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规律探析

2015-01-30 04:45李俊伟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马克思主义

李俊伟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执政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不仅要反映民众诉求、代表民主利益、驾驭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还要以独特的文化品质、文化自觉,顺应时代主题、引领时代潮流,以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本质属性的理论形态、是执政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党合法性的认知基础和价值判断标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特殊重要性,要求意识形态建设,既要处理好执政党的经济绩效、社会公正、干部规范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也要处理好执政党意识形态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引导的外部关系。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活动特征和发展态势,首先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决定的。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即,“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意识形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找准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展现了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活力。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状况、新特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需因时而动。执政党要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在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就缺乏合理性;意识形态工作如果离开了中心工作,只能坐而论道、满口空洞,甚至使人生厌。

意识形态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就是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从现实出发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具有凝聚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引发人们的思考,引导人们正视现实、关注发展难题、社会问题;贴近现实的意识形态具有解释力,能够发挥意识形态工作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积极作用;贴近实际的意识形态具有号召力,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意识形态适应经济社会态势就是要发挥其引导功能,为现实社会和现有政策提供支持和说明,以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构筑凝聚社会的向心力。在具体宣传和思想工作中,意识形态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切入点之一就是培育人们的认知体系,塑造现代化所需要的公民基本素质。在经济学家诺斯看来,意识形态不仅在政治选择中发挥作用,而且也是影响经济绩效的个人选择的关键。意识形态是经济建设的解释机制,能够减低交易成本,这样能够为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确定的规则赢得一个必要的时间差。同时,意识形态是经济秩序的约束机制:通过宣传教育以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对集体行动的“虔诚”,克服经济交往中的“搭便车”行为、进而维护市场的稳定;通过潜移默化、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塑造人们自尊自爱、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思想理念,克服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单纯追求短期效益、蝇营狗苟的短期行为。

意识形态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相适应,必须着眼于瞬息万变的社会、着眼于改革开放的实际而体现出灵活性,不被浮泛的现象所惑、不为条条框框所限、不因“没有先例”所困,积极探索社会信息化条件下舆论引导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在适应中发展、在引领中前行,形成以创新带动发展的新局面。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与政党体制相辅相成

意识形态与现行政策以及政治体制要有相互支撑的关系,但意识形态与党的政策要保持适度弹性并保持平衡关系,既要解释政策、引导社会舆论,也要与现实的政策、执政者具体行为保持必要的张力;既要为政策制定赋予精神含义,也要引领政策的落实和改革的推进。

第一,意识形态对政党体制进行目标描述,为政党体制凝聚最大政治共识,并为政党制度建设提供思想支持。

列宁曾经明确阐明:“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2]。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得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只有共同的思想和理想基础确立了,群众才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动力。

第二,意识形态通过解释和分析世界,为体制创新进行科学说明,为体制优化和完善赢得时间,增强制度体制改革的弹性。

借用葛兰西关于意识形态“社会水泥”原理,如果政党的制度体制是结构性和硬性要求的话,政党的意识形态就是水泥和凝结剂;或者如戴维·伊斯顿所言,党内成员既要增强对制度的认同,也要增强对意识形态的认同,这样才能增强合法性[3]。从政治功能上看,意识形态能够实现政治整合、合法性支持及政治启蒙。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制度创新铺垫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民主社会制度进行了思想启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为改革开放做了思想准备。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定格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增强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和制度建设的自信和自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4]

第三,意识形态通过明辨是非原则、提供价值判断,为政党体制提供评判标准和比对尺度,成为统一政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基础。

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如何,最终取决于执政者的自身形象和能力。理论宣传的“权威效应”原理显示,“由于人的知识过度分化,个体己经不能对各门学科形成独立的观点,只能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随着社会关系的扩大,人们必须对以前所不关心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广大群众就需要有权威和有崇高威信的信息源,并且在许多复杂的情况下依靠这些信息源提出自己的看法。”[5]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是党内成员对政党的主张和思想观念的认可和坚信,然后才能借助政党活动和政治过程,传递给社会大众,这是意识形态宣传和贯彻的核心要素,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直接目标,也是具体的宣传和思想工作得以实施的基础,是决定意识形态被受众接受与否的基本环节。加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党员干部亲力亲为,尤其是党员对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廉政行为的秉持和坚守。同时,执政党意识形态还要具体化,将党员的信念转化为党员的行为标准,并通过设定相应的规则和制度,让共产党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行下效、率先垂范。

