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国土资源局 方 铭
精准谋划 保障发展
——助开化国家公园扬帆起航
开化县国土资源局 方 铭
县大力建设国家公园,实现“绿色崛起、转型跨越”的开局之年。以生态驱动为特征的用地需求日益扩大,既要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又要充分保障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助推项目落地,已成为开化国土人在新常态下需要努力破解的突出难题。在困难面前,开化县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立足本职,主动谋划,通过“拓增量,盘存量,谋创新,调规划,改体制”,实现了华丽转身。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开化
近年来,在日渐苛刻的土地政策背景下,新增规划、计划指标日益趋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已成为新常态。同时,开化国家公园吸纳的一大批康体养生、文化旅游、创意农业类项目也亟待落地。为此,开化县建立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提前介入机制,精准谋划,研判需求。经过多方精准发力,2014全年,开化县共向上争取到“重点扶持指标”“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指标”等各类专项指标800余亩,有力支持了该县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用地需求,并重点保障了根博园三期、花卉主题公园、白石尖旅游度假等大项目的顺利落地。
伴随国家公园发展战略催生的重大机遇,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建设和浙江生态型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也顺利推进。围绕2020年中心城区20平方公里集聚20万人的目标,全县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也幡然变化。为适应这一新变化,开化县国土局积极谋划,将原先布局的低丘缓坡开发罗丰地块和朝阳部分区块,置换到华埠镇杨村工业平台区块和火车站物流区块。既避免了罗丰地块开发的生态问题,降低了开发成本,又顺利解决了杨村工业平台和火车站物流园区建设的指标瓶颈,节约土地开发成本达2.3亿元。
开化县地处钱江源头,存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现状特征。在山坡地资源方面,全县25度以下山坡地面积有55万亩,其中宜建区面积4.8万亩,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为了做好增量文章,更好地保障文化旅游、康体养生等项目落地和新农村建设,该县积极向上争取,允许开展山坡地综合开发利用,并已获省厅书面批复。经前期调查摸底,首批提交了苏庄镇青山坞坡地村镇开发、芹阳街道龙潭村干头山自然村下山脱贫搬迁安置等建设项目。这些项目一旦获批,可以节约县内自身用地指标使用,并有效缓解指标不足的困境。
培育发展小城市不是简单地扩张城镇规模,而是对城市功能和形象的再造,通过规划引领,实现现代城市的理念与生态多样化的完美融合。为顺应这一趋势,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开化县加快推进了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规划调整中,严格遵从“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的核心理念,按照“调结构、优格局、促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县域国家公园战略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多规融合”试点,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在基础数据、建设用地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同时,认真梳理现有闲置低效土地和存量建设用地,着力于以增量撬存量,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项目,科学划定“三线”,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年来,伴随国家、省级主体功能区建设机遇,开化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势推进,按照改革试点和“两减两增”的要求,深入推进“大部制”运行体系。在此背景下,开化县顺势而为,主动探索国土资源管理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国土资源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复,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建设用地项目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省级审批权限,以委托方式下放给该县;设区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建设用地项目农用地转用审批权限等也下放给该县。审批权限下发后,开化县主动承接,制定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和规划修改审查审批工作方案,规范报批程序和流程,并在2014年底顺利完成了666亩计划指标的农转用报批工作。通过实践,各类审批、审核时间明显缩短,审批效率极大提高,有效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