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珺
(青海省民俗博物馆,青海 西宁)
浅议博物馆文物防震对策
杨 珺
(青海省民俗博物馆,青海 西宁)
【摘要】博物馆是收藏展示人类文化遗存的重要场所,文物在博物馆中的安全受博物馆建筑防震措施、展览制作形式和布展方法以及安全防范措施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地震对文物的损害是致命的。博物馆防震重在预防,除做好建筑、库房和展厅的防震外,还要重视文物本身的防震。本文通过对博物馆文物的地震危害性分析,指出了文物防震的主要问题,并对博物馆建筑和文物的有效防震措施以及先进的防震手段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归纳总结。
【关键词】博物馆 ;文物;防震;对策
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传播人类文明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文物在博物馆中是至关重要的,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查阅有关博物馆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我国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争。一大批珍贵文物损毁和流失海外,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新中国成立后,由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损毁原因主要是地震、展览保存措施不当和丢失偷盗,其中地震的危害最大,其次为展览保存环境不当和安全防范管理措施疏忽造成的丢失和盗掘。
(一)博物馆及文物的地震危害性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而烈度是指地面和人工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强度。根据破坏烈度,地震被评定为12个等级,其中2.5—4.7级为有感地震,4.7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6级(含6级)以上属于强震,
7级(含7级)以上为大地震,8级(含8级)以上称为特大地震。4.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可导致房屋大量倒塌和人员伤亡,甚至会引起山崩地裂、山川移位、河道堰塞等地貌形态的改观,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一般来说,4级以上地震就会对博物馆藏文物造成危害。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我国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地震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使许多珍贵文化遗产受到严重损毁。经国家文物局抗震救灾工作组实地察看灾区文物损毁情况初步统计,此次地震波及四川、重庆、陕西、甘肃4个省(市)115个市县(区),受损文物涉及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2处,馆藏文物2764件(组),其中珍贵文物254件(组)。一些民间文物收藏者更是损失惨重。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全州6县19个乡镇处于灾害范围内。新寨嘉那嘛呢①、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②、藏娘佛塔③及桑周寺④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于极重灾区,新寨嘉那嘛呢佛塔全部受损,40%完全倒塌,60%濒临倒塌;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主佛殿墙体有裂缝,地基走形,金顶顶部金幢倾斜跌落,主佛殿上方有岩石松动,对主佛殿构成威胁,石刻文物局部表层脱落,外围墙体局部有裂缝;藏娘佛塔及桑周寺塔刹(十三天)第十层断裂,腹体(宝瓶)与塔刹(十三天)之间开裂,腹体(宝瓶)内回廊壁画损毁严重,局部开裂脱落,地震前加固的木柱倒塌,塔体出现多处裂缝,塔体与通天河之间的檫檫堆出现大的裂缝,局部坍塌,对塔基造成威胁,如果佛塔倒塌,留存1000多年的壁画将毁于一旦,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桑周寺大经堂、护法殿、曲登拉宫、僧舍等多处出现墙体裂缝,木构走闪和地基沉降等险情。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及达那寺受灾较轻,但达那寺经堂多处也出现了裂缝,帕木珠巴灵塔佛塔倒塌,其余建筑部分倒塌,塔体开裂,木构走闪,南窟、北窟格萨尔三十大将灵塔部分开裂,禅古寺、结古寺和原江南县政府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全部损毁。此次地震共涉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一般文物保护点8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一般文物保护点60处,数据触目惊心,由此可见,地震本身对文物的损毁是致命的,也是破坏性最强的。
