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珍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陈彩珍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文化建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加强文化建设,一要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提升:文化事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素材,优秀文化产品也可以转化为新的文化资源;二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企业跨界重组;三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文化管理职能:实现管理方式法治化、管理主体多元化,完善文化管理职能。
文化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我国的文化建设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展开,并不断发展和繁荣。从2003年开始试点至今,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阶段性任务,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文化建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凸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推进文化建设需要有新思路和新突破。
(一)文化事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素材
1.挖掘整理文化资源。我国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是我国文化资源的集聚地,其功能主要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等公益性服务。2002年财政部和文物局进行的文化普查发现,我国馆藏中从未被使用的国家一级文物照片就有387万张,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有5 000部纪录片、42万分钟的素材,涉及晚清至今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中国唱片总公司有大量孙中山、蒋介石的演讲录音材料,各地也有众多自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挖掘整理和抢救性保护。
2.让文化资源“活”起来。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的最好方式就是数字化。近年来,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已有长足进展。自2001年起,国家启动了全国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程,2002年又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基础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现已建成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民间文学等分数据库。把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转化为文化素材催生了一座文化“金矿”,使其成为文化企业的生产要素,对文化产业发展必将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有助于解决文化企业缺乏文化素材的问题,另一方面将会免于文化资源未被使用而锈迹斑斑。
(二)将优秀文化产品转化为新的文化资源
今天的文化资源是昨天的文化产品,今天的文化产品也可能是明天的文化资源。创作生产出一大批既有积极社会效应、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优秀文化产品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因此,文化建设要始终重视加强对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本实现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生产,文化产品不仅具有社会效益,而且具有经济效益。优秀文化产品既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要通过策划、宣传、引导、推销等经营性手段,通过进行成本核算和产业性开发,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2.尊重艺术自身规律。文艺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但也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优秀文化产品是时代方向的引领者。任何文艺创作都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来自于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它最敏锐地感受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因而优秀文化产品的精神与外观永远与时代同步发展。我们既要支持艺术家反思历史针砭时弊,更要鼓励艺术家反映重大敏感题材,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产品。
3.完善文化产品评奖制度。文化产品如何评奖一直是文艺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人们在充分肯定评奖对创作的激励作用的同时,也对评奖中存在的奖项繁多、标准不科学、操作不规范、买奖贿奖等问题提出质疑,其不仅带来了人力财力的浪费,更是损害了评奖的正确导向和应有权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完善文化产品评奖制度,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让评奖真正发挥鼓舞士气、正确引领、推动创作的积极作用。
(三)政府购买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直接联动
消费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目前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有3.6万亿元的空间没有发掘出来,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需求需要满足,必须解决公共文化资源短缺的问题。“送文化”的资源有限,必须从单一形式向多种方式转变。要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转变公共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特别要加强对特定地区、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通过政府花钱“买文化”,使私人文化产品转变为公共文化产品,这既是文化服务的延伸,也是政府财政资源向文化产业倾斜的一个有力补充。
文化从其创作表现形式看具有“小生产”和“分散化”的特性,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消费却是集中式和大规模的。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推动文化企业跨界重组
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业务单一、抗风险能力弱、行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也是文化企业做强做大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2014年3月,文化部、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鼓励文化企业并购重组,实现文化资本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为此,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我国文化企业的跨界重组,需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文化企业跨媒体、跨行业重组的体制障碍与政策壁垒,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二要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要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对重要国有传媒企业实行特殊管理制度,为打造跨媒体、跨行业文化企业集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要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关键是要让传统媒体发挥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使其在新媒体技术、产品、市场的渠道里畅通无阻,改善新媒体在传播领域的生态环境。2014年8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是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方向,更是新媒体的发展机遇。
(二)促进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体系融合
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既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自身跨越式发展,使之形成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又能够使文化价值、文化理念和文化创意等向相关产业渗透,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推动相关产业升级,被业界称为文化产业的“二次创业”。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定位了文化产业与整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作为一个新的分类,不仅更具有新经济的特性,而且与其他产业的相关性非常高。例如,与制造业融合,通过创意设计,提升品牌附加值,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与现代旅游休闲业融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旅游业的品位;与国民教育体系融合,通过电子书包等载体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当前,欲使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融合并对国民经济体系起推动作用,就要优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包括印刷设备、广电设备、演艺设备等。国家大剧院建设以及各类大型演艺活动的舞美设计和空间构成,都证明我国文化装备制造业已具有很好的基础。二是发展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业,包括电视机、收音机、录像机等传统业态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新业态。目前,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已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因此,应加快文化内容制造,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文化消费服务。
(一)实现管理方式法治化
我国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行政主导、分业管理、粗放管理等特点比较明显,文化内容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节,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高,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管理法治不健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建设法治国家,坚持依法行政是我国基本的治国理念,文化领域也不应例外。由于文化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性,我国实行的是党委宣传系统指导宣传文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因此,文化管理要实现依法行政,关键是要做到党的规章与法律法规协调统一。
(二)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
从单一管理主体到管理主体多元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化管理要从现在主要依靠党委、政府的单一管理主体拓展到多元主体治理。一是重大决策要广泛听取公众和社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基层群众、媒体机构等文化治理的功能;二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地方、基层政府在文化治理中的职能和作用,在农村和社区积极探索文化居委会自治式管理,支持鼓励公民不仅接受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还参与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三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关于文化内容的纠纷与诉讼受理等方面的作用。
(三)完善文化管理职能
文化管理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政府文化管理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型政府,把职能和目标更多地转向维护公民文化权益、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上来。一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包括保障公民文化自由,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维护文化公平正义,鼓励文化参与管理等。二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必须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三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国家标准要求,使公共文化资源向落后地区及贫困人群倾斜;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尽快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管理、服务、评价和保障等方面的标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
〔1〕刘修兵.让“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EB/OL〕.http://www. ccdy.cn/xinwen../gongong/xinwen/201401/t20140116_849684. htm,2014-01-16.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c.360webcache. com/cm=02e8ececdca143bae32ae98f7b253e3a&q=&u= http%3A%2F%2Fwww.ccgp.gov.cn%2Fspecialtopic% 2Ffwlcg%2Fgnnh%2F201303%2Ft20130321_2658667. shtml,2013-03-21.
〔4〕王晓宇.CNNIC: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EB/OL〕.http://www.wokeji.com/shouye/gn/201407/ t20140721_772092.shtm l,2014-07-21.
〔5〕祁述裕.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完成三大任务〔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 0415/c30178-24896188.html,2014-04-15.
责任编辑 周 荣
D616
A
1009-1203(2015)03-0024-03
2015-04-28
陈彩珍(1964-),女,福建建瓯人,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学、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