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治鄞的执政品德及其时代价值

2015-01-30 06:54:02鲍素萍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王安石干部

鲍素萍

(中共鄞州区委党校,浙江宁波315100)

王安石治鄞的执政品德及其时代价值

鲍素萍

(中共鄞州区委党校,浙江宁波315100)

王安石知鄞三载,不仅致力于水利兴修、低息贷谷于民、重视民生教化,而且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勤政爱民,善于革新务实,秉持清正廉洁。王安石既做出了后人称颂的从政业绩,且留下了后世称道的执政品德,他的治政风范,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王安石;执政品德;时代价值

2014年5月和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二次提到了王安石治鄞,其中特别提到王安石等许多名人志士,都在知县这个岗位上作出了成绩,名垂青史。王安石(1021~1086年),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北宋庆历年间(1047~1049年),任鄞县县令。知鄞三载,政绩卓著,《四明郡志》曾有精辟评述:王安石庆历七年令鄞在任,好读书,起堤堰,决陂塘,兴水陆之利,贷谷与民,令立息以偿,复严保伍之法,后执政以其法推之天下谓之新法①。王安石不仅作出了后人称颂的从政业绩,且留下了后世称道的执政品德,他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勤政爱民、善于改革创新、秉持清正廉洁等执政品德,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深刻认识王安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执政品德,保持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王安石在鄞三年首要亮点,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庆历七年,27岁的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是年,鄞县大旱”,百姓生活困苦。为改变鄞县人民的生存环境,王安石“以身得察于左右,事可施设,不敢因循苟简”,深入民间,忙于勘查,调研得出结论,“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沟渠浍川,十百相通”②,但由于地方官吏长期疏于治理,致使水利失修,百姓遭殃。因而他认为,兴修水利乃当务之急,并大胆提出组织民众“大浚治川渠”的施政方略,这在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杜学士”即杜杞,时任两浙转运使)中可以见到。为此,王安石身体力行,对县境之内的水道、堤堰,一一实地勘查。据王安石《鄞县经游记》,当时他们一行,先至“万灵乡之左界”(今鄞州区邱隘镇)。次日登上金鸡山(今鄞州五乡镇),察看碶工采石造闸。接着,“入育王山”,因天雨路阻,不能东行。二天后,又“下灵岩”,“浮石湫(今北仑区大碶镇)之壑以望海”,考察并提出开河床建石碶。后东行到“芦江”(今北仑区柴桥镇),“临决渠之口”,提出劈山开河,建造穿山碶。次日,来到东南佛国天童寺。翌日,下山来到东吴(今鄞州区东吴镇),乘船前行,天亮时分,才“泊舟堰下(今东钱湖镇)”。接着,“过五峰(今鄞州区横溪镇)”,当晚乘船来到“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第二天,王安石“观新渠及洪水湾”,傍晚来到“林村”(今鄞州区横街镇)。“质明”,来到桃源、清道两乡(今鄞州区高桥镇),告诫当地的百姓们要积极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去。上任伊始的王安石走遍了鄞县的“东、西十有四乡”,制定了一系列兴修水利的具体方略。从其作为看,完成了一个新任官员巡视、调查、初步整修水利、政务训导等任务。《鄞县经游记》与其说是一篇游记,毋宁说是王安石调查巡视农田水利的工作日志。在王安石领导下,各乡民众积极响应,兴起治水热潮。这一年全县兴修水利设施达二十一处,其中最突出、也最有代表性的政绩即是修复东钱湖,通过恢复湖界、加深湖底、围筑堤堰和设置碶闸等措施,东钱湖得到前所未有的疏浚与修治,解除鄞县镇海七乡农民的水旱之苦,“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五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东钱湖重新成为造福于民的“万金湖”。《宁波府志》有过这样的评述:“王安石补废完固,经理尽制,清波浩瀚,皎洁圆莹,若大镜悬空,光映日月。”

