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史的编纂

2015-01-30 00:24陈幼华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资料图书馆

陈幼华

摘要 阐述高校图书馆修史的意义及所处时代背景;通过检索大型书目系统及相关文献统计,说明了自民国以来的高校图书馆史的编纂出版情况,从出版年代、编纂人员、编纂体例、章节设置、内容呈现等方面分析其编纂特点;梳理阐述高校图书馆史编纂过程中所涉及的编纂队伍的组建、章节与编纂原则的设定、史料的收集与整理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史

1 问题的提出

历史,既是对过往的记述,也是对传统精神的凝练和表征。修史,则是一项留存过去、放眼未来的行为。从个体层面来看,图书馆史的编纂对于梳理和保存一馆的历史、记载图书馆史上的风骨人物、凝练及传承图书馆精神、启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隶属机构、国家或地区的角度而言,个体图书馆史亦能成为机构史、国家或地区图书馆事业史编纂的基础。

中国高校图书馆主要起源于19世纪末西学东渐之时新式学堂的建立。其时的有识之士纷纷意识到欲强国强民则必须用新学术育新人才,而育新人才即需建新式学堂、藏书楼等基础教育设施。这种思潮催生了一批新式学校及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一方面除收藏中式图书外还收藏西学图书,另一方面借鉴西方图书馆的管理思想与方法来管理图书馆并提供服务,实现了图书馆从藏到用的近代化转变。随着新式学校的增加,高校图书馆的数量亦不断增长。民国时期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编制了简史式的图书馆概况。20世纪30年代战争爆发至新中国建立,高校图书馆经历了一段较为动荡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文革”等大的社会变动,图书馆一直处于动荡及调整之中,发展缓慢、几近停滞。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高校图书馆才真正大步行进在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道路上。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馆舍、馆藏、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服务等方面进展迅速,硕果累累,但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之下,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转型的压力。

程焕文先生总结20世纪末期以来图书馆新馆建设出现过三次高潮:“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的图书馆迎来新馆建设的第一次高潮,三线典藏式建筑流行,华人华侨捐建蔚然成风,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独领风骚。90年代经济腾飞,新馆建设出现第二次高潮,模数式建筑逐渐兴起,沿海地区新馆鳞次栉比,上海图书馆新馆异军突起。新世纪文化教育大发展,新馆建设呈现第三次高潮,模数式建筑盛行,改建、扩建、新建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大投入、大规模、大范围、大数量造就了深圳图书馆新馆、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广州图书馆新馆等一批令人叹为观止的图书馆建筑大手笔。三次高潮创造了中国现代图书馆的百年辉煌,在中华文明史上五千年不遇。”吴建中先生认为在过去的30余年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纪之交及当前经历了三次大的冲击,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时强时弱的“图书馆消亡论”、“无纸化社会”的声音,新馆建设、图书馆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依然面临着巨大的超越与转型的压力。从这些论点都可看出,新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经历了复杂的转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仍然需要总结历史、以更广阔的视角去规划及管理变化的未来。在这种总结历史、继往开来的时刻,加之中国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文化的问题,高校图书馆的修史问题便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2 高校图书馆史的编纂情况及特点

2.1 民国时期的编纂情况

民国时期,新式高校及图书馆纷纷建立,并取得一定发展。严文郁先生对民国时期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情况有所记述:“在图书馆新运动中,各级学校图书馆实有其重要地位,尤以大学图书馆的成效最著。我国教育当局亦颇注意及此,教育部在各大学立案条件中,规定须有完备的图书馆方为合格……据教育部《二十二年度全国高等教育概况》所载,该部调查全国国立、公立、私立大学院校共109所,合计图书设备为4493616册,平均每校有书41226册。”其时的高校图书馆虽然创建发展历史不长,却比较注意整理记录图书馆的情况,产生了多部简史。据笔者在国家图书馆民国图书、“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民国图书中的检索结果,结合徐雁、翟志宏的研究,民国期间编纂出版的高校图书馆史有20余本。具体见表1。

这些馆史基本按照沿革、馆舍、组织、图书、分类、编目等类别来介绍图书馆的情况,由于时限不长,篇幅均较短,不足百页。

2.2 新中国成立后的编纂情况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经历了从近代化向现代化的巨大转变;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校图书馆迅速进行着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变,遭遇着多方挑战,并面临着变革转型的发展形势。新中国高校图书馆编纂馆史,滥觞于1992年由吴唏先生主笔编写出版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记略》。该书以时间为序,将北京大学图书馆从创建至1992年的历史分初创阶段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辛亥革命后至三十年代中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文革”后至1992年等五个历史时期来组织撰写,后附历届领导人、机构章程规则条例等18个附录。这种体例成为其后高校图书馆编史的重要参照。之后,除1996年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编写成书、但未正式出版的一部简史,高校图书馆的编史行为主要发生于新世纪,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第二个十年前后。据笔者对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书目系统的检索统计,以及参考发表论文中的提示,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编纂了十余部图书馆史,见表2。

