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良
(隆德县高级中学,宁夏 隆德 756300)
从吐蕃贡唐物品看其对外交往
杜国良
(隆德县高级中学,宁夏 隆德 756300)
【摘要】吐蕃王朝与唐朝共存二百余年且与唐往来密切。本文试图从吐蕃贡唐物品这一角度入手,对吐蕃贡唐物品的种类、来源及吐蕃对外交往等问题做一探讨。
【关键词】吐蕃;唐朝;贡物;对外交往
吐蕃(公元634年—846年),今藏人先祖吐蕃人建立的奴隶制王朝。在长达二百余年的历史中,与唐王朝往来频繁。仅据《册府元龟》记载吐蕃遣使入唐进贡有准确记录的就达44次之多。那么,吐蕃所贡为何物,这些物品又源于何处?本文试图从这一问题着手,对其贡唐物品及其对外交往做一探讨与论述。
《新唐书·吐蕃传》中记载贡唐物品主要有: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命使者贡金甲,……”
“……遣……献黄金五千两,它宝称是,以为聘。”
“‘夫鹅犹雁也,臣谨治黄金为鹅以献。’其高七尺,中宝酒三斛。”
“高宗即位(公元650年),……。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献金盎、金颇罗等,复请昏。”
“明年(公元696年),乃献马、黄金求婚。”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因奉宝瓶、杯以献。’”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使者献金盎、银治犀、鹿、贡牦牛。”
“宝历至大和,……。……所贡有玉带、金器皿、獭褐、牦牛尾、霞氎、马、羊、橐它。”
“开成四年(公元839年),……献玉器羊马。”
《旧唐书·吐蕃传》中记载贡唐物品主要有:
“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又派遣使献马匹、黄金两千求婚。”
“开元一十七年(公元729年),……谨奉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玛瑙一、零羊衫段一,谨充微国之礼。”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贡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事,皆形制奇异。”
“长庆四年十月(公元824年),贡牦牛及银铸成犀牛、羊、鹿各一。”
《唐会要》卷97记载吐蕃贡唐物品有: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献马十匹玉带金器等。”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进马六十匹,羊二百口,及银器玉带等。”
“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进羊六百口。”
“开成元年(836年),……献马。”
“开成二年(837年),……金银器、玉带、獭褐、牦牛尾、朝霞氎、并马牛橐它等。”
《册府元龟》970、979卷,记载吐蕃贡唐物品有: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献野马百匹及大拂庐……”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献金城……”
“贡金胡瓶、金盘金碗和玛瑙杯等。”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吐蕃使献马千疋,金二千两,以表求昏。”
“谨献金盏、羚羊衫段、青长毛毯各一奉表以闻。”
“今奉皇帝金铨玛瑙胡瓶羚羊衫段金银饼盘器。”
《汉藏文书》中记载吐蕃贡唐物品有:“银币百枚、宝衣一件、覆以珍宝璎珞之大象一件(吐蕃不产象,此处之大象当指一种工艺品)以及半升金粉。”
《新唐书·吐蕃传》中载:“其兽,牦牛、名马、犬、羊、彘,天鼠之皮可为裘,独峰驼日驰千里。”这些牲畜产自吐蕃,且在吐蕃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文献记载之外,另据考古发现,在今西藏昌都地区曾发现兔、鼠、獐、马鹿、狍、牛(牦牛)、藏原羊、青羊、鬣羚等动物骨骼。由此可知,这类物品产自西藏,贡之唐朝是肯定的。
二类物品是吐蕃人毛织业手工艺水平的反映,这类物品出自吐蕃人之手,贡之朝廷也是可以肯定的。原因在于:
第一,吐蕃人“逐水草以牧”,牲畜有马、牛、羊、犬、牦牛、独峰驼等;第二,《新唐书·吐蕃传》中载弄赞“自褫氈罽”。可知,吐蕃人这时已掌握了毛纺织技术,且织物有粗细羊毛织品之分,粗羊毛织品称为褐。同时,书中还记载吐蕃人“联毳帐以居”,这种毡房,所用毡是用动物毛(主要是羊毛、骆驼毛、牦牛毛)经湿热、挤压等物理作用而制成块片状的毛纺织物,具有良好的回弹、防震和保温等性能。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毛织业很发达,《后汉书·西南夷传》载:“冉駹夷”能织作“旄毡、斑罽、青顿、毞毲、羊羧之属”。《尔雅》郭璞注曰:罽是“胡人织羊毛作衣”《说文》也言:“罽,西胡毳衣也。”而周去非《岭外代答》:“西南蛮地产绵羊,固宜多毡毳。”从中可知,西南民族长于制毡、制毯。而此正与《新唐书·吐蕃传》所记吐蕃贡物“獭褐”、《册府元龟》中所记吐蕃贡物“衫段、青长毛毯”相一致。由此可见,吐蕃所贡毛织物属自造,这一事当属确实。尽管史书中也记载吐蕃曾向唐请蚕种等获准,后来也曾向唐贡“霞氎”,但其是否是吐蕃人自产尚待证明。
三类物品多是金属制手工制品,它们多是吐蕃人通过与周邻地区的贸易、交换、贡物等不同方式直接获得而贡之唐朝,即使是本土制造,其图形(案)风格也多源于境外。对这一点论述如下:
(一)名称源于境外
孙机先生认为中国古文献中提到的酒器“叵罗”,或颇罗、破罗、不落或多曲长杯,而它是日本人对3世纪至8世纪流行于伊朗高原的一种平面大体为长椭圆形并呈多曲瓣状的杯的称呼,叫法。关于“叵罗”,俄国学者则认为其源出伊朗语Padrod,即指碗。那么在中国的多曲长杯类的器物当与古代西亚文化有关。而在以往考古发掘报告中的盏、盘、碗等也应属同类器物或同一演变谱系的器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吐蕃贡唐的金盏、金胡瓶、金盘、金碗、金叵罗,就当是境外产品或是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的自制品。
