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静
(天津城建大学,天津 300384)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肩负着特殊使命,他们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人。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当下思政课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状况,探索如何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力和践行力,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惟有坚持知情意行的统一,把握内在的规律,才能使思政课教师自觉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政课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自我认同与引导他人认同的统一。
思政课教师为什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需要弄清楚的前提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作为现实的主体人与具有某种属性的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的效益关系。不难发现,价值涉及两个方面,即主体人的需要与客体事物的属性、结构、性质,二者缺一不可。据此分析思政课教师何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主体和客体,即教师与核心价值观两方面切入。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针对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这就赋予了需要前提性、普遍性和能动性的特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需要的发展对人的本质的重要性,“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2]人正是基于特定需要在一定社会关系里从事自觉的、为我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成为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离开人的需要,一切劳动与社会关系将不复存在。只有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才能使人自觉认同某种价值观念。作为思政课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时刻考虑如何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的成长,怎样实现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统一,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事业去追求。这亟需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形成具体的价值取向。所以,只有符合思政课教师成长需要的价值观,才能让他们从心底真正认同。
我们党提出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个过程。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密切不可分割,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比指南针和导航仪,对在价值多元多样多变时代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约束价值行为,具有指引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其固有的科学性能够吸引思政课教师。因而,历经多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科学性、现实性和客观性的特质,为思政课教师认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现实土壤。
为了准确、客观把握思政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状况,我们设计了问卷,对天津市部分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李克特计分法,分值越高,认同度越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问卷回收率为90.67%。调查中,男性占52.9%,女性占47.1%;从政治面貌看,党员占83.8%,团员占3.7%,群众占10.3%,其他占2.2%;从受教育程度看,本科占16.9%,硕士占60.3%,博士占22.8%;从职称看,助教占33.8%,讲师占 44.1%,副教授占 18.4%,教授占 3.7%;从学校类型看,985、211院校占21.3%,一般院校占48.5%,大专高职学院占30.2%。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了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目标追求。这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一脉相承、密不可分。本次调查中,思政课教师对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均值为34.49,这说明思政课教师对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认同度较好。但是从不同维度看,思政课青年教师对“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认同度均值依次为8.16、8.32、8.90和8.92。数值越高,认同度越高。这说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政课教师日渐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精神文化和精神世界有更高的诉求。在“文明”认同的两个测量指标中,无论是国家应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成员素质,营造社会文明新风尚,还是“应把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精神追求”,思政课教师对其都有较高的认同度。在“和谐”认同的两个测试指标中,思政课教师对“我们应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团结和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在“富强”认同的两个测试指标中,针对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实现强国的目标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思政课教师对此有较高的认同度,这说明多数思政课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国情,正确认识当下我国的发展态势;但是对“富强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缺乏深刻的理性认同。在“民主”认同的两个测试指标中,思政课教师对“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命”的认同显然高于对“政府要注重在各种活动中营造民主的氛围”的认同。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体现了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个社会的自由程度、是否平等公正、法治建设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价值准则的践行与国家价值目标的实现。在调查中,思政课教师对社会层面价值追求的认同度均值为34.86,比对国家价值目标的认同度要高。调查中通过分析发现,思政课教师对“平等”、“自由”、“法治”、“公正”的认同度均值依次为8.54、8.71、8.73和8.81。其中,对公正的认同均值最高,这可能是因为,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公正便是人类矢志不渝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平等、法治的基础,没有公正就不可能有平等、法治。在“公正”认同的两个测试指标中,思政课教师对 “构建和谐社会要把公正作为价值目标”,以及“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和谐”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在“法治”认同的两个测试指标中,思政课教师对“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应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对“只有在法律框架内处理好利益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社会”认同度稍低。在“自由”认同的两个测试指标中,思政课教师对“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缺少理性认知,认同度较低,但是对“社会应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在“平等”认同两个测试指标中,对“平等是考察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指引”,思政课教师的认同度较低,而对“社会应努力实现社会平等”具有相对较高的认同度。这说明多数思政课教师更加注重眼前的、实际的个人自由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平等与否,对深刻的理论未能深刻理解和掌握。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基本价值准则和道德行为标准,体现要塑造什么样的公民。在调查中发现,思政课教师对个人价值准则的认同均值为34.55,处于较高的认同程度。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对“爱国”、“敬业”、“友善”、“诚信” 的认同均值依次表现为 8.28、8.46、8.68和8.91。在“敬业”认同两个测量指标上,多数思政课教师对“注重职业发展规划,工作尽心尽力,干一行、爱一行”具有较高的认同程度,这说明思政课教师能够在工作中践行敬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思政课教师对诚信有较高的认同度,不仅要“言必信、信必果”,而且意识到学术腐败的危害,能够自觉抵制学术腐败的欺骗行为。在“爱国”认同的测试指标方面,思政课教师对将爱国落实于工作中有很高的认同度,但是仍需要提升教师对爱国的理性认知。
