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燕
1)新乡医学院期刊社《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部,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601号 453003
2)河南省科技期刊研究中心,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601号 453003
撤销论文是近年来科学界自我净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对学术研究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净化和识别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统计发现,自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全球共有1911篇论文被撤销,年增长率为23.8%[1]。越来越多的撤销声明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同时各种改善措施(如刊登撤销声明、编辑部要多承担职责等)不断被提出,各种针对撤销论文的一些特征(如撤销论文的分布特征、撤销论文的平均撤销时滞、撤销的原因、撤销论文的影响等)的研究和分析也在不断涌现。一时间,撤销论文这一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科学手段,已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的热议焦点。
1987年,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首次提出,对不适宜在文献资源中继续保存的有错误的学术论文,通过撤销稿件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并将错误区分为需要更正的错误和需要撤销已发表论文的错误[2]。科技期刊论文错误根据其轻重程度的不同分为勘误、更正、修订、增补、撤销,而论文撤销是最严重的一种,多是由于出现了科研错误或无意的行为引起的。这些无意的行为不同于学术不端,多为研究中假设错误或证明错误导致的结论错误或结论存在问题、数据使用不准确或实验数据记录错误、研究结论不能重复等。也有研究表明有意欺诈造成学术不端的撤销论文还仅仅是少数研究人员的个人行为[1-2]。
2014年5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专门组织研究多篇关于撤销论文的定量、定性分析和影响及相应完善措施的文章,对国内外撤销论文的概念、特征、原因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如范少萍和张志强[3]从学术层面、社会道德层面、经济利益层面和可持续发展4个层面12个子层面,分析了撤销论文对学术期刊产生的多方面的具有变革意义的影响;姚长青等[1,4]对2003年至2012年国内外数据库撤销论文的总体分布特征和国内论文撤销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全球的撤销论文多集中在5个国家(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德国),且权威期刊的撤销论文较多;撤销论文的平均撤销时滞为2.76年,即使论文已撤销,它对科学界的影响并不能轻易消退;国内撤销92篇论文中抄袭和剽窃他人的论文占比较高(26篇),并提出了要加强国内科技期刊生态文化的自我净化氛围的建议;姜天华等[5]通过对比PubMed数据库与国内数据库关于撤销论文的统计和处理,也得出了与姚长青等[1]相似的结论,并提出国内数据库应该向国外数据库学习,做好数据库中撤销论文的标识和链接,统一国内各编辑部所刊发的撤销声明格式。但是,这些撤销论文的撤销原因有很大的区别,有的是数据的无意错误,有的是抄袭或伪造数据,有的是主动撤销,有的是被动撤销,等等。原因不同,动机不同,而被同一标识为撤销,这样的做法容易导致读者和编辑部的一定误解和引起部分作者以后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同时,撤销论文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终止错误信息的传播、净化学术环境才提出的,撤销只是为了达到自我净化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一个过程。
可是,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每年被撤销的论文在不断、甚至成倍的增长,这并不是我们研究撤销论文的初衷,更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情况。本文试探性地提出关于撤销论文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疑问和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可选用的建议,以期能对净化学术信息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姚长青等[1]指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国内数据库只检索到约80多篇撤销论文,而 Web of Science中检索到被撤销的中国论文就有293篇,国内撤销论文的真实情况在这篇研究论文中只表现出了其冰山一角。在我国,期刊对已发表的论文甚少采用撤销处理,甚至在出现了抄袭、伪造数据等明显学术不端行为时,也大多不作出撤销处理。究其原因:(1)害怕损害自己期刊的名誉,导致在期刊评定和排名中落于下风,从而影响自己期刊的影响力和经济效应[6]。(2)国内撤销论文大多是由读者举报才引起编辑注意的,但大部分情况是,当编辑收到读者质疑时,由于受编辑的专业知识局限或文章数据无法重复认证等,只能咨询相关专家或文章作者,但询问的结果往往是专家的意见不一致或文章作者的肯定答复。(3)国内数据库的局限性比较大,如不能及时对撤销声明做出明确标识,不仅没有和原撤销论文做链接,而且由于各编辑部刊登的撤销声明的格式不一致或内容缺失,导致大部分的撤销声明不能被数据库检索[7]。(4)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多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将问题还是留在那里,拿着“文责自负”的旗子为自己的熟视无睹开脱。(5)影响力高的期刊被发现的概率比较高,而作为影响力不太高的期刊就认为自己的期刊本身经济利益和期刊受关注度比较低,再刊登撤销声明所受的影响要比影响力高的期刊大的多,所以,这些期刊即使发现错误也不刊登撤销声明。(6)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资助项目的核实、署名权问题、实验数据或病例资料的可用权问题,甚至于导师的知情权等,这些情况编辑判断起来很困难。本人所在编辑部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有一篇文章录用后在要求提供导师知情权证明时,第一作者才说出盗用导师基金资助的实话,经过编辑和导师之间沟通及第一作者的道歉,才解决了这种特殊情况。
