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本位角度解读微课本真、起源及实践——写在一线教师微课实践之前

2015-01-30 20:33梁德铭
中小学电教 2015年3期

☆ 梁德铭

(龙岩一中,福建龙岩 364000)

从资源本位角度解读微课本真、起源及实践
——写在一线教师微课实践之前

☆ 梁德铭

(龙岩一中,福建龙岩 364000)

本文基于微课培训中一线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和实践现状,根据新摩尔定律阐述了微课实践前对微课本真和微课起源认知的必要性,对微课的本真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和微课的起源是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支撑;契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出自己的解读,提出资源本位的微课实践观。

微课;课程资源;资源本位;微课本真;微课起源

当前,微课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媒体热捧的话题,大有替代传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架势。在各种会议和教学研讨场合,论及教育信息化或者教育教学革新,言必谈及微课、翻转课堂,好像不说它们,就不算是教育革新的感觉。

从2010年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的概念,到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推动面向全国中小学的微课比赛,再到现在各种微课网站的竞相推出,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利用百度搜索,可以看到以微课程为关键词的信息达1790万条,以微课为关键词的信息达483万条,以翻转课堂为关键词的信息达182万条。通过中国知网以微课为关键词检索,文献数从2011年的1篇快速上升到2014年的344篇。微课的确是热了,但我们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标题及关键词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设计、制作及应用案例研究,较少涉及微课本真的论述。

一、数据背后的思考

微课真的能成为撬动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支点吗?翻转课堂是促进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扳手吗?毕竟我们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上努力了多年,远的不说,这些年经历了WebQuest、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课程等应用,希望带给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但始终难窥成效[1]。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们不妨利用“新摩尔定律”来试着分析,该定律用于指导公司的产品开发与推广。按照“新摩尔定律”,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微课是个好产品(好产品并不一定有好市场),但微课迟早会被新的更好的产品替代,关键是在被替代之前是否保持了我们期待的寿命,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该有的效用。摩尔认为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大略可分为早期接纳者期、中断期、保龄球道期、旋风期、主街期、衰退期。每一项新产品都从吸引早期接纳者开始其生命周期,这些早期接纳者往往是那些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人。中断期指产品吸引了早期接纳者后、赢得更多的客户(教师、学生)之前的那段间歇期,大多数失败的产品都是在中断期结束了其整个生命周期[2]。微课现在正处于早期接纳者期的末段,这是一个关键的区间。与普通的技术产品不同,我们的一线教师是微课这一产品的主要设计者和制作者,同时也是微课的客户,唯有一线教师真正认同了微课,才能顺利跨过中断期。

热闹的背后,我们看到作为推动微课制作与应用主力军的一线教师,在微课的认识和理解上仍然不到位,许多人抱着静观其变的心态,“认同”微课的教师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疑虑。这时如果直接进入微课制作,缺乏思想引领、缺乏目标导向,很显然,不要说吸引学生客户,教师自己作为客户就已经被吓跑了,设计者和制作者跑了,微课也就完了。通过网络搜索微课视频可以看到,由于缺乏正确的微课教学设计,制作出的微视频很多是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视频版,其结果就是让微课成为学生课后的一种辅导资源而已。另外,由于参与的一线教师数量有限,微课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待提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为使微课顺利渡过中断期,作为兼具设计者、制作者和使用者三重身份的一线教师,要抛开微课表面的浮华,抛却传统的实践研究路径,积极参与,主动认同,先搞清楚为什么会有微课,微课是什么,唯有如此,才能做好微课,用好微课,微课才会朝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二、什么是微课

胡铁生老师把微课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3]。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文件认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从定义字面上分析可以发现,胡铁生老师的定义偏向从应用角度出发来展开,要义是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大赛从构成角度展开阐述,要义是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结合体。综合来看,微课的核心可以归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理解核心关键词有利于我们在微课实践中自始至终秉持微课本真,有利于理清微课与教学的主客关系,避免为微课而微课情形的出现,从而做好用好微课。

“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具体涵义如下:①“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教学内容载体和呈现方式,即把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的过程通过视频承载和表现。视频中包含了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即思维的建构过程,这是微课和传统课件的最大区别。②“微型”指出教学内容的短小,一课一知识点,知识点相对完整独立。内容的短小让教师可以把一节微课作为一个课件在课堂中灵活使用,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资源,因此,微课是一种灵活的、适合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和混合学习等多种应用场合的一种数字化教学资源。③“核心”指明了视频在微课中的位置,同时,说明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还需要配套的微学案、微测试等相关资源的配合,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配置不同的相关资源。