(二)地震次生灾害对博物馆文物的危害
地震的次生灾害是指在强烈地震以后,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的其他灾害,包括水淹灾害和火灾危害。如因地下输水管道破裂及电线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信受阻;煤气和有毒气体泄漏导致的火灾和毒物污染;由于断水断电而无法维持恒温恒湿,进而在短期内引发的文物虫灾和霉变,因消防喷淋系统失灵或空调冷凝水倒灌而遭受水淹等。对于文物而言,地震次生灾害还包括地震时由于墙体、楼板发生震动、晃动甚至较大的位移,而引起博物馆库房和展厅内的文物架、展柜和展台的移动、摇晃、倾覆和翻到,而使得一些文物自身翻倒或坠落摔碎,甚至一些可移动展柜因地面摇动而移动撞到墙、柱或其他展柜,造成文物翻落损坏,甚至飞出的现象;展柜玻璃破碎落下,造成文物损坏尤其是书画等纸张或纺织品文物划伤等现象对文物而言都可算作地震次生灾害。
我国的文物防震保护研究,过去多针对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和抗震加固技术等方面,对博物馆内收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则较少。
博物馆建筑在地震中对文物的危害,不仅涉及建筑物的工程抗震,即博物馆建筑的抗震能力,还涉及建筑物内装饰,如天花吊顶、照明灯具、展柜玻璃等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施的抗震;停电、停水、水淹、火灾等地震次生灾害的防御等,我们必须提高对地震次生灾害损害文物的认识。地震可使博物馆建筑墙体开裂、梁柱断裂甚至房屋倒塌,使整个博物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而次生灾害也可使所有的展(藏)品遭到全毁或半毁的损害。
(一)全面提高防震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是博物馆的永恒话题,随着防范意识的不断加强,近年来,各地博物馆普遍加强了防火、防盗等安全防范措施,从制度建设、设备投入到人员的培训都在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但防震研究主要还是针对博物馆建筑本身的防震和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及抗震加固技术等方面,对博物馆内收藏文物防震对策的研究则较少。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文物防震措施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我国是文明古国,现存大量的国宝和重要文物,加强博物馆文物防震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树立“哪怕千日无震,也要每日防震”的长期防震观念;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及危机管理体制,同时加强对员工的防震教育,每年应组织员工进行至少两次地震演练,做到一旦发生地震不慌不乱,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演练内容应包括在最短时间内疏导观众转移到室外安全地方,及时关闭电源,走楼梯而不是乘电梯;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文物按贵重程度迅速转移到安全地方,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避难出口的通道要保证随时畅通;配备手电筒、安全头盔、口罩、医药品及手套等物品;建立全馆的电话联系网,如果是在闭馆时发生地震,保证全馆人员电话畅通,及时取得联系。
(二)博物馆建筑防震