要真正反映我国撤销论文的真实情况,就要针对其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的策略:(1)若期刊针对发现的重大错误而采取正确的撤销处理,国家期刊管理部门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在期刊评分中算作加分项目。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论文撤销多出现在学术地位高(即期刊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期刊的学术地位越高,他们在发现有问题论文时就会尽快撤销,并执行严格的撤销程序,以保证其在学术领域中的影响力[1]。国内期刊管理部门要多支持期刊及时撤销并刊登格式齐全的撤销声明,同时及时利用网络联网通报给数据库及时上传这些信息,以方便以后的作者不再引用这些文章,提醒同行出版社注意这些作者。这样做才会使期刊进入良性循环,期刊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执行严格的制度,就能发展成为有声誉、有影响力的杂志。(2)构建完善的鉴定评价调查机制和机构。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研究诚信办公室(ORI)就是专门负责处理这类学术不端的行为的机构,面对被怀疑的稿件,通过这个独立的第三方调查机构去调查、认证或重复试验,其调查结果的公信力值得相信[8]。而我国的编辑在面对被怀疑的稿件时,一般会求助于相同专业的其他专家来再次审阅,但由于我国各级学术团队和评议人员都是有联系的,容易存在偏颇、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设置一个专门的全国性的科学和技术评议组织,其地位超然而且独立,可在我国的科研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编辑应该多对论文的科学性和社会效应负起自己的职责。编辑审稿过程是论文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环节,每一篇发表的文章一般都要经过好几道“关卡”才能得到发表的机会[9]。初审稿时,编辑应注意稿件的格式是否符合期刊的基本要求,主题是否符合本刊的读者对象,总体学术水平是否值得编委、专家花宝贵时间审阅等方面。送审时,编辑要采用双重匿名审稿制,专家才可以毫无顾忌地阐述自己对论文的真实看法。修改稿件时,编辑要结合专家意见和编辑格式给作者中肯的修改要求,尤其是在专家或编辑发现存在数据错误、图表错误,甚至质疑文章内容、作者署名的情况时,一定要电话询问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要求提供实验具体数据及相关著作权内容的合同、签字文件或其他方式的证明资料,并要给予作者申述的机会。在我国还没有标准的权威性的组织机构的现状下,只有编辑和作者自己积极响应并严格执行规范化制度,才能真正实现降低我国的撤销论文率。
事件一:2012年1月,匈牙利总统施密特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3月27日,其母校泽梅尔魏斯大学经过调查、投票,决定撤销其在1992年获得的博士学位。4月2日,施密特总统宣布辞职,而且国际奥委会还要就其抄袭的“奥运会历史”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后再决定是否对施密特进行什么惩罚措施。
事件二:2011年8月下旬,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课题组和“千人计划”入选者、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王志国课题组合作的2篇论文被《生物化学期刊》撤销,结果是杨宝峰院士以问题全部出自王志国一方,撇清了自己的责任;但王志国教授因承担全部责任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开除,而且他在蒙特利尔心脏研究中心的实验室也被关闭[10]。
事件三:2009年12月19日,井冈山大学钟华、刘涛讲师发表在《晶体学报》上的至少70篇论文因造假被撤销。仅在12月29日,2位讲师就被校方追回奖励、开除公职、取消职称和中国共产党党籍[11]。
上述三个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些问题。在国外,不管你处于什么位置,处罚是一视同仁的,甚至是“雪上加霜”的;同样事件在国内却不是这样,位居高位者若涉嫌造假,就可以以“没有产生很严重和卑劣的结果”为借口不了了之。所以,处于一件学术不端事件里的2位作者由于所处的国家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处罚方式。不同于位高者,那些位于低层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不仅要忍受不优越的工作环境、研究条件,还要承担广泛的学术诚信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处罚。可以说,无论任何制度,学术造假者都不值得同情,但是一定要提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提倡零容忍的学术尊严。
公平处罚撤销论文的作者及相关人员,才能使所有科研者真正看到科研的严肃性,才能谨遵科研的科学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从源头上减少被撤销论文的数量。
