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5-01-30 00:28李玉云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旅游

李玉云 田 毅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 科技文化教研室,云南 景洪 666101)

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李玉云 田 毅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 科技文化教研室,云南 景洪 666101)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同时面临诸多的困难。要实现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产业活力;二是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科学定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三是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强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四是拓宽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根基。

文化产业;资源优势;管理体制机制;县域经济

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前景已被各个地区所认同,其发展空间以及所形成的产业链的辐射力,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作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初在云南考察时的新定位和指示精神,积极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新常态,在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上主动作为,才能增强对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辐射力,实现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

一、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有序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州一直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全州重要的新兴产业来培育。2003年6月,西双版纳州成立了州、县(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04年1月,在州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州委确定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建设的目标,制定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2010年8月,州委、州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2012年,州委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的战略目标,为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到2015年,全州共有国办文化机构8个109人,直属国有文化事业单位45个、911人,经营性文化演出7个、文化旅游捆绑演出10个,演艺人员共1451人;边境文化站15个,文化市场经营户604家、1360人。

(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经过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西双版纳州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14年,全州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993家,文化产业重点企业直接从业人员9476人;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56亿元(占全州GDP的2%)提高到了2010年的增加值5.64亿元(占全州GDP的3.5%);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占全州GDP的5.1%。由上可见,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连续5年实现2位数的增长,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信息网络和文艺演出、文艺娱乐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的新局面。

二、西双版纳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宜于发展文化产业西双版纳州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区,其科学价值及社会价值倍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一,西双版纳州地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度较高,雨量充沛,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气候区域面积3452平方千米,占全州面积的18%,适宜于橡胶等热带作物的生长。第二,西双版纳州动植物种类品种繁多,是动植物物种基因库。第三,西双版纳州的热带森林面积在中国保存最大,有五大自然保护片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物保存较好。特殊的地理环境、热带的湿润气候、丰富的植被,共同形成了西双版纳州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态圈。如果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就能为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寻找到新的出路。

(二)人文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大

西双版纳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保留了众多精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为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1.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据统计,2014年,全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9项(国家级11项、省级26项、州级62项),传承人248人(国家级4人、省级49人、州级195人);傣族泼水节和章哈、基诺族大鼓舞、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等11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名录,傣族竹楼建筑技艺、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等20个项目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从全省范围看,西双版纳州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云南省最多的州市。经过挖掘和宣传,这些传统的技艺,已逐渐走进公众视界,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2.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宗教文化是具有特殊社会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历史文化资源。南传佛教对西双版纳州历史人文、各族群众的价值观、人生观及社会伦理道德观的形成等产生了诸多的影响。目前,全州有630座傣族村寨,共有佛寺577座、佛塔215座,僧侣4500多人。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过程中,宗教文化观光是一项重要内容和项目。根据打造云南10大历史文化区的战略构想,西双版纳州南传佛教历史文化区,以南传佛教历史文化为主题,以傣王宫遗址为依托,规划面积约1.4万亩,打造具有国际性知名度的南传佛教旅游胜地,主要展示西双版纳州南传佛教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使其成为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的好地方。2015年,西双版纳州影视基地文化产业项目正式启动,占地1.6万亩,将投资150亿。项目重点整合民族文化、佛教文化、雨林景观、东南亚风情四大资源优势,打造集养眼、养生、养心、养神等一体的国际综合型绿色生态影视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集群的一个新品牌,拉动勐海县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交通便捷,辐射东南亚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云南省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独特的区位优势,致使西双版纳州一跃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具活力、市场广阔的开放投资热土之一。经过“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大力投入和建设,西双版纳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对外全面开放和发展的条件。经西双版纳州出境的昆明至曼谷公路全线贯通,可经老挝至泰国,并连接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州内已实现高等级公路通县市和口岸、油路通乡、硬化道路通村。2014年,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731万人和62657万人公里;西双版纳州机场目前已开通航线27条、国际航线3条,旅客吞吐量已突破300万人次,居全省前3位;澜沧江——湄公河中国境内“瓶颈”航段——澜沧江曼厅大沙坝航道,经整治后已达到五级航道标准,常年可通航300吨级船舶,通往老挝、缅甸、泰国。2015年9月1日,玉磨铁路动工,对进一步完善云南铁路网布局,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动沿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陆空三位一体的全线开放,为提升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提供了多渠道的立体交通网络支撑。

(四)高度重视,政策保障

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发展,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旅游业的兴起直接相关。1985年,西双版纳州成立旅游局,旅游从接待逐步转向经济产业型。1997年,省政府在西双版纳州召开第二次旅游现场办公会,提出了“旅游兴州”的战略构想,力图把西双版纳州建设成旅游大州,促进第三产业的更快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2006年,成立西双版纳州文化旅游产业办公室,对全州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整体规划,总体部署,全力推进。多年来,西双版纳州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摆在突出位置,为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平等竞争、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的稳定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西双版纳州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但要转化为文化优势,必须经过市场的转化和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方面,西双版纳州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导致管理职能发挥不佳。第一,由于文化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职能、权责等的划分不明确。第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导致市场发育和开放程度低,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全州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匹配。从《2014年云南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可知,云南省分区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重点文化服务业资产总额分别为1161222万元,3281167万元;西双版纳州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重点文化服务业资产总额分别为97121万元,85023万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8.36%,2.5%。与全省相比,西双版纳州文化制造业和重点文化服务企业总资产所占比重偏低。

