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斌贤
建设“两美”浙江,核心就是要在“两座山”科学论断指引下按照绿色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基于共同价值理念生态文化的发展,实现山、水、人、文和谐共荣和永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两美”建设的基本条件,文化是灵魂,而充分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是力量源泉。把“两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是实现“两美”浙江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6年3月他又对“两座山”之间的关系及其认识过程、实践阶段作了精辟的论述:“第一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他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理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共振的过程。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他又对“两座山”作了更加经典的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地剖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机理,并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到生产力和财富源泉的范畴,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史上还是第一次。②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以“四个全面”为指导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求是》,2015年第16期。习近平总书记以“两座山”来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美丽中国、美好生活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了绿色化发展的新篇章,已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新常态下推进绿色化发展的新要求。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以什么样的自然观生态观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重大的指导思想问题。绿色化发展是我们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念。绿色化发展作为生态规律、科学规律和社会规律相融合的文明形态,涉及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推动绿色化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进一步破解了可持续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逐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等一系列理论难题,并明确了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必要性。2015年3月,他在参加全国“两会”审议时又特别强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等四个文件,在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人”方面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向,确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作了具体要求。所有这些,都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化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法治和制度保障。
“两座山”论断提出以来的十年间,在绿色浙江、生态省、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的不同建设时期,浙江人民按照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始终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连续十多年实施了三轮“811”行动计划,在倾力服务大局中凝聚“绿色动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同筑“金山银山”③胡坚:《绿色青山怎样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对浙江十年探索与实践的样本分析》,《浙江日报》,2015年8月10日第14版。。特别是围绕“两美”浙江建设中的突出矛盾打出了“五水共治”、“两化融合”、“四换三名”、“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特色小镇”、“互联网+”和“绿色化发展”等组合拳,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倒逼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在绿色化发展中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④傅企平:《“两山”路上的不懈追求》,《浙江日报》,2015年8月7日第14版。。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下旬到浙江调研时不仅予以充分肯定,而且希望浙江“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听取舟山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建设规划汇报时,他高兴地说:“这很好。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是要奔着这个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要求,深入挖掘和创造性发挥浙江的发展优势和生态优势,深度演绎“两座山”论断指导下的浙江样本,不仅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新作为,也是“两美”建设的新战略。
为使“两座山”理念深入人心并能够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中共浙江省委于2014年6月又作出了《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把“绿色浙江”、“生态浙江”提升到“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高度,强调美丽浙江是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有机部分,既体现为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也体现为百姓人文精神彰显、社会和谐稳定;明确既要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又要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还要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生活更加幸福①之江平:《照着这条路走下去——写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际》、《浙江日报》,2015年4月1日第1版。。从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再到中国梦,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本质、内涵,都是一脉相承的,承载着每个人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美好生活的梦想。由此可见,“两美”浙江是“两座山”论断的升华,集成了“绿色化”发展的理念,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体现了美丽中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浙江不仅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战略部署与科学定位,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筹和从“两座山”到“两富”再到“两美”思想的指导,而且有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省份的物质文化基础,还有“走在前列永无止境,干在实处要谋新篇”的责任担当,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两美”建设纳入决策与政策议程,为把浙江建设成全国绿色化发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和“两座山”科学论断的示范实践区既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也提供了不竭动力。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不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而且也对生态文明融入社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两美”建设形式上看代表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实质内容上则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与文化建设是“两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为其提供了动力与保障。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通之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早在2004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时就强调,要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浙江,就要不断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两美”建设不仅要求生态环境美,而且还要有民生安康、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社会和谐。一定意义上讲,“两美”建设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为核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二者的共通之处。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敬畏到依赖再到征服的过程,相应地经历了原始、农业和工业三个文明阶段,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日趋频发的自然灾害,人类开始反思工业化的结果,重新认识和全面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包含着与这种形态相应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内涵,生态文明应当涵盖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克服有可能产生的资源浪费、污染排放等生态负效应,还要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形成和维护一个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人类生存方式等方面成果的总和①余谋昌:《繁荣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卷)》,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第397-407页。。可见,社会建设与“两美”建设不仅紧紧相连,拥有共通之处,而且相互影响、互为条件。