就象及时处罚一样,在国内也只见到撤销声明让读者知道,可能最终的结果仅为期刊编辑部在本刊期刊的文章插空位置通知一下这篇文章被撤销,针对学术不端事件“当事人”却没有一点处罚,甚至大部分科研者可能还从未听说过这件事。张晴等[4]统计在国内近10年刊登的83篇撤销声明中,74种刊物中仅有6家提出了以后的处理方法:《管理科学学报》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声明3年内不再接收撤销论文的作者投稿;《中国骨伤》和《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声明今后2年不再接收作者投稿;《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生物工程学报》声明今后不再受理撤销论文作者的任何投稿。而国内针对撤销论文作者的后续处罚,仅是发表撤销声明的期刊在一定年限内不再受理他的投稿,其他期刊的大门还是敞开的,作者只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再在这个刊登撤销声明的期刊上投稿,仅此而已。
近几年在国外,撤销论文被核实后,尤其是若包含论文造假或涉及学术不端,那其作者及相关人员所受到的后续惩罚也是相当严重的。《英国医学杂志》2000年发表了一篇伪造的研究报告,已经核实,英国国家医学委员会立即吊销了该作者的行医执照,而其导师因失察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12]。1995-1996年Hajra A被撤销了5篇论文,原本是很有希望成为一名临床医学科学家的优秀人士,撤销论文被证实后,被判定4年内不能获得任何资助,而且终身不能取得医师和任何医学学位;同时在一段不算小的时间内,与他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其他人和论文上署名的作者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如实验室所受到的资助被限制,在期刊发表方面受到不同年限的限制,尤其是与他在博士后工作期间的合作者和其导师受到的影响更大[13]。还有学者研究1994-2001年这8年期间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ORI)发现的106例被调查的学术不端事件的“当事人”的后续情况,结果显示,43位平均3.5年被限制不能发表论文;30位平均3.4年内不能接受任何资助;20位平均3.2年被协会时刻监管,并同时受到2.5年的国际制裁;28位变换了工作;8位从重要岗位转向不重要岗位[14]。这些都说明了在国外不管是出版界、诚信管理机构还是政府都很下力气,甚至说是下狠手去处罚这些“当事人”。但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还有小部分被撤销论文的作者还在以每年1~3篇的出版频率发表论文,在现在的情况下合作作者受到的影响并不像报道的那样大,究其原因却揭示了出版界的出版难处[14-15]。总体而言,严厉、公平的处罚是国外普通的方法,而且至今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国应该改善调查过程、完善制约机制、制定严厉、公平的制裁,才能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
姚长青等[1]统计撤销论文的时间变化趋势图是逐年上升的。第一阶段自1974-1998年,由于每年产生的撤销论文很少,撤销论文基本维持在每年10篇以内;第二阶段自1999-2009年,这一时段的撤销论文急速增长,尤其从2003年54篇直线上升至2009年242篇,达到高峰;第三阶段自2010-2012年,撤销论文数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不是撤销论文真的减少了,有可能(1)是因为论文出版时间较短,而论文需要科学检验的时间却比较长,二者存在着时间差,所以被检测出来的撤销论文比较少,若随着时间的延长,撤销论文就有增多的可能;(2)也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大家对学术不端的认识和防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国外有学者研究了学术不端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大众自愿捐献血样参与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大众的参与率仅在报道后最初的2个月有所下降,除此以外,大众的参与率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16],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采用大众和舆论去抵制学术不端的不可能性,也解释了为什么撤销论文的被引用率还很高的疑惑。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撤销论文的特征、具体的撤销过程、撤销论文对科研的影响及危害,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观点及方法。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现在这个以论文数量、发表级别为准则的评价体系中,仅采用撤销论文的方法来减少错误、净化科学研究可能是很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如撤销声明不详细、不广泛,各种学术不端不能准确验证,针对撤销执行的执行者及执行过程不能权威化、法律化等等方面都在影响着撤销论文的效用。国外有学者研究了撤销论文作者的性别、学位、职称和资助级别,结果表明在这些因素中,除了作者的性别与撤销论文的发生率无关外,其余的因素都与之有关。从实习生到高级专家都存在撤销论文这种学术不端事件,“当事人”的学位及职称越高,对学术的危害程度越高,产生撤销论文的可能性越大;而资助级别越高,被资助者屈从于资助机构的可能性就越大,产生撤销论文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加[17-18]。也有研究表明如果一篇论文的签署协议不正规,或论文作者不能清楚表明资助资金的具体使用及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论文中基础数据和结果均是正确时,那因为署名权或其他原因而采取撤销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也可能存在只是因为某种原因而丢失或毁坏一些实验数据,以致提供不出完整的原始数据链的情况,这时,判断是否撤销论文也是很困难的,可能追溯数据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15]。