2.3 编纂特点分析

观察上述馆史,从出版数量、成书年代、编纂人员、体例、内容呈现方式、阅读体验等方面来看,表现出下述特点:

(1)从数量来看,当前编纂出版馆史的高校图书馆数量偏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我国有2442所普通高等学校。已编纂出版的馆史数量不到总体高校总数的千分之七。

(2)从出版年代来看,这些馆史基本编制于21世纪初,近五年出版的占一半之强,说明大学图书馆对此问题关注度提升。endprint

(3)从编纂人员来看,除《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记略》由吴唏先生以一己之力完成外,其余基本采用馆长领衔、编写组合力完成的模式。

(4)从体例来看,高校图书馆馆史通常由7个部分组成:①编写成员说明;②文前彩图,如图书馆建筑、领导题词、馆员工作或活动照片、馆藏章、荣誉证书、馆领导照片等,文中有彩图则文前彩图较少或没有;③目录;④序和前言,往往由校领导或馆长作序及前言;⑤正文;⑥附录,通常有大事记、历任馆长、规章制度、历年获奖、馆员论著等;⑦后记。其中,编写成员说明、目录、序或前言、正文、后记是每部馆史均包含的内容;彩图及附录则各馆史均有所不同。

(5)正文记述内容基本涉及馆舍、组织结构、人员构成、馆藏发展、分类与编目、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合作与协作等。

(6)正文组织方式主要分为三种:①依时间分章记述,图书馆初建与早期发展、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等往往成为时间分界点。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史即采用此种体例。②依时间分章,每章下再以图书馆运作涉及的主要方面,如馆舍、组织机构与人员、馆藏发展、分类与编目、数字图书馆建设、服务、学术研究与交流合作等横列小节记述。哈尔滨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图书馆馆史采用此种体例。③依馆舍、馆藏、分类编目等图书馆涉及的主要方面分章,每章下再依时间记述。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图书馆馆史采用这种方式记述。

(7)从正文内容呈现方式来看,早期出版的馆史基本采用文前彩图、正文仅文字记述的方式,近三年出版的馆史除了文前彩图外,正文都采用图文结合、四色彩印的方式。

(8)从阅读体验而言,这些已编纂成书的高校图书馆馆史在编纂方法上为后来者提供了许多借鉴,但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史料不足或编纂时间过短使馆史有拼凑之嫌,体例不够严谨;②史料虽充足却由于编纂者思想高度不够致使馆史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凝练,有流年工作报告之感,可读性不强。

3 编纂高校图书馆史的关键问题

编纂馆史首先需要明了编纂流程,这样方能明晰决定编纂质量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也能保障编纂工作的有序推进。编纂高校图书馆馆史需要经历组建队伍、制订编纂方案、收集整理资料、撰写成文、编制附录、统稿及出版等过程,具体见图:

组建队伍与制订方案是开展后续编纂工作的基础,而构成编纂队伍的“人”则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方案是否适宜、资料是否能收集整理齐全、内容框架设置是否可取、正文撰写是否合乎史书要求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等,皆由参与其中的人的素质及能力决定。因而,组建起合适的编写队伍,无疑是修史过程中重中之重的事情。评价馆史的编纂质量,内容框架(也即章节结构)的清晰度与合理性、史料的真实性与全面性、表述的准确性、规范性与流畅性等皆是重要衡量指标,这些与内容章节及编纂原则的设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组建合适的编纂队伍、设定章节与编纂原则、搜集与整理资料是整体馆史编纂过程中最为基础及核心的关键问题。

3.1 组建编纂队伍

馆史编纂工作构成决定了编纂队伍的构成。馆史编纂工作可分解为架构整体篇章结构、确定编纂原则、资料收集与整理、执笔撰写等,这些可以由笔力雄厚的大家独力完成,也可以团队合力完成。在已出版的馆史中,唯《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记略》由吴唏先生独力完成,其余均为多人合作完成。吴唏先生之所以能独力完成《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记略》,一方面是由他深厚的图书馆学理论功底及对图书馆实务的深刻了解所致,另一方面也因为该馆史较为简略、篇幅不长。一部比较详尽且质量较高的馆史需要一个有效的编纂团队合作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事实上,多数高校图书馆在编纂馆史时均采用团队作业的形式。

有效的团队构成包括主编、主要执笔人员和资料收集整理人员。主编与主要执笔人员一起负责确定馆史的整体结构与编纂原则;主要执笔人员负责章节的撰写;资料收集整理人员按照主要执笔人员的要求收集和整理资料。编委会通常由主编和主要执笔成员构成,是编纂队伍的核心,其整体水平直接决定着馆史的编纂质量。选择合适的人员作为核心编纂成员,对于完成具有较高水准的馆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选取依据可从下述方面来考虑:

(1)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编纂人员具备深厚的图书馆学理论基础,能够保障编纂馆史必须的高度及广度。这种理论及视角上的高度与广度,使编纂人员宏观上对于个体图书馆所处时代背景、高等教育环境、整体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脉络了然于心,对个体图书馆馆史的内容涉及面及内容组织架构有准确的把握,对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与人物能够准确甄别、评价和记述。

(2)图书馆实务工作经历。具备图书馆学理论素养、且在图书馆长期工作的人,即使没有经历全部的工作岗位,也会对个体图书馆的运作有较全面的了解及把握,不致遗漏重要的史实、事件或人物。

(3)文字表述能力。个体图书馆史的编纂既是件很严谨的事情,同时也可以具有较强的个体特色与趣味。这就要求编纂人员除了优异的学术文字表达能力外,还需要较强的文学性,以使馆史行文既客观又流畅活泼,不流于工作总结式的死板僵化。

(4)史料收集能力。史实的全面性与真实性是馆史是否成功的重要基础。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从何处获取资料、如何甄别整理资料等,是馆史编纂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对待的问题。编纂成员必须具备强大的史料收集能力,方能从资料方面保障馆史的编纂质量。

(5)沟通协调能力。核心编纂成员除了亲自搜集史料、执笔撰写外,往往还需要组织团队成员收集史料,涉及到较多的工作分配、沟通协调之事。这种时候,史料收集的全面性往往就取决于编纂人员的多方沟通协调能力。

(6)敬业精神。除具备上述能力之外,核心编纂成员还必须是对修史之事饱含尊重与热忱的人。这样,即便是在费时费力却无法直接体现个人成果的情况下,该种敬业精神依然能支撑整部馆史以较高水准完成。endprint

综合而言,一个既具宏观视野又对微观实务有全面深刻把握、且有主观热忱的编纂团队,是成功编纂馆史的基础保障。

3.2 设定章节与编纂原则

设定章节与编纂原则是制订馆史编纂方案的核心内容,也是有效推进馆史编纂的基础。章节是整部馆史的骨架,编纂原则确定行文规则。合理的章节结构与编纂原则设计,加上执笔成员优越的史料驾驭能力及文字表述功力,即能保障馆史的内容品质。

3.2.1 设定章节

确定章节设置依据是编纂馆史的重点和难点。从史书的角度而言,依时断章能够体现出较清晰的时代动向与图书馆历史发展脉络,是较为可取的方式。事实上,已出版的高校图书馆史多数确实是根据特定的时间点来划分篇章的,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史按初创阶段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至三十年代中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结束、“文革”之后至1992年等时间段分章,章下按时间或事项分节;河南大学图书馆馆史以新中国建立、院系调整、改革开放、新世纪为划分篇章的时间点,各章之下按时间或事项(如馆舍、组织机构、馆藏、分类编目、自动化建设、人员培养、科研、党建等)分节;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史按初创、早期发展、战争岁月、战后重建、解放之后、“文革”十年、改革开放、新世纪等分章,章下不再分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依据图书馆在不同历史年代的发展特点将整部馆史分为四个篇章,展现了该馆初创至战争结束的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及“文革”期间的动荡与停滞、“文革”之后至2007年间的现代化征程,以及2008年之后伴随新馆开放的变革转型举措与成绩,各章之下按时间或事项分节。

关于图书馆史分期的问题,许多学者也进行过探讨。其中,长期致力于图书馆史研究的谢灼华先生提出应以中国社会历史的分期为依据、以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主线[7]。结合专家观点及已出版馆史的章节设置情况,笔者认为个体高校图书馆在确定篇章设置原则时可综合考虑下述因素:①中国社会历史分期;②中国图书馆史分期;③中国高等教育史分期;④高校图书馆的个体发展特点。依据这些原则,对社会及教育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如战争、新中国建立、院系调整、“文革”、改革开放、图书馆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新馆建设等均可成为作为划分馆史篇章的依据。这样的分期划章,在顺应及揭示时代脉络的同时,亦能显出个体图书馆之特色。各章之下,依据其时的历史发展特点、掌握史料的程度,再按时间或事项细分小节记述。

在已出版的馆史中,也有少数馆史按概况沿革、馆舍、馆藏、分类编目、自动化建设、服务、组织结构、人员、学术研究与交流等图书馆相关事项横分篇章,章下再纵向依时记述的志书架构方式来组织章节。此种方式对于建馆历史较短、早期史料保存不够完备的图书馆较为适用。

3.2.2 编纂原则

图书馆史的编纂原则是对总体内容呈现方式、行文规则、陈述风格、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记述依据及方式、名词术语的书写、格式规范等问题的规定。