其次,污染加剧、生态形势严峻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环境的公共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传统工业文明下逐利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破坏和污染了自然环境,当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超出自然和人类所能承载的范围时,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②刘晓红、隗斌贤:《环境资源交易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浙江为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11页。。事实上,“两美”浙江也正是基于发展“瓶颈”和环境趋于恶化的背景下对工业文明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而作出的自主合理选择。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具有强大的精神净化作用。“两美”建设,作为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它不仅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了国内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而且着眼于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福利,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其基础是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绿色化发展的可持续之路;其实质是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切实增强人民的生活幸福感、社会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美”浙江建设不仅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两大方面,而且需要通过后者促进前者,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外在建设,而且更加注重内在的精神建设,不仅应重视文明对话,而且要推动与五大文明的互动。
此外,“两美”建设为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奠定了生态环境基础。古人曰:山可镇俗,水可涤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两美”建设的本质内涵,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缺乏一个稳定、健康、均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危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缺乏可持续、良性互动的资源环境,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会出现经济停滞、失业、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等社会问题。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还是人类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以强凌弱的环境不公行为都会引发人们对政府的不满和社会的恐慌,从而激发矛盾与冲突③潘家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再思考》,《人民日报》,2015年6月29日第22版。。实现生态公正并通过生态公正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我们只有从不同层面上去调控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改变支配这些行为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指出:“从文化渊源来看,崇尚和谐,企盼稳定,追求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平安社会、和谐社会,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的自然观闪烁着睿智的光辉,至今仍启迪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汲取传统生态智慧、吸收西方生态文化的合理成分、结合我国绿色化发展实践而构建的当代生态文化使绿色化发展与文化建设相融合,可以为“两美”建设夯实思想文化基础、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首先,“两美”建设是一种新的生态经济与生态政治文化。习近平同志早在浙江工作时就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他在2005年8月提出“两座山”科学论断的同时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使人的经济活动与动物的谋生行为有本质的区别;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文化力量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十分明显。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的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⑤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事实上,生态环境本身既是经济的生产力,也需要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中的多种自然因素,从而影响生产力结构、布局、规模及其系统的运行。文化赋予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更强的生产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的有机结合,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的能力就会成几何级数增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具有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两美”建设也是一种新的生态政治文化理念,因为绿色化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重要方面,发展的目的是要更多地关注民主、造福人类,最终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把“两美”建设内容纳入党政考核、监督与责任追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和政绩观。
其次,“两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撑。习近平同志在提出“两座山”论断时还强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两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生态、自然与文化、文明是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范畴,前者为天然,后者乃人为。但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又是以生态系统文化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使二者处于朴素而密切的关系之中,并协调起来。人类文化已经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三个阶段,现在正向生态文化新阶段发展,并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生态文化就是生存于自然和生态中的文化,就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多重价值的基础上,遵循生态规律,让自然价值充分实现以满足人类的多重需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②隗斌贤:《要重视生态公平道德文化建设》,《浙江日报》,2010年5月24日第10版。。这种文化既不以人为中心,也不是以自然为中心,而是既遵循生态规律“客观尺度”又遵循人的需求的“主观尺度”并使二者和谐发展,可以说是克服生态危机的文化出路。“两美”建设不仅要求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更加需要理念的引领和制度的保证。
从“两座山”论断看“两美”建设,需要国家治理绿色化、生产与生活方式绿色化、技术创新绿色化和制度建设绿色化,推动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互动。而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两美”建设需要虚实结合、内外兼修,尤其要改变社会、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局面,实现社会、文化建设与“两美”建设的统一与融合。
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可见,美丽建设与美好生活的目标是一致的,与“两座山”论断的要求也是统一的。当前环境污染的持续趋势,首先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对进步与发展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人类社会面对着日益增高的全面风险。因此,通过社会建设推进“两美”建设的首要之意就是要进一步拷问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内涵,切实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化发展新理念,更加重视家庭、社区、亲友、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互动以及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努力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而当今粗放式的发展与发展成果分配严重失衡并存已经扭曲了发展的目的,并且制造了进一步“发展”的强烈欲望和强大动力,特别是在越是占有发展成果者越是恃强凌弱以及社会成员难以共享发展成果的情况下,着眼于长期和整体利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主张难以形成社会整体的共识,甚至可能沦为占有发展成果者限制他人发展的一种工具,由此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摩擦和冲突③严耕等:《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115页。。