新常态、新形势、新任务更要求我们的干部大力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在《谈谈调查研究》一文中,直指当前干部中存在着不重视、不善于调查研究的四种表现:一是强调工作忙,很少下去调查研究;二是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坐在办公室作决策;三是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拍脑袋决策;四是调研走过场,浅尝辄止。他指出,“凡此种种,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损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③当年,毛泽东指出“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他把调查研究工作,提到了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人类求解放的高度来看待。习近平更是具体地指出新时期干部加强调查研究的三个原由,一是干部肩负的任务在不断变化,需要重新学习和调查研究。二是干部是在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和调换岗位的,老干部的经验可以供新干部学习借鉴,但代替不了新干部自己的学习和调查研究。三是客观事物总在变化,新矛盾新问题都在出现,这也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和加强调查研究。我们倡导大力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同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内在统一的。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从群众中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我们的决策才能符合群众需要,才能真正“到群众中去”。

二、深刻认识王安石关注民生、勤政爱民的执政品德,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王安石知鄞三年最杰出事迹就是关注民生、勤政爱民。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理公务,政迹显著,许多改革都取得成效,成为后来“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庆历年间,王安石与天台令石牧之、仙居令陈古灵合称“江东三贤宰”。王安石确实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

重视经济发展。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不久,就给时任江淮荆湖两浙制置发运判官的马遵写了一封信,提出自己的理财主张:“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地。”④也就是说解决财政“穷空”,唯有发展生产。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农业是根本,而水利是命脉。王安石上任伊始就抓水利建设,三年时间鄞县经济发展取得很大的成效,高田不怕旱,低地不愁涝,青黄不接不挨饿。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致力文化教育。王安石知鄞最杰出的贡献就是为宁波一带开创了教育与知识的新时代。北宋庆历年间中央政府诏令天下办学,王安石在鄞县率先倡学,他在《慈溪县学记》提到“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⑤。为兴办教学,招募良师。王安石遍访山野硕老,两次致信,诚恳力邀杜醇先生来鄞“为之师”,他在信中写道:“某得县于此逾年矣,方因孔子庙为学,以教养县子弟,愿先生留听而赐临之,以为之师,某与有闻焉。”⑥王安石还提出:“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臣。”足见他对教师对教育的重视。王安石当时找到的杜醇、楼郁、杨适、王说、王致这五位知识分子,史称“庆历五先生”,他们是当时宁波一带学术中坚。王安石在知鄞的第二年,在鄞县的孔庙开办了第一所县学。王安石的办学形成了三大历史成果:一是从此在全国统一标准的科举取士中,鄞县进士数量直线递升。王安石知鄞前鄞县进士数量不到20人,王安石的办学后人数大增,尤其到了南宋,更有“满朝朱衣贵,尽是四明人”之说。据《鄞县进士录》记载:北宋129人,南宋601人⑦。二是他所组建的教师班子“庆历五先生”,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的群体,他们致力于阐发儒家经典,力倡经史之学,成为中国教育和学术的一个时代象征。三是各类学校的兴办,开创了宁波一带教育与知识的新时代,在王安石的大力倡导下,慈溪、奉化、定海、象山各县也纷纷办学。从此,鄞县一直是中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一如清代伟大的史学家、鄞县人万斯同所言:“田家有子皆知学,仕族何人不织麻。”十多年后,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兴学思想。他以鄞县为例,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注民生疾苦。王安石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县库存粮,救济灾民难民。作为一名正义的知县,能够做到为百姓所想,解百姓之急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而王安石又是个善于思考的官员,他在调研中了解到:年成好时贫苦农民可勉强糊口,一旦遇到灾害,只能借高利贷度日。当时的高利贷利息高达百分之一百至百分之二百,借了高利贷,往往家破人亡。王安石思考着如何让农民走出这种困境,于是他在鄞县实施的一件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即“贷谷于民”,就是在贫苦农民于青黄不接之时,可向政府借贷粮食,到收获之时以低息偿还,这就是“青苗法”的雏形。尽管在熙宁变法时,青苗法因为制度设计的漏洞和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形成了大面积的灾难性后果,但在鄞县实施的青苗法受到百姓的普遍欢迎。诚如,清道光年间诗人陈劢所言“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知鄞时,他还对朝廷的盐茶专卖制度提出了批评。在《上运使孙司谏书》中,指出“海旁之盐,虽日杀人而禁之,势不止也”,诱人相互告发,不仅会使百姓“陷刑者众”,而且会败坏民风,骚扰渔民,渔民失业,则必为盗贼,导致社会动乱。为此他还作《收盐》一诗,控诉这种制度对渔民的扰害,并质问“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他关心百姓病痛。庆历八年(1048年),县内有疫病蔓延,百姓苦不堪言,王安石翻阅《本草》等古籍,又请教老中医,处了几个处方数剂并服,初见成效。于是王安石命人在县府门外刻树《善救方》⑧石碑,百姓纷纷抄写善方,终于化危为安。