针对当下思政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状况,提升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需要遵循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中,内化于心是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外化于行是认同的落脚点和归宿。思政课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我的价值准则,并通过行为外化,将这种价值准则运用到教学、科研、现实生活中,在规范自我行为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化过程,是思政课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思政课教师只有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的价值准则、道德实践要求,才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切实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经过认知、情感和意志的作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并自觉将其作为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
首先,理性认知是思政课教师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途径。”[3]这就明确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同样,思政课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能够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既要熟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又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理论基础、时代背景、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等问题,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
其次,积极的情感是思政课教师内化核心价值观的桥梁。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事物的追求,都与人的情绪情感密切联系。人的认识活动总是贯彻着情感的因素,特别是积极的情感能够打破思维的平静,为人的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和生机,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而,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刻认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髓、产生的时代特征、历史渊源、现实价值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并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修正、调适自我价值观,实现自我与社会在价值观方面的统一。
最后,坚定的意志在思政课教师内化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有决定作用。意志是个体为了既定目标长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认识过程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意志通过把情感和理智、冷静和激情统一起来,用情感激活理智,用理智调控情感,调节和控制人的情感,从而排除外在和内在的干扰,去实现自我目的。思政课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这种主流价值观植根于内心,作为自我的价值行为尺度和道德准则,并能够坚持不懈。思政课教师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知”、“情”的“量”的积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准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形成顽强的意志,并逐步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理论源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和检验。因而,思政课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体现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由此形成更高层面的认知。思政课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思考如何将认知内容转化为实践。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把行为外化为不断提升核心价值观认同能力。在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想、思潮、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各种思潮融入大学校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严峻的冲击。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阅历浅,缺失价值选择能力,加上政治立场不坚定,容易受到诸多不良思想的侵蚀和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宝贵财富,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诉求。“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应注重理论学习,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依托先进科学的文化教育、校园文化以及师德建设,增强自我理论修养。此外,思政课教师应强化科研工作,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提升价值辨别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把行为外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斯宾塞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状况,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道德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制约性,奠定了人的道德培养的现实基点。[4]同样,思政课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自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教育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是检验思政课教师是否真正认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尺度。只有既自觉认同核心价值观,而且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才是思政课教师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完成。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学生实践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逐步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的认识是一个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经过知、情、意、行的内化外化过程,思政课教师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四个环节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知”是基础,“情”、“意”等非理性因素是桥梁和纽带,“行”链接内化与外化,是内化的归属和外化的具体表现。缺少任何要素,势必影响思政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力。因而,只有把握这一规律,思政课教师才能更好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自我认同与引导他人认同,从而营造践行核心价值观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良好风气。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3.
[3] 列宁全集(第 5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2.
[4]刘玉标,马静.赫伯特·斯宾塞道德教育目标向度及其相关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2(3):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