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 钱尹生
献身核地质 铸就三光荣
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 钱尹生
大家好 我叫钱尹生 今年78岁 是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原党委书记 作为一个为铀矿地质事业奋斗了40多年的老地质队员 回顾历史 历历在目 借此机会 围绕“地质三光荣”精神谈些体会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献身核地质 铸就三光荣》。
建国之初 面对西方大国的核讹诈、核恐吓 在中国经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发展核事业的重大决策。核工业二六二大队就是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于1956年9月在江西省上饶坑口组建的一支铀矿勘探队伍。建队伊始 大队的职工都是从全国各地、各行业严格挑选而来的优秀人员 为了核事业 其中有的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 舍弃优厚的工作待遇 来到了严格保密的地质队 甘愿以青山为伴 以沟壑为营 艰苦创业、甘守清贫、默默奉献……是理想、信念、光荣和自豪感让我们爆发出无尽的力量 把艰难困苦全都踩在脚下 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仅用一年零三个月就探明了坑口矿床储量 为新中国制造出壮国威的“争气弹”提供了核原料 此后的三十多年找铀岁月更是创造了我国铀矿勘探史上的“五个第一”的辉煌战绩 因此被核工业总公司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信念从此一直鞭策着我队地质一代、二代……伴随着队伍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
在创业前期 没有像样的办公室没有先进的装备 没有便利的交通 庙宇、祠堂里办公 马灯、汽灯下绘图 住帐篷、睡地铺……野外工作的艰辛就更甭提了 在荒郊野岭中与山和石头打交道 钻山沟、爬悬崖、上钻机、下坑道……晴天一身汗 雨天一身泥……队伍的搬迁转移也十分频繁 二六二大队在找铀岁月的30多年中转战三地 完成了两次整体大搬迁。1958年初 从坑口转战到乐安相山400人的队伍 成百上千吨的设备材料 行程280多公里 尤其是20多里不通汽车的崎岖山路 我们硬是靠人拉肩扛 蚂蚁搬家式的办法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转移任务并迅速投入生产。但更大的困难接踵而来 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并逼债 妄图扼杀我国刚刚起步的核工业 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加剧了物资的匮乏 广大干部职工顶住双重压力、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此外 居住条件的艰苦也是对我们的考验 老乡的杂物间、阁楼、牛棚都是我们临时的家。我住过祠堂睡过地铺 住过民房阁楼和牛栏 1970年我由乐安迁往兴国古龙岗 我找了老百姓关鸡鸭鹅的一间偏房 可房东觉得太过脏乱不肯出租 说这怎么能住人 我说可以 自己动手挑鸡鸭鹅粪 打扫干净 用石灰消消毒 糊上报纸 觉得蛮好的……像我这样的居住条件还算是好的。还有不少职工上山砍木棍、割茅草自己搭建茅草房 一家老小都住在茅屋里 一住就是几年。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地质人 想着集体多 考虑自己少 一心扑在找矿上 只要一声令下 勇往直前 峥嵘岁月淬铸了我们以艰苦奋斗为荣的情怀。
二六二大队首战上饶坑口 转战乐安相山 会战宁都桃山 仅在赣南地区工作的26年中 我们就在坚硬的岩体上打下的钻铜探总进尺相当于钻透了154座珠穆朗玛峰。在三十多年的找铀岁月中 先后提交了27个铀矿床 探明了特大型铀矿1个 大、中型铀矿各5个……丰硕的地质成果背后有着一群默默奉献的人 核工业部劳动模范、九号机机长刘长根是个“铁人式”的机长 一次钻孔灌水泥 搅拌机坏了 眼看速凝水泥就要凝固的时候 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齐腰深的水泥池 用手和身体搅伴 保证了钻孔的顺利浇灌 可他自己成了“水泥柱子” 全国测绘行业劳动模范、测量女工程师马敢英 当时已怀孕八个月了还上山跑测线 下坑道弯不了腰 就蹲着走 一天下来是站也站不起来 弯也弯不下去……在找矿的过程中除了有上述这些事迹感人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外 还有长眠于地下的无名英雄那就是大队的“七工区” 由于长期在铀矿区超负荷地工作、积劳成疾 再加上当时防护条件所限 一些职工患上了职业病、英年早逝埋葬的人多了 那块墓地便有了除大队当时生产建制单位六个工区之外的“七工区”的称号。此后每每有职工去世时 同事们就说 老伙计 你走好 你是到“七工区”报到啦 据统计 大队在驻雪塘村的26年中 有100多名职工的忠魂永远留在了那里 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48岁。2010年 大队为了纪念这些献身铀矿地质事业的先辈们在“七工区”立了“地质先驱纪念碑” 作为大队“三光荣”精神的教育基地。这是怎样的一种奉献或许现今的人看来 这样的奉献与牺牲有些悲壮 有些不可思议 但却是二六二大队人以找矿立功为荣的真实写照。
1984年 二机部部长刘伟来队时称赞道 “262大队是个老队伍好队伍 能打硬仗的队伍 是在原子能事业上作出重大贡献的队伍”。
历史在陈述过去 当下在昭示未来。我相信 只要我们坚守传承“三光荣”精神高地 未来就一定能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