三、执政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容相通

第一,正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化问题。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正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化问题,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竞争的格局与态势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度转型的进程中,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纷乱期。不同价值追求和利益取向的人们,由此缺乏相互认同,可能诱致相互对立甚至相互损伤,增加社会动荡性以及社会运行费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党和政府只有经常地将经济社会变革的机遇挑战、难题问题等,充分告诉不同层次的对象,才可能使人们认识趋于正确、心理趋于平衡,才能更好地调整群体利益、化解利益纠纷。这就是毛泽东曾经强调的,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当下,达到社会成员思想稳定的直接途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从而使民众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政治理想和信念。

第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执政党意识形态要引领时代潮流、推动事业发展,在同各种意识形态打交道、处理关系过程中清浊立见、独领风骚。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包容性、实践性,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也影响和形成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认识基础。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处于指导地位,是由其建立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科学合理性和建立在人类的情怀基础上的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结合所决定。首先,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科学所具有的分析、预测和揭示规律的全部品质,还有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其次,马克思主义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的观点和知识体系,而是对政治活动、社会生活、经济管理以及组织文化、个体意识等方面进行深度渗透和指引。再次,马克思主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回答了人类历史的内在价值和根本目的问题,摆脱了个人情怀而上升为人类的至高精神境界和高尚诉求。

人们往往只有在比较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了相关的客观事物运动的现象、本质及其规律之后,才能够进行相应的合理的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明确宣誓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党的思想建设的丰富经验也验证,意识形态建设只有对是非问题和重大原则问题进行正面的回应和回击,才能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引领行为的效果。列宁曾经深刻指出:“无产阶级的党是一个自由的联盟,建立这个党就是为了同资产阶级‘思想’(应读作:意识形态)作斗争,为了捍卫和实现一种明确的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7]现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要求我们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剑、快刀斩乱麻,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从而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辩证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

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只有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融入社会,也才能获得长期执政、稳固执政的合法性支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辩证处理指导思想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伊始,就是以代表社会成员大多数利益的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是汲取近现代西方文化的精髓而成,并为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实际和中国的思想文化进行大量的本土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了的理论成果。

我们党建立之初,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被世人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和注解,根本上在于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圣贤先哲有着共同的社会担当,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和处理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结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发展,从而引领全国人民走向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无数共产党人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和生命激情注解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也早已深深地扎根中国社会,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社会转型期是文化生活多样的时期,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要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性的关系、红色文化与百花齐放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8]执政党意识形态应当以包容并蓄而体现其博大、以吸收借鉴而体现其精深、在创新发展中体现其锐气,由此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四、执政党意识形态与人的认知发展相契合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9]执政党意识形态既要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也要正面引导群众、提供社会价值理念,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当前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向群众提出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的口号,同时要指引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

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规律以及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规则,设置一个相对科学的内容体系,使其既符合人的利益追求和利益取舍的共同准则,也符合政党主张的基本精神。正如列宁所言,“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6]作为党内主体的党员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具备了良好的承受能力,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才能更好地教化社会、引领风尚。

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很好地坚持了社会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一致性。当时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立足点就是把人对社会的认知、对政党的认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们通过党的宣传工作能够获得新的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同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就是得益于当时的理论宣传工作者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让人们认识到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摆脱压迫、翻身求解放的要求是一致的。而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意识形态建设与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相背离,高大宏远不落地、见物见制不见人,当激情逐步衰退、理性主导生活时,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工作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反映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才能研判民情、汇集民智、凝聚民心,才能在政策制定和工作路线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如列宁所言:“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10]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考虑问题、作出决策,既应注重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提高,同时又应现实地关注作为人民群众个体的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和利益需求,把“人”作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和目标,并以“人”的利益和生存状态作为检验一切理论和实践的标准。

