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间隔年忽悠了吗?

2015-01-30 22:47像粒砂
商周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牛人卖书旅行者

像粒砂

在路上,我见过无数牛人,也见识过无数装牛的人,还见识过无数羡慕牛人并正努力成为牛人的人。在旅行者眼里,成为牛人很简单,谁不停止地漂在路上时间长,到过的地方多,谁就牛,反之则是“菜驴”。

作为多次走过间隔年旅行的人,我不赞成鼓动所有人忘记一切去间隔年旅行。我还认为不能为了卖书赚钱或赚取名气,而不负责任地夸大间隔年旅行对人生的意义。我遇到过几位已近不惑的男旅行者,他们出发在路上已经几年,从旅行者角度看来,他们是大牛人,然而从普通人观点看,他们的人生实在乱七八糟:没有工作,口袋里永远只有很少量的钱,没有结婚,没有正常的家庭,只有父母无奈的操心。网上曾经讨论一位长年累月骑行全中国的牛人,他几近赤贫,只有老母相依为命,母亲生病,他都掏不出医药费,即使如此,他依然骑行中国,经费一般就来自心生敬意又怜悯他的网友捐助。有网友评论,他吃亏在读书少,不能写,没法拉到赞助,或写下经历变成书换钱养活自己。

大力推荐间隔年式旅行的人,真是很负责任地在推荐吗?不否认,有人是出于真爱走间隔年的,他们脑子清醒,认真考虑过;另外一类人,他们是为了忘却,甩掉强烈痛苦的记忆;但更多人仅仅是盲从者,我觉得他们是被一大批无限拔高旅行意义的间隔年炒作者忽悠的受害者。

旅行具有调节人生节奏,让人喘口新鲜气儿的功能,但旅行不是重新投胎,二次发育,旅行不会让苹果变成葡萄。旅行能解决的困扰人生的问题极有限,你生不带来的东西,旅行后一样无法拥有。困扰你的难题,旅行后依然可能继续折磨你,而有些问题得到解决,并不是一场间隔年旅行让你复活,而是因为时间本身就是治愈这些折磨的良药。

在国外旅行时,经常遇到西方五六十岁的老嬉皮士,男女都有,他们饮酒作乐,穿鼻环、唇钉,住小旅馆,吃街头快餐。他们从年轻一直旅行到现在,走过无数地方,看过无数美景,但他们并没有因旅行而得到升华,他们吸大麻,醉卧在卫生间旁边的地上,偷盗,骂人,找女人。所以,我不懂为何中国的旅行牛人,要过度宣传旅行改变人生的意义。

中国旅行牛人牵个头,某些出版社和旅行网站即把这些旅行线路打扮包装得五光十色,刺激浪漫。比如“一百元走川藏线”,“一万块走欧洲”等。微博上炒作“80后”情侣辞职后4万元行走18国,一口气走了10个月。为省钱他们什么苦头都吃过,能走路就不乘车,能凑合躺一宿就不住宾馆,在印度14天只花了120美元。我细算了一笔账,他们在印度14天只花了约800元,折合约为7000卢比,在印度瓦拉纳西,差点儿的小旅馆要200卢比每天,其他城市基本要每天400卢比以上,一顿饭一人要50卢比,稍好点儿要80卢比,有肉的要120—220卢比,火车无座票300公里约需200卢比,公营大巴车票价100A"里约100卢比,跨省300公里则要500卢比/人。真不知道这两位14X在印度是如何旅行的。

旅行,如果只为拼凑自己的经历以达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吸引力的话,那就彻底失去意义。拼谁到达的地区多,谁停留的时间长,谁的经历更刺激,这种趋势仿佛正在成为旅行的原则。很想问问这对情侣,在印度这个东方哲学起源地旅行,他们的收获是什么?花最少的钱,怎样去接触那些需要花费一些钱才能进入的,属于这个国家真正文化精髓的地方,比如泰姬陵呢。如果只为节约,放弃从民问汲取属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人文的东西,那旅行是否完整呢?

我赞同真正的节约旅行,反对并唾弃采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吸引眼球,不负责任的卖书或推销自己的旅行写作,这将误导没有旅行经验的年轻人,实际是把他们推进火坑。

文章源自《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endprint

猜你喜欢
牛人卖书旅行者
成为更可持续的旅行者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刘勰“卖书”
身边的牛人
旅行者之歌
牛人昨就这么多
牛人都这么逗
疯狂的牛人
时间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