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改革与转型

2015-01-30 04:40丁凯
中国共青团 2015年8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义工社工

文 / 丁凯

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改革与转型

文 / 丁凯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指出:要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关键是要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要扩大团的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使团组织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这对各级共青团组织提出了重要而迫切的两大战略课题。这也是目前青年志愿者组织同样面临的战略课题。

新常态下青年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

现代公益冲击了传统青年志愿服务“全覆盖”。

从中山情况来看,经过28年发展,志愿服务初步实现了全市范围全覆盖,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拥有24个镇区(青年)志愿者协会、38支服务总队、279个服务站,镇(区)“三专”(专职人员、专用场地、专项经费)问题全面解决。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伴随社会建设大潮,现代公益全面崛起,已逐渐开始成为年轻人克服成长烦恼、探索自我、追求美好明天的有力抓手。大批年轻人通过各种草根社会组织,自发行动,自下而上,不仅进入到慈善救助、扶贫济困和社会服务等传统志愿服务领域,进而扩展到社区自治、生态保护、公民教育、劳动就业、居民养老、住房保障、卫生保健、疾病控制、能源节约、人口流动、动物保护、气候变迁、城市管理、公共安全、体育竞赛、新闻传播等社会创新领域。释放组织活力,推动公益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传统志愿服务一枝独放、一家独揽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社会创新减弱了传统青年志愿服务的“吸引力”。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组织迅速增长,相比政府组织,其创新动力更加强劲。社会创新的成果,透过网络时代的传播,大大增强各种创新行为的效果,使创新产生出连锁和传动效应,甚至网络本身也成为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服务项目上,契合各阶层年轻人的微公益、时尚公益如雨后春笋兴起,公益志愿服务有了更丰富的“订单式”选择,依靠传统行政组织动员式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

公益专业化的要求对传统青年志愿服务的“凝聚力”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参与服务领域专业化的要求。目前青年志愿者以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甚至是在校大学生为主体。该群体本身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甚至自身存在家业、学业、就业、创业、置业等“五业”民生需求亟待解决,其志愿服务形式上大多属于“体验式”参与,服务领域难以触及社区居民的深层次和多样化需求。二是志愿者本身专业化的要求。在港澳地区,常常看到有一技之长的中产精英阶层,如法官、律师、牙医、珠宝商等,热衷参与志愿服务,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到志愿服务中,并将之作为生命中重要的人生体验,相比之下,当前青年志愿服务对中产精英阶层的吸引力有限,没有充分释放专业人群的榜样示范作用。三是管理方式的专业化。长期以来,志愿服务在行政动员式主导下,服务管理缺乏专业性引导,管理形式比较浮于表层,“运动型”、“冲动式”的局面长期没有有效改观,结果阻滞了青年志愿组织的科学发展,甚至导致志愿骨干的流失。

在改革与转型中破解“战略课题”

2015年初,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是党中央对群团工作的总要求,是《意见》的灵魂和主线,更是重要的理论创新。青年志愿者组织,需要主动自我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和新挑战,通过志愿服务凝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汇集建设向上向善社会的强大正能量,让青年志愿者组织成为广大青年志愿者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公益力量。

以公益生态圈建设增强“全覆盖”的深厚土壤。

如同具有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圈,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透过深耕厚植志愿服务理念,形成“孵化培育——扶持成长——衍生发展”的公益绿色生态链,形成参与主体多元化、资源支持多样化的公益生态圈,才能可持续循环发展。要不断孵化培育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挖掘骨干人才,组建公益服务团队,吸引发展成熟的青年公益组织进驻孵化基地,积极发挥壳外孵化、业务培训、政策咨询、评估监督等功能,着力搭建青年志愿组织能力建设与公共服务平台(在这方面,京沪粤川等志愿服务发达地区可以成立专门的能力支持机构,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一站式的培育和孵化服务)。要推动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衍生发展,探索社会企业、法定机构等载体创新,让其根据自身需要、社会需求进行裂变发展,以此不断衍生出新的志愿服务项目。

以社会资本重构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吸引力”。

一是实现理念转型。把现代公益作为青年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探索,把动员和凝聚更广大青年投身现代公益作为转型期青年志愿者组织重要战略任务。

二是实现动员转型。青年志愿者组织作为共青团的重要力量,需要回应青年作为“未来的主人翁”对体制内组织公信力、行动力和作用力的质疑。要增强与青年志愿者的连接,提升青年志愿者归属感,凝聚起越来越多的游离于无组织和自组织地带的青年志愿者;要通过构建枢纽型组织,畅通政府、社会组织的对话合作渠道,以伙伴关系“接地气”,形成资源共享、协助互动的生态圈,以社会资本重构带动公信力的重建,使青年志愿者组织成为广大青年志愿者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公益力量。

以专业化建设提升青年志愿者组织“凝聚力”。

一是加强社工义工联动。目前,社工与志愿者组织大都以青年为主体,推动“社工+义工”合作,有利于青年人在合作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发挥志愿者群体的资源优势。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港澳地区先进经验,以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为重点,促进社工义工合作共赢,不断提升志愿者组织专业化服务水平。目前,中山正在推进“粤港澳社工义工合作试验区”建设,即试图回答“社工与义工如何合作?”“社工与义工在哪个领域合作最容易见效?”

二是以平台建设推动转型。青年志愿者组织从“志愿实体”逐步转型为“志愿平台”,以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整合再造各类资源,通过整合这些碎片化资源,使之发挥最大公益效应,让花钱的人放心、受资助的人开心、党委政府省心。

(作者系团广东中山市委书记)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义工社工
青春社工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国际义工,一段在国内未曾有过的经历
“偶遇”一次义工活动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义工公益活动暖人心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