搞成为备受瞩目的媒介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历史研究之中的分期是一个大问题。根据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史的特殊性,相关研究就不能完全套用现有的历史(主要指意识形态的书写形式)分期标准,而应该以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发展之中重大技术发现(发明)、重大事件为主要分期依据,辅以现有的历史分期标准,由此较为客观地规划出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史自身的发展历史。上述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史的四个分期大致遵循了这一原则。

二、图像新闻传播技术与图像新闻的互动关系呈现

语言和图像作为人类两种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与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语言符号一样,图像符号也可以分为能指层与所指层,图像符号的能指层由线条、颜色(水墨)及其组合形式构成。

图像符号依据其用途表现出两种类型:一是肖似性图像符号,肖似性图像符号是图像符号最为主要的类型,源于人们对物象视觉形式的符号模拟,最能够体现人类运用图像符号的基本需求,即以图记事、以图示意与以图叙事的目的。与语言符号不同的是,此类图像符号的能指层是对物象的形态模拟,因此这一特征显示了图像符号的能指层与所指层之间的关系并非语言符号那样是“任意的”,而是有或强或弱的“强制性”。二是抽象性图像符号。图像符号的抽象性特征是在肖似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与抽象发展的结果,如宗教图腾、青铜图案、阴阳爻、八卦图、星象图、地图、族徽、商标、实用标志等都可归入此类,体现出图像符号的所指层所蕴含的宗教、政治等象征意蕴乃至实用功能。抽象性图像符号与语言符号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其能指层的视觉意味更强,所指层的象征意蕴也更浓。

图像符号的制作、文本形态、材料要求与传播方式都与语言符号不尽相同,二者相关的技术要求也并不一致。比如肖似类图像符号的制作对技艺要求更高。在绘制材料方面(介质方面),甲骨面积较小,不太适合图画;竹简由于单片狭长,单片书简连接之处有空隙,一般并不适合作为图像文本的介质材料;而缣帛、木板与早期青铜器具、陶器形制较大,则适合抽象类图像符号乃至肖似类图像符号的刻画。这一特点似乎可以大致说明可能是由于材质的大小等方面不同,决定了青铜器与甲骨、竹简等材料对不同符号的承载,也决定了其作为媒介的不同使用功能、使用目的、使用场所与文化介质的形态。同时,造纸术与印刷术作为重大的技术发明创造,对图像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制作、文本形态、材料要求与传播方式等方面均影响巨大,其中在文本小型化、轻便化与传播大众化等方面对图像符号的影响更为深远。

现代的电报技术、电话技术针对语言符号传播,以编码与音频形式对语言符号的传播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了现代新闻业的发展。[4]而摄影术的发明则针对图像符号,人类图像符号的视觉形式模拟第一次通过技术达到等比模拟阶段,促使了现代绘画艺术的转型和等比图像符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也促进了新闻摄影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运用。摄像技术则以运动影像表现事件与“呈现”生活,首次在图像符号之中加入了“等比时间”因素,解决了困扰古人的所谓图像无法“历时性”表现物态的千古难题,这是继摄影术之后,人类有关图像制作技术的又一次重大发明,促进了电影与电视两种新的大众媒介形式的形成与繁兴。

非等比图像符号与等比图像符号的区别不单是一种视觉感受的差别,更是由于图像技术的差别而产生的图像符号自身的差别,体现出传统图像符号与现代图像符号尤其在能指层、文本材料等方面的本质不同;而随着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摄影、摄像设备与各种制图软件高速发展,高科技催生了立体影像与虚拟影像的产生,[5]除专业化发展之外,这些制图技术还重点向设备便捷化、小巧化与应用个人化、智能化等方面高度发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影像技术与社会化新媒体应用高度融合在一起,各种图像可以异常方便地迅速制作与传播,由此形成当代视觉传播新的格局,[6]促使所谓的视觉文化时代向更新的层面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大致可以认为,虽然图像符号的艺术化表达(如绘画艺术等)一般轻视乃至抵抗相关技术,但是从实用的角度分析,技术因素一直在图像符号制作、文本样式尤其是传播层面产生持续而深入的影响。摄影术和摄像技术之后,等比图像受到技术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换句话说,等比图像完全是技术的产物,没有技术,就没有现代图像符号的产生,现代图像符号是一种技术符号。因此,图像符号比语言符号在本质的层面更是技术的,在技术的层面,图像符号因为技术因素不断改进其物质层、符号形态、传播介质乃至人们的视觉形态、视觉感受与视觉思维,技术的发展不断赋予图像符号新的形态与应有的叙事“威力”。可以预测的是,随着亿万像素技术、立体打印技术与虚拟影像技术的发展,当代图像符号“模拟现实”的能力仍将不断加强,同时将向着真实三维空间发展,与受众的触觉、嗅觉、听觉等感觉系统联系在一起,在新闻报道、体育转播、股市行情与医疗、军事、游戏娱乐、舆情监测等领域广泛使用。这一切只有技术才能够做到。也正是从技术的层面,我们才能够深入地分析所谓视觉文化时代来临的根本原因、影响、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三、中国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史研究的社会文化观照