根据1998年开始实施的《防震减灾法》和《建筑法》,要求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必须采取抗震设防或加固措施,达到抗震设防的要求。建筑的抗震能力,应当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等国家标准,按照当地规定的抗震震级设计,抗震设防等级符合我国《地震裂度区划图(1990)》的规定,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一般在地震多发区,博物馆建筑抗震措施设防裂度应达到9度,抗震设计按基本裂度9度计算,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博物馆建筑必须具备耐震、制震和免震功能:
耐震是指建筑物耐得住地震的摇动,不会倒塌;制震是指在建筑时使用特殊的建筑部件,如液压、支架、拉杆和拉簧等,能将地震的能量吸收,减轻对建筑物的损害;免震是将建筑物与地面分割开,能避免地震带来的力量直接传到建筑物上,使其“缓缓地”摇动,减少建筑物本身的摇晃幅度,不仅能防止建筑本身受损,而且防止展柜、展架翻倒,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一般免震的种类有三种:一是基础免震即建筑物整体;二是地面免震,指特定楼层、场所;三是结构免震,包含展柜、展架(台)和藏品架,如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的一层是耐震构造,二层以上是免震构造,在一层和二层之间,柱和梁下都安装了大型免震装置,博物馆的心脏部分如展厅、库房、研究室、科学保护修复中心及事务所都设在二楼。针对建筑物较为合理的三种免震配置是:1.层叠橡胶免震装置,由橡胶(柔软物)和钢板(坚硬物)交替重叠起来,依靠钢板的坚固性,稳定地支撑沉重的建筑物,可以在地震时向水平方向缓慢摇晃,使地震的晃动尽量不影响建筑物;2.钢棒减震器,由特殊钢材制成的像弹簧一样的装置,它不能承担支撑建筑物的作用,但能抑制地震造成的左右另特别是上下的震动;3.弹性滑动支撑,它一方面承受建筑物重量,一方面在地震时滑动,发生小幅度摇晃时,和层叠橡胶隔离免震装置发挥同样的防震作用,如遇大地震造成的剧烈摇晃时,下面的板状物能够左右滑动,阻止地震力上传至建筑物。一般来说,层叠橡胶免震装置安装数量较多,钢棒减震器和弹性滑动支撑数量较少,层叠橡胶免震装置是其他两种的三倍左右。目前,我国博物馆的防震手段主要是增建和加固防震墙和防震柱等。
(三)文物防震
博物馆文物按放置位置分为库房文物和展陈文物。
1.库房文物防震
首先要针对每一件文物制作合适的囊匣:体积大、质量重的藏品用干燥和经过杀菌处理的樟木板制作囊匣,普通文物的囊匣采用干燥和经过杀菌处理的环保型中纤板,匣内缓冲保护材料采用杀菌处理的棉布或棉布包裹脱脂棉作为保护性衬垫。使用这种木质囊匣藏品容纳量大,安全可靠,便于小件藏品按类按组集中保管,经济实惠,保护效果好。由于技术的进步,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开始使用一种纸质收纳容器,但保护器用纸的纸浆必须是不含导致变色的木质素的化学纸浆,木质切片经化学处理成浆后,含有的杂质较少,是不含酸性物(硫酸铝),pH值呈中性到弱碱性(碳酸钙含量约2%)的纸,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密闭性。在制作纸质容器时,不能使用对文物会造成伤害的金属件和固定物,同时还要避免容器凸起或不平整,组装应轻松简单。纸质容器尤其适宜保存纸质文物。
其次就是藏品柜架,库房的文物大多都储藏在藏品柜里或架上,选择藏品柜架的基本原则就是牢固、耐用,使用要长久。从防震考虑,封闭式铁质文物密集柜应该是首选,因为在地震中,封闭式铁质文物密集柜柜体不易倾斜、翻倒,可有效防止藏品文物滑落摔坏。封闭式铁质文物密集柜可以几组排成一列,也可以组组相连、列列相扣,有的装有固定的卡扣,有的可以安置在滑动轨道上,当地震发生时,排列紧密的密集柜形成了一个整体,可有效抵御地震引发的晃动,而安置在轨道上的密集柜以滑动和位移来抵消地震的水平摇晃,进而阻止地震对文物造成伤害。如果使用的是木质柜架,则要求柜子不要过高或过窄,如果太窄会增加整体成本,所放置的藏品亦会受到限制,切记柜门必须加锁,以防止地震时柜门自动打开,造成文物掉落损毁。放置柜子时,可以将几个柜子连接在一起,并同屋内的柱或墙壁栓接,以增加安全性,这样就可以基本避免地震时橱柜倾倒,同时,中间的橱柜要背对背放置,以扩大地面的接触面积,使重心下降。
除了藏品柜,一般博物馆库房多使用藏品架来储藏藏品。藏品架在建筑条件比较差的库房,具有方便安全提取、便于回退藏品和清点管理等优点,还可以收纳较多数量的藏品,并且通风良好,有利于藏品的保护。没有门的藏品架,应该添加栏板或防护网,避免文物受震时落下损坏,周围要用金属制框架固定且连接为一个整体,架子的隔板选择横向排列的条状木板,因为横向排列的条状木板增加了摩擦力,会减少摆放文物的滑动。
库房文物防震必须使文物收纳在囊匣里保存,将装入文物的囊匣摆放在藏品柜或藏品架上,堆叠的文物,每件之间加入垫板,并用软纸或棉花包裹,文物上的盖子、环链等也要用软纸或软布衬垫进行捆、扎和塞等固定,防止受震碰撞损坏。“5·12”汶川地震后,周围市县文管所的文物无序裸放在库房地面或文物架上的文物大多被损坏。
2.展陈文物防震
展陈文物防震应包括展厅、展柜的防震和文物本身的防震两方面。
