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 易元芝
自贸区2.0条件下的温州机会
任晓 易元芝
将温州纳入上海自贸区,是构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大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有助于充分发挥温州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等优势,为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增强活力,并可为周边区域提供参考样本
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时隔15个月后,2015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粤、津、闽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区,同时发布上海自贸区深化改革方案。自贸区建设此番二轮扩点,不仅是对上海自贸区试点以来改革进展迅速,良好示范效应的肯定,体现自贸区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初衷,而且,随着天津、上海、广东、福建四大自贸区在沿海地区“连点成线”,自贸区建设开启2.0时代。
自贸区建设是改革的顶层设计,意在“以开放促改革”,在简政放权、外资管理体制、金融开放、贸易便利等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担当改革创新重任。作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器和更大范围改革的试验田,自贸区着重探索:其一,实行统一的负面清单管理。实行以“非限即入”的方式进行投资和市场准入管理,促进投资准入和贸易便利,按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运营模式。其二,金融创新发展。先行先试对外投资融资和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便利、离岸业务、融资租赁业务、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进一步开启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其三,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从早期被动型适应性管理,逐步过渡到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探索开放条件下风险防控、宏观审慎管理与市场监管的“中国方案”。
与历史上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开发区等多种对外开放形态不同,自贸区的改革逻辑非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创新高地。自贸区通过制度创新向全国的复制和推广是此番试点的最高价值,区内所有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最终都要落脚于能够在区外复制和推广。
上海的自贸区多项政策已在国内其它地区得到复制和推广。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投资、贸易和金融三个领域的21项改革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另有33项改革措施经评估后,即将在全国落地推广。这些改革创新事项多涉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再调整,不管是力度还是节奏,均体现“更加积极主动”改革勇气。事实上,自贸区深度开放试验事关中国经济升级版中长期规划,是各界观察新一轮的改革方向,乃至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重要风向标。
温州地理上毗邻沪闽两大自贸区,经济结构与制度基础具备对接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客观基础和先天优势。在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之后,从民资的角度看,可以借由外资得到了与国资一样的市场待遇,在负面清单的规定之外发现市场机会。贸易、金融、航运、文化、社会、投资等六大服务领域是当下自贸区先行先试,并取得重要进展的领域,给各地先期复制推广提供了难得契机。民资将在这些领域的新商业模式和新运营模式上有更大开拓空间。
具体来说,包括人民币在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结算领域的使用、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办理人民币跨境收付等个人金融服务。合作FT账户项下对外投资和跨境融资、跨境投资、总部资金管理、融资租赁资产交易等公司金融服务。(自贸)区(关)境出入便利(先入区,后报关)、报关总分便利(批次进出,集中申报)、中转集拼等流转服务,以及展示交易和关税退保等事项。
自贸区的建设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温州不仅可以对接导入自贸区探索的新途径、积累的新经验,而且能够因为地理邻近有机会直接承接两大自贸区改革高地外溢效应。自贸区2.0改革红利落地温州,关键在于抓住金融、港航两大领域出现的重要对接机会,充分发挥金融改革制度优势,海陆交汇点空间地理区位优势。这也是温州在“十三五”期间促进结构转型,全面提质增效升级的突破口的发动机。
第一,准许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行在试验区内现行人民币资本项目有条件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先行先试体制,建立与天津自贸试验区同等的外汇管理体制。不妨将温州区域增加为人民币资本项下负面清单管理试行区域。
目前,天津自贸区开通了投融资专户(货币兑换专户),这是在上海自贸区1.0版一般自贸帐户基础上的创新。此举吸引了大量知名国内外私募基金及其它金融机构到天津自贸区注册并开展相关业务。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国家战略,但金融开放步伐却一直踟蹰不前。金融开放是此番温州金融改革的跛腿,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温州金改”12项任务之一是金改3年唯一没有进展的内容。温州社会资本存量大,对资本套利机会敏感,信息与资金对外交流频繁,由于缺乏多元投融资渠道疏导,如何把游动的社会资本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增值管理是多年以来的难题。通过金融开放同步国内外投融资机会,放松境内单一人民币形式管理,将有效突破这一困境。尽管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与利弊仍然模糊,放松资金监管确实可能带来风险,不过,证监会已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与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的额度分别大幅提高了1.6倍与2.5倍,而从已经开通的沪港通帐户看运行平稳,并未出现风险失控。
第二,降低融资金融租赁行业准入门槛,扩大经营范围,准许温州区域非银行金融机构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并将温州区域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范围。
为吸引境外融资和放大融资杠杆,可以根据上海、天津和福建自贸区实施的政策,结合融资租赁公司设立条件,不妨在上海、天津或福建自由区设立融资租赁股份公司总部,在温州设立分支机构。依托分支机构开展境外人民币融资活动回流资金,让回流渠道更加便利化。
融资金融租赁是当前帮助企业走出去(对外输出产能),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的重要金融业务。通过融资租赁优势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制度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具体落实。融资租赁在温州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趋势。温州传统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2014年温州启动“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涉及装备、交运、航空、新材料等多个产业发展均需要对接国内外产业资本。温州可以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扎实的优势,促进产业对外更加开放,放低外资参与制造业升级的门槛,提升温州整体工业制造水平。同时,经由融资租赁本身具有金融和实体贸易结合的双重属性,健全地方金融服务体系。
第三,参照上海自贸区有关安排,将温州保税物流中心直接纳入上海自贸区政策覆盖范围。
上海自贸区是在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上设立的,拥有丰富的保税区管理、运作经验,可供温州参照。2014年11月,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在瓯江口新区落地。作为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仅有315亩的空间,且限八类货物方可进入,对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万元人民币(属企业分支机构的不低于1000万人民币)。鉴于未来瓯江口新区深水码头发展转口贸易的战略设想,需要解决三大核心问题:一是税收;二是航用基建和通关便利化;三是货币的可自由兑换。
不妨将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直接纳入上海自贸区政策覆盖范围。对设在区内的企业生产、加工并经“二线”销往“境内”的货物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对区内生产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允许在特定区域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保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对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其设立的项目子公司,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结合人民银行之于上海自贸区的有关细则,允许区内金融机构开办外币离岸业务,区内企业参加跨境人民币结算,更加便利企业开展货币的可自由兑换。
将目前温州的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功能更加齐全,监管更为开放的自由保税港区是对更便利“大通关”体系的有益补充,真正在本地实行跨关区和跨检区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彻底解决温州当前面临的一般贸易进口商品保税、加工贸易中的深加式和结转货物保税等。尽快改变温州许多进出口业务需经上海转关的现状,促进温州港航大物流体系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围绕“大区域创新”竞相布局,以扩大区域纵使优势为重点,从单个区域创新转向跨区域创新,着力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将温州纳入上海自贸区,是构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大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有助于充分发挥温州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等优势,为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增强活力,并可为周边区域提供参考样本。
(本文系温州市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课题“自贸区建设与温州机遇”成果。)
作者:任晓,温州市委党校教授;易元芝,温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