关于内容的问题,撰写高校图书馆史通常遵循依时分期、横立篇目、纵述史实的基本原则,内容呈现方面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陈述风格方面遵循客观平实、述而不论的原则。对于历史事件及人物,遵循不漏不偏、依事系人的原则。人物记述时,需客观公允地说明其生卒年、籍贯、主要经历、典型事迹、个性特征、社会评价等要素。关于名词术语,需明确记述组织机构名称、专业术语、年代时间、人名、地名、数字等的规范。关于格式,需确定统一的文档模板、图表格式、注释与参考文献规范。

3.3 搜集与整理资料

史料的详实程度决定着馆史数量及质量上的“厚度”。一部体例结构清晰、史料确凿详实的馆史,予人骨架挺立、血肉丰满的观感。关于编纂高校图书馆史的资料问题,需要考虑类型、来源、构成及如何整理资料等。

3.3.1 资料类型与来源

编纂高校图书馆史可依赖的资料主要有六种类型:①档案资料,指图书馆历年提交给学校档案馆分门别类保存的资料;②口述资料,指采访对图书馆有较深了解的老馆员的录音及文字整理资料;③书刊资料,主要涉及校史、学校年鉴、图书馆事业史、图书馆年鉴、人物年谱或传记、与图书馆相关的报纸及期刊文章等;④手稿及书信;⑤图片;⑥相关视听资料。获得这些资料的主要来源有档案馆、人物采访、机构调研、图书馆、个人收藏、现场拍摄等。

3.3.2 资料构成

图书馆史的资料构成涉及图书馆内外关联的一切方面。与图书馆发展相关的外部资料涉及:①时代环境;②高等教育环境;③母体机构——大学的发展情况;④国家或地区整体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情况。

从图书馆内部来看,资料需涵括:①图书馆馆舍建设发展情况,包括馆舍新建或调整背景、空间布局特点或创新、对个体图书馆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等;②组织结构沿革、组织文化、人员构成与培养方式;③学校及图书馆相关规章制度文件;④馆藏建设发展情况,包括馆藏发展政策、资源采购方式、分类编目标准及处理流程、馆藏数量、馆藏特色等;⑤图书馆服务,包括服务理念、服务模式,以及包含参考咨询服务、情报服务、流通服务等在内的服务内容设置发展情况;⑥对图书馆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的相关资料;⑦重要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⑧教学及学术研究情况;⑨图书馆与社会的交流互动情况,包括图书馆承担相关社会职责及开展的活动、图书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等。

3.3.3 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工作主要涉及资料筛选甄别与编制资料长编。筛选甄别资料主要依据不同来源的史料对比、资料整理人员的经验及咨询专家意见来进行。

资料长编包括汇辑型、纂辑型和撰述型三种。汇辑型资料长编通过节录、剪裁或全文录入等保有资料原始状态的方式,按时间顺序辑录属于本门类(篇目)的事物资料;纂辑型资料长编主要收录经筛选、取舍、归并的资料,用于对多个来源同类资料的综合加工,或面上情况的综合;撰述型资料长编主要是对多个来源、篇幅长、内容琐碎的资料的归纳撰写。由于资料整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上述三种方式对资料的加工程度深浅不一,故在实际史料整理过程中,可综合运用以上方式。对于资料整理能力不强的人员,可采用对资料加工较少的汇辑型、纂辑型方式;对于有一定综合述评能力的人员,则可采用撰述型方式。另外,整理资料亦可借助于文献管理软件(如NoteExpress),实现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及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自动规范生成。

4 结语

如前所述,中国高校图书馆经历了近代化、现代化、网络化的发展征程,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亟需梳理与保存,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新一轮变革转型的发展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修史应该成为各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的事项。但当前一方面已编纂成书的高校图书馆史数量偏少,另一方面在质量方面亦有待改进与提升。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一样:“我国高校对于图书馆馆史编撰,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远不尽如人意。已问世的高校图书馆馆史不仅数量不多,而且从编撰方法上看也无法与其他学科的历史著作相比。至于从理论上探讨如何编撰高校图书馆馆史的文献则更少。徐雁先生亦指出:“一部理想的馆史,不但具有编书存史、资业育人、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表率群馆、楷模业内、进行馆史传统教育的现实意义……笔者衷心期待,躬逢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佳发展期的各个图书馆,都能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享受时代幸运,努力整合馆内外学术力量,积极组织并及时行动起来,为自己亲自参与其中的图书馆事业留下一部馆史或馆志。”同徐雁先生的期望一样,笔者也希望通过对高校图书馆馆史编纂过程中的编纂队伍组建、章节结构设置、编纂原则确定、资料收集与整理等决定编纂质量的基础关键问题进行系统剖析阐述,为更多高校图书馆馆史的成功编纂提供参考。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料图书馆
IQ Test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Endless Waves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