(二)根据考古发现,这类物品的艺术风格源于境外
50年代,瑞典学者俞博(Bo.Gyllensavard)推测中国唐代的多曲长杯起源于萨珊,而孙机先生根据对大同发现的一件多曲长杯的研究指出,大同长杯非萨珊所制,其造型更接近于中亚之粟特等地。而无论其源于中亚还是西亚,它流通至吐蕃而自吐蕃上贡给唐都是有可能的。
除上述金属制品金盎、金颇罗等之外,在上贡物品中还有玛瑙、玉带。这些手工饰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吐蕃人自己制作的。
至于玉,史书记载:“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虽然如此,吐蕃也是极有可能自己加工制作玉带及玉器。玉由于硬度大,加工困难。李约瑟认为加工玉一定曾经用过研磨砂,很可能是用砂岩薄片或其他石片来作为切割工具,而用来切割的或研磨的石头,在古代称为砥砺,或砺。而砺又为何物呢?砺,即“砺石,剖之得镔铁,谓之吃铁石”。方以智《物理小识》卷7《金石类》亦云:“王延德《高昌行记》言:砺,石中宝铁。《哈密卫生》云:砺石谓之吃铁石,剖之得镔铁。”而《册府元龟》又载吐蕃人“惟以淬砺为业”。这说明了吐蕃人冶铁技术的进步。《新唐书·吐蕃传》记其冶炼的“铠胄精良,衣之周身,竅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由此可见,对吐蕃人来说用砺来加工研磨玉是极有可能的,既然最困难的一步都能做到,再将之雕刻美化成工艺品也是可能的。
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吐蕃王朝东邻唐王朝,西与中亚、西亚相往来,这为这些地区的物品流入吐蕃境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与尼婆罗(今尼泊尔)、印度及中亚以至西亚波斯萨珊王朝的往来。
首先,与尼婆罗的往来。汉藏文献对吐蕃与尼婆罗的往来都曾有记载,尤其藏文记载较多。《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红史》、《新红史》中对松赞干布曾娶尼婆罗公主一事都曾有记载。而此时,尼婆罗的铜器工业很著名。尼婆罗与吐蕃发生通婚关系,因而它的工业技术也随之传入吐蕃。
其次,与印度的往来。史载,早在松赞干布时,就曾派人去印度访求学术界的权威导师,学习文字,后来并据此创造了藏文字。而据考古发现,在曲贡出土的带柄铜镜其制作风格及其纹印图案与南亚次大陆相近,积极有可能与印度北部的古代文化有关。这一发现可以将吐蕃与印度的交往年代提到汉代甚至更早,而与印度交往越早,印度的手工制品及其制作风格越易进入吐蕃,越易被吐蕃人尽早掌握。
最后,与西亚波斯萨珊王朝的往来。6世纪时,萨珊王朝文献《科斯洛埃斯二世及其侍从官》中记载:6世纪的波斯人已非常熟悉吐蕃麝香。在古代,麝香是直接运往伊朗和伊拉克的。“夏勒玛湟的同代学者肯迪曾写道:穆罕默德·伊本·哈赛迈对我说 :我于某一天进入了巴格达一家著名商人的店铺中,他是直接从吐蕃获得麝香的批发商之一。他想向我出示他的最佳麝香……”这段文字说明伊朗吐蕃间存在商贸往来关系。而这时波斯的金属和玻璃器皿的工业制造相当发达,此时的巴格达又是世界性的贸易地,其手工制品琳琅满目且制作精美,因为商贸往来而流入吐蕃是极有可能的。
“早在伊斯兰教之前,在西突厥人和鞑靼人统治时代,或者是在更为古老的贵霜人或月氏人在位时代,伊朗居民就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而与吐蕃人保持着联系。一条是吐蕃西南部的边湿弥罗之路,一条是西藏高原以北的塔里木之路。”而后来吐蕃人占领西域四镇则更使后一条道路畅通无阻,促进了吐蕃与西域、伊朗的往来,这就更有助于波斯萨珊王朝精美的手工业制品流入吐蕃,吐蕃上贡给唐的银币、金叵罗等物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波斯的原版,而非吐蕃的仿造。
通过以上考述,吐蕃上贡给唐的第三类物品多是境外产品,是通过与周邻地区的贸易交换、贡物等不同方式直接获得而又上贡给唐的。即使是吐蕃本土制造,其原形、式样风格却并不一定也源于当地,不能排除其系仿照西方系统而制
造的可能性。那么,进一步而论,吐蕃上贡给唐的第三类物品多数至少是深受西方古代文化的影响,是与吐蕃周邻地区的古代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1]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新红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2]童恩正、冷健.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J].民族研究,1983.
[3]贾应逸.毛毯与新疆[J].新疆大学学报,1980.
[4]孙机.李寿石棺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M].中国圣火,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5]齐东方,张静.萨珊式金银多曲长杯在中国的流传与演变[J].考古,1998(06).
[6]蔡鸿生.〈隋书〉康国传探微[J].文史 第26期辑,1986.
[7(宋)宋应星, 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M].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
[8]黄奋生.《藏族史略》[M]民族出版社,1989.
[9]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M].民族出版社,2000.
[10]第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各卿译.西藏王臣记[M].民族出版社,1983.
[11]赵智慧民.西藏曲贡出土的铁柄铜镜的有关问题[J].考古,1994(07).
[12][法]阿里·玛扎海里著,耿升译.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M].中华书局,1993.
作者简介:杜国良(1975-),男,宁夏隆德人,现供职于宁夏隆德县高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