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应引导创业者深刻认识创业的意义所在,深入理解创业的范式转型,并打造可行的技术路径,让他们澄清价值观、树立融合共生理念、培养创业核心能力、融入自主创业实践平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社会创业氛围渐浓,创业者以几何式的增长速度不断涌现。如何提升创业质量,让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实现价值最大化?加强自主创业教育成为当中最重要的环节。
自主创业教育即着眼于创办企业的教育。2010年5月4日,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标志着自主创业教育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主创业教育是创业者创业价值观形成、创业知识和技能习得,创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创业路径探索和选择的过程。它不仅注重创业教育过程中市场资源的参与和挖掘,更注重发挥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是创业教育的突破点。
对于自主创业教育,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创业者深刻认识创业的意义所在,深入理解创业的范式转型,并打造可行的技术路径,让他们澄清价值观、树立融合共生理念、培养创业核心能力、融入自主创业实践平台。
谈论创业,从事创业,或者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必须真正明了创业的意义所在。
创业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13次提到“创业”,尤其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通过创业,尤其是科技创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增加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和强大引擎。
创业是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必然选择。随着高等教育深入发展,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递增趋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创业新增了就业岗位,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创业促进就业。
创业丰富了社会的上升通道,给与青年人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是青年人自我教育自我突破的重要途径。
创业最深远的意义,在于推动中国人主流价值观的变革,由前现代的“学而优则仕”,逐步走向现代的“学而优则创”,激活中国人几千年来被埋没、被压抑的创新创业热情与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创业的范式发生了深刻转型。在新的范式下,创业更容易发生、存活、发展,乃至成功。
范式一词最早由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原意指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社会科学家将它引入社会科学领域,范式常用来指思维的突破、技术的更新带来的内部结构、内在机制的转换。当前,创业理念、创业模式、创业环境和创业参与主体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优秀群体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变革。越来越多的优秀的人正在进入创业领域,这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所没有的。与此相对应,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逐渐向“学而优则创”转变,这些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创业注入了新的血液,也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创业由生存型创业向价值型创业转变。
——创业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创业扶持的体制机制、方法路径、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索和布局,市场也形成了从创业投资体系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高校孵化器和科技园的建设也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有力支撑。
——新兴科技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设计、智能硬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产生大量的创业机会,创业由资源依赖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创业更多的依靠知识、技术和创意,只要创业者有团队,有核心竞争力,他们进入创业的门槛,要比过去变得更低。
——融合共生理念越来越为创业者所认同和践行。融合共生使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相互协同,资源共享,在合作中实现各自的发展。在融合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创业者只需基于自身的一个核心特质与优势,就可以和互补的优势资源融合共生,变成一个系统去战斗,并不断壮大,成长为一个越来越完整的系统,直到取得最后的成功。
——创业更多地走向“联合创始人”式。过去人们所熟悉的创业模式是单个人的打拼与冒险,创业成功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现在,创业模式更多的转向联合创业式,团队创业成为创业的主流形式,要知道,做一名“单打独斗”式的创业英雄难,做一名“联合创始人”相对容易。
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与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价值观澄清是高校自主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价值观澄清要实现创业者从自发的创业向自觉的创业转变。开展自主创业教育要指导学生掌握探索和澄清价值观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所谓价值观在创业,是指主体认为只有创业才是自己一生中最想要的东西,非创业不可活。当前大学生创业形势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意愿投身创业大潮,但只有那些真正价值观在创业的人,才适合进入自主创业教育的下一个环节。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来说,厘清自己的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价值观澄清需要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现。首先,通过创业基础课等课程,使学生对创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有一定了解,通过思考为什么要创业,审视创业对自身的意义有多大,对照创业要求与自身条件等,对价值观进行初步澄清。其次在创业教育教师指导下,采用职业锚测试、工作价值观测评等专业测评工具,结合访谈、分类卡、传记资料分析和价值观市场拍卖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所在。最后,通过加入创业组织,通过创业实践训练使创业主观认知和创业客观要求达到统一,进一步实现价值观的澄清。
融合共生理念开辟了思维与行动的新天地,使创业者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与其它资源主体互补,形成各个“长板”主体融合共生的系统,并不断壮大。掌握融合共生理念并贯彻运用到创业过程中,可以降低创业的难度,凝聚更多的创业力量,形成强大的创业系统,对于创业者与创业团队都大有裨益。自主创业教育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融合共生理念的内涵,并掌握在创业实践中加以运用的技巧。
融合共生理念提供了一种创业资源有效整合和创业模式优化的途径。首先,认清自身创业核心资源。创业是一项需要创业各要素如创意、技术、资本、人力等有效汇聚整合的工程,个人或团体所具有的创业资源不可能全面,因此,首先要清楚自身具有的核心创业优势和资源是什么。其次,以已有资源为圆心整合与创业目标相关资源。创业团队与个人需要在创业过程中,与创业所需的资源进行有效融合,立足自身优势,广纳创业资源。最后,以创业目标统筹创业资源的运行。创业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创业侧重也不同,只有准确定位创业目标,才能科学统筹创业要素,实现创业目标。
无论是个体还是团队,想要创业成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这也是和其他主体不断融合共生的基础。创业能力主要包括机会识别能力、策划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创业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通过学习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只有把握创业者与创业团队所需的创业能力,并对其进行培养,才能使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在商业竞争中取得成功。
对创业者个体来讲,首先应多观察生活和交流生活感受,通过发现生活需求寻得创业机会。其次创业个体应通过创业课程学习、创业计划制定、创业模拟实践及创业实践交流等活动锻炼。最后,创业个体应通过创业产品推广、创意或技术的推广等实践获得创业市场拓展能力。对创业团队来讲,创业核心能力主要指创业团队成员的选择、创业团队的管理及创业团队执行力。首先,创业团队成员必须具有出色才干和创业精神;团队成员须有核心竞争力(如技术)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其次,创业团队成员必须围绕创业目标,分步骤有计划地去执行阶段性任务。最后,创业团队创始人应身先士卒,做好执行力表率;经常召集团队成员沟通探讨,不沟通则无法长期合作;不管创业情况如何不要轻言放弃。
从国际上来看,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探索的技术商业化课程,孵化了许多科技型企业,这样的科技创业将创新发明与市场商机相结合,通过成立科技衍生企业,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范例。此外,美国大量的创新创业培训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和风险投资机构等平台有效地跨越了传统的学术边界,将创业市场资源与高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长期面临着科研成果低转化率的困境,为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搭建类似的更多的平台,是推动自主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