因此从政府层面要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资源环境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规划、资源环境总量管理与全面节约、资源环境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环境治理体系与生态保护市场机制、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以资源环境用途管制与生态红线管控、环境保护监察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与损害赔偿改革、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等重大举措为突破口,将“两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用严苛的法律、完备的制度来保障“绿色化”的推进①隗斌贤:《节能减排促进机制研究—基于企业生态责任在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红旗出版社2015年版,第227-231页。。要着力建立以政府财政支持和企业缴费为主的覆盖全体公民的基础社会福利制度,着力于满足公众生计、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构建有效的社会安全网,防止社会成员因为无力抗拒风险和环境影响带来的损害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和人力资本的提升。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强调,文化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力量之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②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事实上,文化、创新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要素,也是践行“两座山”论断的基本要求和“两美”建设的应有之义,不仅可以体现美丽、表达美丽,还可以推进美丽,起到“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的“灵魂过滤”功能,更重要的是培育人们超越实用的对天地宇宙的敬畏觉悟和精神信仰。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挖掘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和“浙江基因”,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创新生态文化形态,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开展绿色环保教育,着力养成生态自觉,建设引人入胜、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生态文化事业,切实优化“诗画江南”、“人文浙江”的优美环境,将美丽浙江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人文因子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基于对天命和天道的体认与崇敬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使“两美”浙江与绿色化发展观水乳交融地渗透到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媒体传播等各个领域,使人们能够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③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5期。。
创新是时代的潮流,是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领域的技术创新是与生态系统结合的创新,致力于减少对环境影响或以更加高效和理性的方式使用资源。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法,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推进相关业务部门数据共享,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的结构与方式。要开辟政务微博、手机报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发布信息,推进大气、土壤和水等环境信息的公开、排污单位的信息披露、环境执法信息的公开,增大信息透明度。需利用网络正义缔造生态信息文明,发挥网络媒体在“两美”建设中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就强调了生态环境是系统性的整体,是人类生命利益与非人类生命利益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对生命共同体既具有维护自身生态环境的义务又具有对非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义务。从生态公正的角度来看生命共同体,我们还要明确整体的生态环境是差异的多样化的局部环境的有机统一。生态公正是指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时,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应该公正对待相互间的环境权利与生态责任,必须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人群的特殊和多样性实践的需要④佘正荣:《生命共同体: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范畴》,《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同群体的生存需求、环境意识的差别,为“两美”建设的实际成本在不同区域和人群之间转移提供了机会。如果缺乏完善的制度安排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弱势人群由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弱势位置,拒绝环境污染、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较弱,容易成为牺牲品。为此要全方位的加强法治建设,将“稳评”嵌入政府决策过程,强化政府利益与风险平衡思维,有效协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推动应急管理、事后管控转向综合治理、风险预防。尤其重视对建设项目和环境政策的社会影响进行科学评估,确保相关项目和政策执行的公平性。所以,不仅要有社会公平,还要保证生态公正,并推动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①洪大用:《关于中国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考》,《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0期。。
事实上,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如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过于强调物质财富效用价值、市场规则过于泛滥、恃强凌弱现象客观存在等,一些人就会倾向于采取短期行为以获取生存、生活所必需,从而成为美丽建设的阻力。对此,我们要在强调环境保护重要性并积极推进“两美”建设的同时,对相关人群的行为予以深入的分析,提出稳健的有助于改善其生计的产业和制度安排,而不是简单地给其贴上破坏环境的标签,甚至采取过激手段禁止特定的生产生活行为。否则不仅不公平,而且往往失效,甚至引发冲突和对立,反而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上阻碍“两美”建设进程。我们还应当看到社会成员所负生态责任实际上是差别化的,在长期的生态环境问题积累过程中,有的集团从环境破坏中获益较多,有的人群则是受损较大,故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责任情况,本着谁破坏谁付费、谁受益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基本原则,促进“两美”建设之责任分担的公平性。同时,发达地区和利益集团也理应承担恢复生态环境与对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进行生态补偿的双重责任。还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赋权,切实防止“两美”建设的实际成本转移到社会弱势群体身上,使他们遭受社会与环境的双重不公正待遇②钱巨炎:《做大两山 护美浙江——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财税实践》,《浙江日报》,2015年8月21日第2版。。
在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之外,组织化的、理性的公众参与是推动“两美”建设的重要力量。它不仅可以监督、督促政府和市场关注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帮助政府把绿色化发展落到实处,减少政府的监管成本。有效的沟通与参与还有利于增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的容忍性、弥合公众与政府间的感知差异③鲍健强、隗斌贤:《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144页。。专业领域可以论证PX是“低毒化合物”,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安排绝非天然居于主导地位,何况直接损害公众利益的严重污染和公共安全事件比比皆是,而法律既不健全也没有得到公正严格的执行,在项目立项、论证、环评、执法的全过程,民众参与严重不足,也缺乏真正独立的第三方评价与监督机制。围绕PX生活垃圾、危险化学品等“邻避”项目的社会心态已存在明显的“选择性相信”的机理,这恰恰反映出目前政府治理的严重缺失④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这也表明,没有公众参与和经过民主协商形成共识的决策不仅不是好的决策,也是难以实施的决策。地方政府应该同公众真正成为“一家人”,在棘手项目的立项之初就同他们站在一起,不仅想他们之所想,而且有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综合利益最大化。这就需要在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以民主协商、科学论证等为平台,通过诱导、合作等方式推动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合作并构建共识、形成全社会自觉的氛围⑤王树文等:《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公众参与管理与政府管制互动模型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4期。。
“积力所举无不胜,众智所为无不成。”鉴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作用发挥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公众和媒体参与的严重不足,我们应从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在提升社会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参与生态环境公共政策、开展环境监督与维权、推动绿色生产与消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公众是“两美”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必须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我们要从切实维护公众利益、保障公民环境权利的角度出发,通过更加有效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进一步规范公民、法人、社会组织和政府的行为,并推动“两美”建设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优势互补、协同互动。同时要积极发挥大众传播媒体在“两美”建设中的舆论导向、监督和宣传教育、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