王安石身在鄞县心系朝廷,始终围绕发展生产而改革,政迹显著。虽从根本上说,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也维护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因而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欢迎,他称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员。

荀子说:“上之于下,如保赤子。”执政者对于老百姓,就要像爱护婴儿一样地关爱他们。为政者的忧患辛劳,往往生长着百姓的幸福安乐,王安石——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尚能如此,何况当今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何谓勤政?何谓爱民?勤政就是不论官职大小、能力强弱,都会自觉自发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爱民就是热爱人民、关心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做人民之所需。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笔者以为真正把执政为民这四个字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那就得首先要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要把群众的期盼当重点,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对群众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帮助他们把上学、看病、住房、养老等问题解决好,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核心是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楹联出自河南省内乡县衙,是清康熙十九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辨证关系。习近平同志在与干部的谈话中曾引用此楹联,他还指出: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确实,作为新时代的官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任何权力。《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规定:“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这是党章对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党的任何一名领导干部都来自于群众,是人民的“公仆”。关键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公仆意识是具体而生动的,它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份内的职责,要有一份“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热心,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更要有一种“零落成泥碾成尘”的境界,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群众谋利益、谋福祉上。

三、深刻认识王安石敢于革新、注重务实的执政品德,弘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

王安石身上最鲜明特征就是敢于革新、注重务实。著名的“三不足论”是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天变不足畏”,意指不必畏惧自然界的灾异。“祖宗不足法”,意思是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人言不足恤”,意思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三不足”精神恰好说明了王安石的过人胆识和个性品质。王安石这种敢于革新的思想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之于实际行动中。治鄞期间,他施行的低息付贷,借粮于民的政策,就是后来变法时“青苗法”的雏形;以雇役代差役,百姓按等第出“免役钱”,让官府雇人服役,就是“免役法”的雏形;设置专司,平定物价,打击投机,就是后来的“市易法”;整顿田赋,使乡绅不能偷漏赋税,这就是后来的“方田均税法”;让各家各户相互联保,闲时习武,维护地方治安,就是后来的“保甲法”……正如梁启超所说,“即后此执政时农田水利、青苗诸法,而小试诸一邑也”⑨。王安石知鄞时的一些执政措施,是“熙宁变法”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具有试验意义。

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精神。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杜绝“政绩工程”。笔者以为,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思想认识上要把握好:一要在求真上下功夫,要尊重客观规律,立足本地实际;二要在务实上求突破,要做到思想认识要“唯实”,制定政策要“求实”,具体工作要“务实”;三坚持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统一,求真务实是改革创新的基础,为改革创新提供价值平台,而改革创新是求真务实的逻辑延伸,为求真务实注入新鲜血液。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思想里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实践中要善谋大事,乐办小事,多办实事,常办好事;标准上把争创一流作为最高标杆。同时要做到“三个不满足”,一是不满足于工作干过了;二是不满足于纵看进步了;三是不满足于任务完成了。

