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群众报》: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2015-01-30 15:11冯桂萍
中国出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边区报纸群众

□文|毕 耕 冯桂萍

《边区群众报》: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文|毕耕冯桂萍

《边区群众报》作为一份创办于革命年代的大众化报纸,以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始终坚持“为边区人民服务”的办报宗旨,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值得当代媒体认真学习和借鉴。

《边区群众报》群众路线典范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目前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增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实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先后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联合政府》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等文中,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理论阐述。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正如《党章》所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1]作为在国内革命战争年代所创办的《边区群众报》,在宣传革命、服务群众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名副其实的“群众报”,成为新闻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先进典型,其历史经验值得当代媒体学习和借鉴。

《边区群众报》于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创刊,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延安大众读物社出版,随后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刊物。1948年1月,更名为《群众日报》。1949年5月,迁至西安出版,改为中央西北局和陕西省委的机关报。1954年10月,再次更名为《陕西日报》,并作为陕西省委机关报出版至今。在创刊后到更名前的八年间,《边区群众报》始终坚持“为边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和推动大众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报纸大众化、通俗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该报以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坚持“立足于群众之中”,以实际行动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具体生动的诠释。

一、 办刊宗旨:“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甘宁边区之后,为了巩固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彻底改变当地封闭、贫穷、落后的现状,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毛泽东提议创办一份供边区群众阅读的报纸,亲自题写报头并作出指示:“报纸要办得让识字的农民能看懂,不识字的农民能听懂,要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2]他还在首张报纸清样上的“方针任务”旁加杠批注:“还是在群众二字上下工夫,作文章。”[3]因此,“一切为了群众”就成了该报的办刊宗旨。这既是党报性质的必然要求,更是新闻媒体服务于革命建设功能的集中体现。

《边区群众报》在办报实践中,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出发,探索出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办报路线,成为密切联系党与群众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报纸,该报头版是重大新闻和边区新闻,二版是国际新闻和敌占区新闻,三版是边区政权建设和生产建设新闻,四版是大众文艺副刊,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与文化等方方面面。该报不仅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信息,而且还大量报道农村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美德,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从而对边区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该报针对边区发展农业生产这一首要问题,“将农业生产、农业型经济等题材作为其刊载重点。从秋菜种植到冬麦播种,各个农时的生产劳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都能在《边区群众报》上找到”。[4]此外,该报还开设科学知识、医疗保健等栏目,如“百宝箱”专栏就大量刊登家庭生活实用信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为了适应边区农民群众的阅读需要,该报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讲究大众化,注重体现“群众”特色。力求在内容上简明扼要,形式上简单朴实,语言上通俗易懂,努力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力争使识字不多的农民能够看通读懂。主编胡绩伟曾将创刊后几十期报纸上所用的字作了详细的统计,“凡是认识400个字的人,就能够读懂群众报”。[5]该报所发文章大多短小精悍,一般是500字左右,很少超过1000字。同时,大量运用民间艺术形式,如说书词、秧歌调、顺口溜、谜语等来讲述新闻故事,既生动有趣,又寓教于乐,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如第85期的农村歌剧《夫妻拜年》、第86期的小说《斗争错了》等都非常引人入胜。该报文艺编辑柯蓝拜当地一位民间盲艺人为师,以陕北说书的形式创作了《抗日英雄洋铁桶》《三弦独眼龙》和《乌鸦告状》等长短篇小说,在该报连载后轰动一时,并受到了政府的表彰,为文艺的大众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闻业务:“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它要求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要搞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深入人民大众之中,向他们学习、取经,才会得到真正的好材料,写出有价值的好文章。《边区群众报》在新闻采访、调查研究、出版发行和信息反馈等各项业务方面,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方针,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新闻采访是为了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信息采集活动,一般是由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访问、记录等方式来获取新闻信息。为了真实、准确、迅速地获取新闻材料,《边区群众报》的记者长期坚持深入基层,直接下到农村、工厂、学校和部队之中去做采访、搞调研、写报道。他们与工农兵交朋友,仔细观察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疾苦与呼声。同时,报社还制定出一套蹲点制度,记者自带被褥到农村和基层,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获取第一手新闻材料,记者往往不惜顶烈日、冒风雨,徒步跋涉几十里山路,甚至奔波于炮火纷飞的战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采写出一篇篇新闻稿件,并把服务群众精神深深镌刻在字里行间。在他们这种敬业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基层群众不仅主动热情地接受采访,尽力提供新闻信息,而且还在衣食住行方面提供帮助,使采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无论何时何地,新闻媒介都是以“内容为王”,所以新闻信息的来源和质量至关重要。《边区群众报》的新闻来源,除了记者直接下去采访,还有大批的基层通讯员提供稿件,普通群众有时也会主动上门报料,因而拥有大量的群众来信和自然来稿。为了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不断拓展信息渠道和提高稿件质量,该报自创办之日起,就开始建立大众通讯员制度,并积极开展通讯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该报还创办了《大众习作》杂志,开设《原稿和改稿》专栏。每期选登几篇原稿和修改稿,并特别附上“改写说明”,以供通讯员和读者学习参考。除充分发挥通讯员的作用之外,该报还积极开展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主动采纳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大力鼓励群众来信来稿,从而使报刊稿源充足,内容丰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任何报刊都需要向读者进行销售,还要做广告、搞推广等,如果不依靠群众就会一事无成。在只有150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边区群众报》的销量曾达到上万份。除政府部门、机关单位大量订阅之外,广大的普通读者,甚至是乡村农民,也积极订阅和购买。这说明不仅是报纸办得好,深受群众喜爱,而且也说明是依靠群众大办发行的结果。该报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报社为核心,大量吸收通讯员和读报积极分子参加,创建了一个由“报社-通讯网-读报组”构成的“大众化的文化体系”。这样既能够增加报纸的发行与销售,又可以加强报社与通讯员、读者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普通群众的文化水平,促进大众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三、思想观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同样是《边区群众报》进行新闻宣传的重要方法。该报在深入群众生活、集中群众智慧的基础上,通过发现典型、报道典型的方式,及时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形成科学正确的思想观念,然后再回到群众中间去,指导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实现升华。

