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峤
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党峤
导 读: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及“政治生态”,引人注目。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是干部清正廉洁的必然选择,是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途径。本刊围绕这一主题,提供一组辅导资料供学习参阅。
习近平总书记论政治生态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
——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有全党上下齐心协力,有人民群众鼎力支持,我们一定能够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
要重视基层风气问题,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对随意插手基层敏感事务、截留克扣基层物资经费、处事不公、吃拿卡要、侵占群众利益等问题,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2015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1.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一个政治系统内部的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我们判断党风是否纯正的重要指标,也是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与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类似,政治生态是否“山清水秀”,也是检验从政环境优劣的试纸——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生态总体上正在向好,但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现状离“山清水秀”的要求尚有差距。此前一段时间,形形色色的潜规大行其道,基于权力和利益的关系圈子错综复杂,团团伙伙、结党营私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尚未绝迹,一些地方的腐败“一查就是一帮,一动就塌方”,一些领导岗位陷入“谁来谁落马”的魔咒,这些都是政治生态紊乱的典型症状。
案例
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3日,湖南省衡阳市召开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共有527名市人大代表出席会议。在差额选举湖南省人大代表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以贿赂手段破坏选举的违纪违法案件。现初步查明,共有56名当选的省人大代表存在送钱拉票行为,涉案金额人民币1.1亿余元,有518名衡阳市人大代表和68名大会工作人员收受钱物,涉案人员多,涉案金额大,影响特别恶劣。
2.圈子文化
圈子是社会交往的产物,有其社会属性,一般的人有同事圈、朋友圈、同学圈等。所谓的“圈子文化”或者说“山头”,则是社会中的“小圈子”,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圈子内部纯粹利益纽带衍生出来的依附关系,如同事中的派别、合作对象之间的地缘关系之类。
圈子文化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和江湖帮派文化的产物,一些人却乐此不疲。升学、就业、考公务员、评职称、提拔、买房子、打官司、出国等等很多事情上,拉关系走后门,经营关系进“圈子”现象盛行。当“不进圈子原地稍息,进了圈子跑步前进”成为惯例,自然会有人挖空心思拉山头、搞圈子,一些人将培训当成难得的“勾连”之机,打着“同学会”、“同乡会”之类旗号,大搞灰色公关,把正常的交往庸俗化、派系化,意图打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一些人信奉“进不了圈子就进不了班子”的关系学,认为“朝里有人好做官”,甚至把与“圈子”里的“红人”牵上线也看作一种资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本质上来说,圈子文化搞的就是“党内有党”,突破的是政治规矩和纪律,任其大行其道,必然破坏党的风气和统一。
案例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47.2%的受访者认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
3.“破窗效应”
什么是“破窗效应”?就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可以说,这种现象是一种“传染病”,会流行、流传和感染;这也是一种从众心理,别人能做我也要做,随波逐流。“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暂缓使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已成为一些地方干部升迁的“破窗效应”,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研究等有时不过是走程序、走过场。在“破窗效应”支配下,卖官者权力寻租,甚至明码标价,买官者投其所好,钱贿、色贿、雅贿无奇不有,于是“带病在岗”“带病提拔”“边腐边升”现象频现。
案例
广东茂名窝案。茂名原市委书记周镇宏和其继任者罗荫国、原常务副市长杨光亮、原副市长陈亚春、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育英、原市委政法委书记倪俊雄等人“落马”,涉案人员包括省管干部24人、县处级干部218人。茂名市辖6个县(区)的主要负责人无一幸免,波及党政部门105个,其中159人涉嫌行贿买官,相互牵连的官员之间“一损俱损”。窝案爆发前的几年里,茂名买官卖官风气畅行,成为官员中半公开的秘密,民间甚至流传着从科长数十万元至副市长数百万元的“价目表”。这种污浊的政治生态,助长了官场陋习,形成了腐败土壤,败坏了社会风气。
“破窗效应”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极有可能“小洞不补,大洞一尺”,最终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1.“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2.“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
3.“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