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转型
——以重庆《大足日报》为例

2015-01-30 16:47黄舒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日报时代

□黄舒

(大足日报社,重庆大足402360)

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转型
——以重庆《大足日报》为例

□黄舒

(大足日报社,重庆大足402360)

在新型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纸媒受到了生存挑战,在美国一些具有百年历史的老牌报纸媒体被逼易主电子媒体,与此同时,更有媒体将摄影记者全部裁员。这些现象的出现,象征着在全媒体时代下,摄影记者生存空间受到致命威胁。本文以《大足日报》为例,讲述了全媒体时代下摄影记者的转型。

大足日报 摄影记者 全媒体 媒体融合

近年,《大足日报》在全媒体时代冲击下,坚持变的是媒介,不变的是媒体的思路,拓宽了新闻发布平台,从以往单一的纸媒变成了融“掌上大足APP”、大足网、“大足网微信公众号”为一体的四平台、全方面发布新闻的全媒体平台。《大足日报》提出“一个事件,多个角度”,摄影记者调整图片采编思路,在拍摄图片和编辑图片时,注重与新媒体的沟通,及时发布出适合新媒体发布的图片,再依据新媒体的关注情况和读者兴趣,选出精美的图片用于纸媒发布,确保了新媒体和纸媒拥有不同的风格,全面提升新闻图片的及时性、可视性和传播力,也为摄影记者在全媒体时代下开辟了生存空间。

扩展工作思路,以不同的媒体为出发点

在数码相机的普及下,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拿起手中的相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拍下任何照片,这些照片不泛有可用作新闻图片发布的照片。而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信息,也使得摄影记者在新闻图片的发表上受到了冲击,很多摄影记者陷入了迷茫。但是,全媒体时代也正恰好给了摄影记者一次转型的契机。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图片时,首先要想到的是新媒体与纸媒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角度拍摄图片,将新闻做精、做强赢得读者。例如,《大足日报》一名摄影记者在某镇上采访时发现,当地手工制作的粉条卖得火,畅销全国各省市。然而,这一乡村里的手工绝活却少有人知道。于是,摄影记者当即想到了新媒体的无限容量,可以海量发布图片功能,便拍下了手工制作粉条的每个流程,第一时间发布在了“掌上大足APP”和大足网上,10余张精美的图片和完整的手工制作粉条流程,让读者在观赏图片的同时,也轻松地了解到了手工绝活的独特绝技。这种新媒体的互动,让作者与读者有了沟通,不断有网友留言,表示要去品尝和见证一下这手工制作出来的粉条。记者随后对此事又进行了跟踪报道,让新闻再一次升华,增添了互动和趣味性,也为新闻见报后赢得了更多的看点。

扩充工作领域,向全能型转变

在全媒体时代下,摄影记者不能只单一的拍摄新闻图片,应向文字、摄像和编辑看齐,做一个全能的记者。《大足日报》开通新媒体后,要求每位文字记者在采访时都必须拍摄图片,备于新媒体选用。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相互配合完成新闻的合作日渐减少,而此时,摄影记者应向全能型转变,在拍摄图片的同时,拍摄一些微视频,扩充职业渠道。例如,《大足日报》摄影记者在拍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妆金之迷时,除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千手观音历年来4次妆金故事进行了细致报道外,还拍摄了7期微视频。这7期微视频配合报纸图文报道,让读者对千手观音妆金之迷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这7期微视频在“掌上大足APP”和大足网发表后,引起了当地的省级媒体和全国众多媒体转载,其观看量和传播力都得到增加,实现了纸媒和电子媒体融合发展的双赢。

再如,春节来临,大街小巷都在布置彩灯迎接新春,有的摄影记者拍摄美丽的夜景,有的拍摄布置者的辛劳,有的拍摄市民赏灯的笑脸。而在读者观看了这些大量的照片后,摄影记者拍摄了一段微视频,长约2分钟,用视频把布置者劳作画面,设计者的观念,夜灯的效果表达出来,也吸引了不少读者眼球。而此举也为摄影记者增加了一条“生存”的出路。

打破条例局限,丰富图片画面吸引读者

以往,传统纸媒因版面原因,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时常只能选发1到2张,也因此,摄影记者在拍摄时陷入了一个特定的条例中,即最典型的画面往往才能见报,除此之外的画面拍下了也可能是无用的。为此,摄影记者在拍摄前往往精心算计出最典型的画面,然后瞬间拍摄完成任务。这样就导致了摄影记者的思维局限,拍摄新闻图片时孤注一掷,其它画面则完全不考虑。然而新媒体时代下,版面限制不复存在,摄影记者须打破这种条例局限,在拍摄新闻图片时多角度、多景别、多场景地拍摄。

《大足日报》要求所有记者在拍摄照片时,一个事件需要三个不同的场景,而一个场景需要全景、中近、特写三个景别,也就是说一个事件的新闻照片至少要拍摄9张以上。这种要求的目的就是让记者多拍图片,打破记者只追求典型画面的思维局限。例如,摄影记者在拍摄成渝高铁大足段铺轨完成的图片时,不仅拍摄了完成铺轨的铁路照片,还拍摄了新建的大足站台、建设者走在铁轨上的照片、俯拍的高铁大全景、高铁隧洞,并特意等到中午吃饭时间拍摄了一张高铁建筑者乘工程火车去吃工作餐的照片,形成了多个场景的组图。此组图片,在“掌上大足APP”和大足网上刊发后,成了当天两大平台上所列新闻中点击量最多的新闻图片。

再如,在劳动节来临之际,《大足日报》结合特定节日,策划了一组名叫《劳动在家乡》的摄影组图,以返乡就业的普通人为主题,拍摄他们在各行各业中的工作环境肖像照。勤劳的人们,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采用侧光拍摄,以突出人物主题和画面立体感,让普通人民在劳动中的酸甜苦辣一一呈现出来。最终这些费尽心思拍摄的人物肖像照片在《大足日报》新媒体上与受众见面,引起大量转发与讨论,传递着感动社会的正能量。

纸媒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实现新闻图片的效益最大化,也推动了摄影记者的工作重心和思维转变。不少人说,现在是读标题和读图的时代,一份报纸很少有人全篇品读,而纸媒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正满足了读者的这一审美观念。媒体的融合发展按读者的阅读爱好重整了新闻刊发的形式与内容,也重新调整了记者采编风格,摄影记者应从实际出发,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应全媒体时代下摄影记者的生存方法,改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向全能型转变,做一个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者、激发者,让媒体更好地满足受众,引导受众,服务受众。■

(本栏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日报时代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灵感日报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爆破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