从科技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图像新闻传播技术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其自身及其发展蕴含着复杂的思想观念、社会经济变迁、信息规制、媒体组织转型等媒介文化因素,体现出复杂的社会文化的融合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本雅明、伊尼斯、麦克卢汉、鲍德里亚和波兹曼、梅罗维茨、芒福德等理论家大多强调传媒技术的重要影响,其中所谓的“技术决定论”本质上也是批判的文化研究;近几十年来不断升温的视觉文化研究则综合了图像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围绕图像进行了更为宏观的文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总结这些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内容对视觉文化的崛起及其负面效应都有所警醒,例如胡塞尔的图像现象学、海德格尔的世界图像时代、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拉康的镜像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感官延伸论、波兹曼的书写文化论、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德波的景观社会、德布雷的图像生死论、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等理论影响深远,这些论述虽然大多是从哲学层面思考问题的,但是其中已经有意无意地凸显出图像技术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影响。

结合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以摄影术和摄像技术为标志,技术化的图像符号不断发展,图像符号几乎可以表现与模拟任何事件、场景与现实,当图像符号越来越“真实”,达到无限接近人、物与事件的时候,图像符号对现实的替代作用就越来越强,直至“成为”现实本身。由此,图像符号及其组构的“景观社会”建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影响了人们感知现实的能力与介入社会生活的方式。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感官的延伸,“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7]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通过现代媒介发展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只有通过技术形式不断强化媒介符号的文本形态、感知形态与传播渠道时,媒介(符号)成为一种技术形式,媒介对人感官延伸的能力才会不断强化突出。

从技术的角度看,媒介对人的感官延伸得越精细、越逼真越好,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符号发展到何种地步,符号与其对象物的异质特征并没有改变,符号指涉是其自身,永远无法是对象物本身。从中国先秦的老庄哲学、古希腊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宗教的圣像破坏运动,再到梅洛·庞蒂的眼与心、鲍德里亚的拟像、德波的景观社会等理论分析,都蕴含着对人类现实与图像符号模拟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提醒人们要认清现实与符号之间的差别与距离,不要让图像符号阻碍人们对现实与真理的体验与认知。在当今社会的视觉文化语境之中,所谓客观真实的图像符号并非完全真实客观,这些图像符号涉及技术的选择、使用者的角度和目的等方面,也涉及使用语境、政治、社会乃至种族意识等复杂因素。

同时,我们发现,重大技术发明改变了图像传播的符号形式、制作方式、材料、文本方式与传输方式,但是图像技术与图像新闻传播实践二者并非呈完全一致的关系,即图像技术的发明并不一定会促进图像新闻传播的飞跃发展,由于相关政策、观念、经济与宗教等方面的影响,某一时期或者某一地域之中,图像技术的新发明也许并不会迅速应用到图像新闻传播的实践之中,二者之间有时空错位,图像技术的威力往往会受到某种限制。具体而言,图像新闻传播某种新技术的出现并不会很快替代原有的技术形式,原有的技术形式常常会共存很长时间,在某些特殊的时期或者地域,较为原始的图像传播技术甚至还会大规模使用。这一现象也说明,图像技术的使用是“当代社会一个视觉性的实践与生产系统,一套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运行规则”,[8]是一个融合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复杂过程,需要我们进行社会文化的观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14ZDB129)的前期研究成果

注释:

[1] 薛倩.图像:被忽视的文化载体——《中华图像文化史》前50卷将于2014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d/gd_ rwhd/gd_dfwh_1654/201312/t20131219_912673.shtml

[2] 韩丛耀.图像:主题与构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4

[3] 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4] 周永明.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电报与清末时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 于德山.我国网络视频传播的崛起与当代视觉文化生态[J].中国电视,2009(8)

[7]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11

[8] 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99

猜你喜欢
符号图像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学符号,比多少
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去雾系统
如何由图像确定y=Asin(ωx+φ)+B的解析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符号的由来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