四、深刻认识王安石从政以廉、恪守自洁的执政品德,践行清正廉洁、生活正派的作风

王安石身上最宝贵的品格就是从政以廉、恪守自洁。北宋是个重视文人的时代,文官的地位很高,生活也很奢侈。王安石生活在北宋年间,当了八、九年宰相,可贵的是他能独善其身、独锐其志、恪守自洁。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不愿让人抬着坐轿的宰相,惟一一个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一个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王安石不爱财,不爱官,也不爱色,被当时的百姓誉为“三不爱官员”。他在鄞县也留下清正廉洁的美谈。知鄞时,下属曾送一上好砚台给他,说:“呵之可得水。”王安石笑而却之,说:“纵得一担水,能直几何?”⑩他不仅自己拒收贿品,而且对那些受贿索贿的官吏也严加惩治。他不爱官,在事业最兴隆之时,坚决辞去相位,回家隐居。他不贪财,辞相搬出相府时,官府之物寸草不带。他也不爱色,《河南邵氏闻见录》卷十一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荆公知制诰,夫人为其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万。”听完女子的讲述,王安石命该女子回到她自己的房间安歇。第二天一早,立即命人将该女子送回家去,并且不必退钱。由于主持变法,王安石政敌遍布朝野,其中不乏吹毛求疵的整人专家,但在王安石的道德生活问题上,没有一个人说出一个“不”字。著名的“心学”专家陆九渊赞誉他:“公以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闻听王安石去世,也感叹“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做人可以一生不仕,为官不可一日无德。”践行清正廉洁,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也我们做人做事的底线。一要风清气正。领导干部岗位重要,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只有我们的干部有过硬的作风,就能清政风、正党风、淳民风,就能聚民心、汇民智、集民力。反之,作风建设就无从谈起。第二,要干净干事。名节源于修养,境界升于内省,腐败止于正气。一方面,我们的干部要做到功名利禄心不动,灯红酒绿眼不迷,以达到“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境界。另一方面,要健全各项制度,以党纪国法约束和规范干部,建立“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以制度管人管事。第三,要慎独慎微。《伶官传序》上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说的就是因忽视小恶而最终铸成大错的道理。领导干部在各种诱惑面前一定要慎独慎微,防微杜渐,把紧关口。第四,要秉公用权。干部的一切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使用权力的过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权力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只能用来为人民造福。领导权力是神圣的,同时又具有两重性,弄得不好还会出现异化。权力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慎言慎行。邓小平告诫干部:“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正确行使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个人荣、事业兴。

古人云:“骄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生活正派,在生活情趣上把握好一个“度”。习近平曾经强调指出:“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所以他提出,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讲操守,重品行,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王安石已逝去九百余年,对于他变法的巨大历史意义及启迪作用,后人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积极评价也越来越多。伟大导师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1944年美国副总统来华访问时,称王安石为中国历史上推行新政之第一人,当年他任农业部长时就大胆仿照王安石的青苗法,为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起了重要作用。郭沫若同志在1943年的一题词中表露出“王安石是一位真儒者,我愿意以他为模范”。笔者以为,王安石知鄞三载,以其卓著成绩赢得鄞地人民的广泛赞誉,而其执政品德也值得今天的为官者借鉴和思索!

[注释]

①[明]杨寔:《宁波郡志》,见《明代宁波府志》第六册,宁波出版社2014年版,第435页。

②[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王荆公文集笺注》,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1315页。

③习近平中央党校讲话《谈谈调查研究》,2011年11月22日,《学习时报》。

④[宋]詹大和等撰《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94页。

⑤[宋]王安石《慈溪县学记》,《临川文集》卷八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⑥[宋]王安石:《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一》,见《王荆公文集笺注》,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1374页。

⑦资料来源《鄞县进士录》龚延明、祖慧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⑧[宋]詹大和等撰《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58页。

⑨梁启超《王安石评传》,第六章《执政前之荆公(中)》。

⑩[宋]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10,中华书局2003年版,480页。

责任编辑:梁一群

B244.5

A

1008-4479(2015)03-0119-05

2015-03-10

鲍素萍,女,中共鄞州区委党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王安石干部
初夏即事
元日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4:50
“五拍”干部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11-17 03:07:36
王安石的坏习惯
快乐语文(2018年15期)2018-06-05 01:34:05
初夏即事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