展厅的天花板、墙壁、照明灯具及展柜的说明牌和照明灯具等,应选择结实材质,安装牢固,防止在地震时坠落;展厅内的展柜与展柜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少应为展柜高度的1.5倍,防止地震引发的展柜移动或倾倒波及其他展柜;展柜内尽可能不再设展架,如设展架,最好与展柜基座固定,避免地震时晃动倾倒;展台和展柜台面要选择有一定摩擦力的材料制作,防止文物因地震摇晃而滑落。有条件的博物馆,最好选择免震展柜和免震台④。
展陈文物是用于展览观赏的文物,不能和库房文物一样摆放收纳,既要考虑文物安全,还要保证观瞻效果。所以展陈文物的防震工作比库房文物还要细致周到,文物的固定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重点介绍三种固定法:1.丝线栓绑固定法:用尼龙丝线或鱼线(细且结实)将文物捆扎后与展柜垫板(台座)或展示台相连。此方法是最传统也是最常用的,通常是在梅瓶、陶俑等文物的颈部或腰部系上鱼线,再固定在台座上;2.支架固定法:用木质、铁质、有机玻璃或亚克力制作支架,固定展陈的石像、陶器和陶俑等;3、卡子固定法:用有机玻璃、亚克力或金属等制成卡子,卡子的式样视文物的器型而定,将卡子的一端卡住或套住文物,另一端与木板或台座固定,使文物不发生滑移或倾覆,卡文物的部位有颈部、边沿、足和口沿等,这种方法也是比较常用的防震加固方法,但要遵循展示美观和不损害文物的原则,适用于多种文物,例如玉器、石像、瓷器和铜器等。以上三种方法可根据展陈文物的质地、器型等灵活运用,在展陈中必须做到每一件文物都有固定预防措施。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博物馆防震重在预防,除做好建筑、库房和展厅的防震,还要重视文物本身的防震,在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防震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工作努力,以达到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的目的。
注释:
①新寨嘉那嘛呢石堆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高4米,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由近25亿块玛尼石组成。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新寨村,海拔3600余米,相传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多德松却帕旺创建。
②又称文成公主庙,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贝达社境内,当年由文成公主选址唐蕃工匠于唐贞观16年(公元642年)左右开凿,永徽4年(公元653年)竣工。
③又称佐娘佛塔,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仲达乡通天河南岸藏娘村,为土、石、木结构。该佛塔由印度著名学者弥底于公元1030年到玉树弘扬佛法时所建,距今已有979年的历史,与尼泊尔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并称为世界著名的三座藏传佛教佛塔。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仲达乡通天河南岸,前身为一座苯教古刹,名为“仁真敖赛寺”。
⑤免震台:侧面看是两块平板拼成的一个台子,内部有免震装置,两块平板之间装有万向滑轮,下面的板固定在展柜里,上面的板可随着地震的晃动前后左右滑动,从而使得摆放的文物不滑落。下面的板是中间低、四边高,所以上面的板滑动到边缘后会自动滑回到中间部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年5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011年7月1日.
[3]《秦俑抗震研究报告》(资料),西北工业大学,1991.陈培生等.
[4]《博物馆文物的防震保护研究二、三》,“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14(增刊),吴来明.
[5]《博物馆环境》,科学出版社,加瑞.汤姆森著(英)
[6]《藏品保管与陈列中的防震措施》,收藏,2008.188,牟炜,杜文。
[7]《从“5·12”汶川大地震看文物中心库房的防震措施》,四川文物,2008.4,绵阳市文物管理局。
[8]《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总结》,2012年5月,青海省文物管理局。
[9]《日本博物馆的防震对策》,收藏,2008.188,唐启山。
作者简介:杨珺(1971-),女,本科学历,现任青海省馨庐文物管理所(青海省民俗博物馆)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保管保护、古建筑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