“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具体涵义是指:①“基于网络”指明了微课存储方式和使用方式是通过网络实现的,是以在线网络学习为主的,网络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②“课程”说明在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中仍然要遵循课程论的基本内容,同时,在微课设计制作和应用中要充分考虑在线网络学习的特点,特别是在设计课程时要对原有课程进行充分地优化与重构。③“资源”表明微课仅是一种资源,是可以用于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资源,这是微课的本位。很多人认为“微课必翻转”,但其实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最早和微课并无关系,只是微课出现后,人们认为微课更有利于学生课堂外的预学习,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和微课貌似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微课为何会兴起

微课的逻辑起点是当下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多媒体终端的普及,为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个性化学习要求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在学校层面,微课的兴起可以归结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支撑;契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趋势

传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表现为基础素材、课件、教案、案例、公开课、试卷等形式。在资源的建设主体上,教育机构或教育公司是建设的主体,表现为集中建设、批量生产,缺乏针对性、可用性。在开发理念上,传统数字化教学资源表现为以教为主,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进行开发,考虑的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中使用这些资源,较少或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在资源形态上,传统资源属于预设性资源,即基于某种特定教与学情境下的资源,不利于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在资源结构上,传统资源结构封闭,一方面是资源制作完成,后期难以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资源个体之间缺乏有效关联表达,导致内容陈旧、可用性低、交互性差。

针对传统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弊端,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趋势:群建共享、学教并重、重视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开放。群建共享就是要以一线教师为开发主体,多机构、多用户共同参与,基于群体合作共享的方式进行。学教并重就是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学习障碍和学习进度,这些都是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的积累具有很高的价值,它能够用于学习体验共享以促进个体的学习,也能够提供学习诊断依据,让教师和学习者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结构开放就是要在内部结构上做到资源内容可编辑、版本可控制、有最优控制机制,资源之间利用课程知识图谱建立连接关系[4]。

微课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符合其发展趋势。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制作微课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微课的内容正是一线教师最擅长的部分,所以,微课契合了资源群建共享的发展趋势。微课不但呈现知识结构,同时,还呈现教学过程,一节微课呈现的是课程知识图谱中一个完整的知识节点,因此,微课具备学教并重的基因,我们只需要在微课的教学设计环节注重学生的“学”即可。至于预设性资源的开发和结构开放是属于基于微课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工作,不是微课本身具有的特性,在此不作阐述。

2.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PC的普及,让学习者具备了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的条件,使得基于网络的学习不再有障碍。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微型智能终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了全民皆“微”的时代,微学习不期而至。微学习,亦可理解为碎片化学习,是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融合的结果,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习技术的延伸。区别于系统的课程化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内容的限制,不受教学的限制,学习内容碎片化。微学习的核心理念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学习任何内容。作为微学习的对象,微课由此而来。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研究微课教学设计、制作、教学应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大对微学习策略的研究,如此可以更好地在教学中指导学习者的学,更好地在设计和制作中贯穿学教并重的理念。

大数据与云计算的飞速发展为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体验、学习障碍和学习进度等生成性资源的记录、分析和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借助于大数据与云计算,加上微课的内容粒度足够小,这样就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最精确的学习诊断,这是目前来说微课最大的优势。

3.契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积极开发利用资源;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有独立意义的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等等,可是我们的教师做了吗?如果做了,实现的程度和效果呢?

微课的知识容量远小于一节传统课堂,授课方式由一对多变为一对一,学习时间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的任意时间。因此,通过系列性、专题性微课的开发,表面上是收获了微课,但更多的是通过微课开发可以有效带动全体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构,真正形成有效的教研氛围与环境,进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微课环境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的生成。利用数字化资源易修改、易获取、重复利用的优势,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现提供着手点、时间和空间。

四、如何看待微课实践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成功的教学取决于很多因素,当前学校层面的微课研究中,我们一定要秉持微课的资源本位,把握好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进程和尺度,不应该过早地把微课和课堂教学变革挂钩,过多地强调“模式”与“变革”只会人为地提高微课的实践门槛,而这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微课只是现阶段最符合学习需求的一种课程资源而已。至少,合理地应用微课可以让教师们更轻松,更能感受到“点拨”学生的成就感,可以让“资优生”更快成长,让“学困生”可以“指挥”教师的上课进度,让“中等生”有了发挥学习主体性作用的空间。

我们应先将目光置于微课的逻辑起点,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专注于课程的优化与重构,做出好的微课。至于应用,怎么好用怎么来吧!

[1]龙常嫦.三问微课:影响微课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10.

[2]百度百科.新摩尔定律[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新摩尔定律?fr=aladdin.

[3]胡铁生.胡铁生的最新“微课”定义(3.0版本)[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b64be60101arwp.html.

[4]中央电化教育馆.数字校园综合解决方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G434

A

1671-7503(2015)05-0005-03

郑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