《边区群众报》对典型人物、典型经验的报道高度重视,报道内容和形式也非常丰富多样。既通过宣传正面的、先进的典型来推广经验和提供指导,又通过剖析反面典型来分析问题和总结教训,从而起到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7月1日到1945年12月2日总计20期报纸中,该报共刊登新闻396篇,其中典型人物报道54篇,典型经验报道33篇。通过对典型人物与典型经验的报道,不仅为边区群众树立了许多可供学习的先进榜样,如模范党员陈兼伯、热心帮助难民的王得科、劳动模范赵占魁和抗日英雄“洋铁桶”等,而且还对他们的革命斗争、劳动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加以归纳总结,从而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力地促进了边区的革命事业与生产建设的发展。

除了通过典型报道总结经验、指导实践,《边区群众报》还注重借助生动具体的案例来宣传民主、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用以提高群众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使之成为有文化、高素质的社会成员。该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向群众宣传民主选举、科学种田、移风易俗、恋爱自由、读书识字等社会新风尚,并对一些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行为予以揭露和批判。例如,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轰轰烈烈的选举运动之际,该报不仅以很大篇幅来报道选举新闻,而且还大力宣传选举的典型经验与知识等。因此,胡绩伟指出:“这样的内容,如列宁所指示的,真正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感情、思想、意志,体现了报纸是党的喉舌和人民喉舌的结合。”[8]

作为一份大众化的报纸,《边区群众报》始终坚持“读者本位观念”,努力践行“群众路线”的办报宗旨,积极开展大众化、通俗化的实践活动,成为当时陕甘宁边区“真正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读者称赞它“念着顺口,听着顺耳”,是“咱们的报”。在当时曾流传这样一个谜语:“有个好朋友,没脚就会走;七天来一次,来了不停口;说东又说西,肚里样样有;交上这朋友,走在人前头。”其谜底即“群众报”。[9]该报不仅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而且还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誉。1946年4月,该报创刊6周年,出满百期。毛泽东专门题词:“希望读者多利用报纸,推动工作,学习文化。”[10]时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在贺信中写到:“这个报纸是陕甘宁边区群众公认的好报纸……为什么好?它不但容易读容易懂,并且说出了边区群众要说的话,讲出了边区群众要知道的事情。这就是为群众服务,当得起‘群众报’这个光荣的称号。”[11]

尽管《边区群众报》已经成为了历史,但该报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探索“群众办报”、“全党办报”、“全民办报”的伟大实践,至今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起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新闻工作者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供标杆,为目前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XW016)和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2RW013)的研究成果

[1]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2][3][4]李志杰.《边区群众报》:立足于群众之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1-16

[5]张开颜.毛泽东提议创办的《边区群众报》[N].中国档案报,2012-04-09

[6][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899

[8][9][10]胡绩伟.办一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回忆延安《边区群众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5(1)

[11]习仲勋.习仲勋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

猜你喜欢
边区报纸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报纸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