同时,也应注意到,被撤销的论文并不都是由于学术不端所致,有一部分只是粗心大意的疏漏。所以,不能对撤销论文一概而论,不能将所有撤销论文都看成“犯罪证据”。另外,撤销论文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如作者不承认有错、被编辑部撤销的,或者作者在发文前主动撤销的,或者作者在发文后捞到了好处(评职称等)后,主动给编辑部说明发现一些实验数据难以重现,要求撤销的,这些情形不同,其作者所受到的惩处也应该不一样。
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到撤销论文的优点和缺点,才能采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纠正撤销论文频出的尴尬局面。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近年间被撤销的论文和相关数据,了解了撤销论文的一些特征,以及探析了其对于全球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义和效果。关于撤销论文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研究、需要分析,更需要发掘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去评价(如组建由政府和研究组织联合的专门机构,或将撤销论文按照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网上通知标识,或采用严厉的惩处方案和严格的长期的追踪方式等等)。在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路途中,有争议、有试错、有假想,只要是致力于维护科研诚信、净化科研学术环境,那就是一个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
[1]姚长青,田瑞强,杨东雨等.撤销论文及其学术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595-604.
[2]刘红,胡新和.国际学术期刊撤销已发表论文的实证分析——以ScienceDirect数据库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48-852.
[3]范少萍,张志强.撤销论文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05-610.
[4]张晴,姚长青,潘云涛等.中文学术期刊撤销论文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11-615.
[5]姜天华,陈静,耿波等.数据库中关于撤销论文处理的实证分析——PubMed数据库与国内数据库的对比[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16-619.
[6]Carlson R,Hudlicky T.On hype,malpractice,and scientific misconduct in organic synthesis[J].Helvetica Chimica Acta,2012,95(10):2052-2062.
[7]叶方寅.谈谈科技期刊的“撤稿声明”[J].科技与出版,2008,5:31-32.
[8]Okonta P,Rossow T.Prevalence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among a group of researchers in Nigeria[J].Developing World Bioethics,2013,13(3):149-157.
[9]赵大良.刍议科技论文的更正、替换和撤销[J].编辑学报,2012,24(4):393.
[10]李娜.谁来评断学术不端[N].科技导报,2011,29(27):9.
[11]李娜.70篇退稿引科技界年末再议学术不端[N].科技导报,2010,28(1):11.
[12]Dyer C.Professor reprimanded for failing to act over fraud[J].BMJ,2001,322:573.
[13]Bonetta L.The aftermath of scientific fraud[J].Cell,2006,124:873-875.
[14]Redman BK,Merz JF.Scientific misconduct:do the punishments fit the crime? [J].Science,2008,321:775.
[15]DeMaria AN.Scientific misconduct,retractions,and errata[J].J Am Coll Cardiol,2012,59(16):1488-1489.
[16]Nielsen LB,Lund E.Scientific misconduct and participation rates in population-based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the NOWAC study[J].Eur JEpidemiol,2009,24(2):69-72.
[17]Fang FC,Bennett JW,Casadevall A.Males are overrepresented among life science resesrchers committing scientific misconduct[J].MBio,2013,4(1):640-652.
[18]Fang FC,Bennett JW,Casadevall A.Misconduct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retracted scientific publications[J].Proc Natl Acad Sci U SA,2012,109(42):17028-1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