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借助现代社会的载体和渠道,使得意识形态为社会大众所理解和认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在群众心中生根落地。现代传媒具有“大众麦克风”效应,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传播体系,使得表达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能够更快捷、更生动、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意识形态借助先进典型能产生辐射效应,即借助先进人物的行为、典型事件具有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先进文化渗透和滋润到个体行为中去,达到个体行为影响和带动大众行为的成效。社会实践具有验证评价真理的功能,只要我们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生动的社会实践为理论注入活力,理论就会增强解释力和说服力;只要我们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总结经验,升华理论,理论就能够服务群众、吸引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社会环境具有“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政党通过优化环境来影响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机能,并将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嵌入到社会大众的期待、信念、目标、意向、情绪等主体因素,进而影响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

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工作上把政党认知和群众认知衔接起来,也就是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在意识形态建设整个过程中,党员干部要以“天下善士”的先进精神,以守道义、明伦理、奉国事的真善美明晰人的认知、丰富人的情感、坚定人的意志、引导人的行为。

五、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不仅要指导决策、约束党员,实现党内的认同,还要引领社会、凝聚共识,实现社会的政治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的最终效果表现在,能够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不仅使得意识形态成为统一党内成员的思想、政治资源,也使其能够影响和引导人民群众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第一,执政党意识形态以其包容性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

现代政党把握公共权力的前提是合法性的获得,这不仅在于政党本身具有历史的合法性,还在于政党为现实社会提供的政策、制度以及政党成员所秉持的理念和理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担负起实现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使命,从领导革命到全面执政的转变过程中也成为一个从制度到意识形态上体现整体性的党。执政之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党性和人民性就应当统一起来,无论是政策决策还是落实都要体现对党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就是对执政党负责。执政党意识形态失去人民性就成为无本之末,也就失去了执政的民意基础。执政后党的意识形态能否成功转型的一个根本考验或者标准就是改变革命思维、树立执政思维,就是要从思想深处体现执政党应有的整合、包容、团结这些根本属性。

第二,执政党意识形态以其广泛的代表性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

英国著名政治家埃德蒙·柏克提出了最早的经典性的政党概念,即“政党是人们联合的团体,根据他们一致同意的某些特定原则,以其共同的努力增进国家的利益。”[11]政党将各系统内的利益表达综合起来,对于维持各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共产党更是以人民群众的跟随和拥护作为革命和执政的基础。共产党本身就是源于人民群众的。无论从国体、政体还是执政宗旨来看,人民群众就是国家的主体,国家的主人是人民群众。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告诉领导干部,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弄清楚政党及其成员的根在哪里、本在哪里,引领党员干部用党性去感悟、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

第三,执政党把利益表达功能体现到整个政治过程。

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是利益表达,利益表达是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提出各种要求的过程。美国政治学者阿尔蒙德曾这样描述利益表达:“当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政治过程就开始了。这种提出政治要求的过程称为利益表达。”[12]多数人的意愿所达成的共识,通常称之为“公意”,即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有效治理,必须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以充分了解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需求,并在意见综合和决策中加以协调,形成公共政策。正确的、良善的治理政策应当是反映民意、表达民情、汇集民智、发扬民主而得出的,而政策的贯彻也要遵循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个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第四,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路线深刻地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政党政治过程就是实现其政治主张并被更多社会民众接受的过程,对于执政党而言,就是通过合法程序将政党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具体来说,其中包括提出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澄清各种问题,制定出具体政策或计划,来解决一些当时存在的共同问题。”“如果政党真正做到了集中各种利益,或者改造它们使之能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它们完全能成为政治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13]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不仅在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上体现其人民性的本质,而且还在党的政策和纲领上体现出人民性。具体而言,我们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其中最真切的“实际”就是群众的所需、所愿、所盼。我们党坚持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为群众谋利益,这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所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第五,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在解释、动员和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而政党强大与否又要视其制度化群众支持的情况,其力量正好反映了这种支持的规模及制度化的程度。”[14]执政党意识形态因为担负着实现诺言的职责,又被称为“官方哲学”。由执政党发出的声音,代表正义和正统,因此执政党意识形态要肩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使命。在现代社会资讯发达、社会群体多样、思想文化多样、表达诉求渠道多样的条件下,政党应当发挥其联系群众、解释群众和动员群众的优势。与革命党意识形态不同之处在于,执政党意识形态要在回答社会利益关切、解疑释惑,塑造社会公信力上努力。当然,执政党更要继承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在政党联系群众中的“桥”“船”作用。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马克思主义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分析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从反对派到执政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联盟的发展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