(二)文化企业规模小,创新和市场竟争力弱

从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化发展程度看,还处于一种零散、分散的状态,产业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不长,创新动力不足。从《2014年云南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看,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单位共有1993家,而重点文化企业目前只有25家,仅占全州的1.23%,其中,重点文化制造业3家,重点文化贸易业4家,重点文化服务业共计18家。从文化产业结构看,新兴文化产业的比重较低,发展速度较慢,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从投入上看,总量偏小,比重偏低,融资缺乏有效的手段,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度不够紧密

从州内旅游市场的需求看,西双版纳州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尚不深入、不充分,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到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影响力依然薄弱。目前,西双版纳州旅游产业在不断提质升级,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内涵并未实现创新,文化创意缺乏,没有贯穿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够紧密、牢固,导致旅游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不匹配,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升。

(四)县域文化产业定位不准

文化产业是资金密集型新兴产业。如果定位不准,就会导致文化产业与县域经济的发展脱节,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市场资源和竞争优势;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就无从而谈。例如,2009年,在旅游二次创业的热潮下,西双版纳州决定开发勐海县曼旦景区,编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曼旦景区开发策划》。曼旦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0%,拥有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农耕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原计划开发面积88.7平方千米。由于考虑不成熟,开发中断。究其原因:第一,交通成本高。景区的项目规划周详,选址也比较适合景区建设。然而,项目规划没有考虑到曼旦属西双版纳州旅游南线。游客去曼旦景区,将会花较高的交通成本,这对旅游市场的拓展极为不利。第二,景区无特色,景观缺乏吸引力。曼旦景区与望天树景区的自然风光极为相似,这就导致其缺乏市场吸引力。观光型和农耕文化体验市场,还有待开发和培育。第三,曼旦景区处于勐腊县的水源地,旅游景区开发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项目难以有效推进,最终被搁浅。

(五)文化产业人才的瓶颈制约突显

人才瓶颈依然是制约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原创人才很稀缺,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依然没有改观。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断代和民间文化创意与经营人才的短缺,致使民间文化发展前景堪忧。第二,高层次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短缺。特别是熟悉文化产业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型管理型人才、能够熟练掌握文化领域最新科学技术的高科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云南省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6万多人,西双版纳州约有9400多人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仅占全省的5%。

四、加快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西双版纳州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实践,已初见成效,但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建设边疆民族文化大州以及提升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还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一)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产业活力

要加快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一鼓作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增加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后劲。第一,按照协调推进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改革的目标思路上,注重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统筹协调。例如,要与经济体制改革衔接,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衔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衔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第二,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政府与市场共舞,让更多的聚光灯照在市场的身上。要着眼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相关机制,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改革,释放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能。第三,构建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的机制,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2015年8月,西双版纳州秉承“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相关企业和人员参加昆明文化产业博览会,一批特色民族文化企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师积极参展,展示了西双版纳州绚丽多彩、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示了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成果,为推动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后,要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

(二)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科学定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第一,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着力促进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生态、乡村建设和沿边开放融合发展,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康体、养生旅游产业转变。第二,要不断完善旅游空间布局,将文化产业与西双版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不断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战略联系,突出文化产业的特色优势,从而实现不同行业间的优劣势互补。第三,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经济、旅游产业等深度结合起来,让更多的文化元素变成生态产品、旅游产品。第四,要把文化产业同西双版纳州的边境地缘优势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逐步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不断提高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的知名度。

(三)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强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综合性产业,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第一,从西双版纳州的情况看,旅游的自然资源比人文旅游资源更具优势。因此,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切入点,带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第二,推动旅游业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让人们的旅游行为跟随着文化的牵引和指导,在旅游的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以旅游为载体,深度挖掘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不断促进文化释放活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节庆品牌,着力办好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节庆和会展活动,发挥其影响面大、带动性强的作用。通过旅游市场的平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拓宽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014年,西双版纳州产业增加值为17.1%,其中,景洪市14.53%,勐海县占1.41%,勐腊县为1.16%;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5.61%,其中,景洪市13.55%,勐海县为1.20,勐腊县为0.86%;个体户增加值为 1.49%,勐海县为 0.21%,勐腊县为0.30%。从发达地区的实践看,要促进西双版纳州县域经济的发展,就要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着力实现文化产业与县域经济的有机结合。第一,各县市要根据各自的地域特色、人文历史及旅游、生态资源,不断提升和丰富本土文化的内涵,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第二,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重点,使其“小而美”,“小而专”,绝不能搞一刀切,同质化;要积极构建县域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注重发挥重点文化企业的品牌效应,增强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例如,政府集中力量,引导好影视拍摄基地、体育竞赛娱乐基地、文化休闲旅游基地等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让民营经济注入资本,按照市场规律去实施,从而搭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平台。

(五)加强人才培养,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根基

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必备的“第一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因此,第一,要把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纳入到西双版纳州的人才战略,培养一批对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有深刻认识和了解,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员。第二,加大对各民族文化传承人和民族工艺制作人才的培养,重点做好激励工作。表彰奖励曾经为西双版纳州文艺繁荣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艺术前辈;宣传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在职作家、艺术家;培养和推出优秀的文学艺术新人;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推行企业自主用人,员工自主择业,为文化产业发展聚英才之力,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

[1]赵颖.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师,2010(06).

[2]张志勇.西双版纳州旅游地产业发展策略初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02).

[3]李海林.西双版纳州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4.

[4]赵晓红、岳淑芳.云南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与发展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7.8

A

1671-2994(2015)06-0132-04

2015-08-04

李玉云(1982-),女,云南景洪人,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文化学。

田 毅(1983-),男,云南勐海人,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旅游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在西双版纳开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旅游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