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有关问题研究

2015-01-30 02:39:20刘风华陈绵海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公安消防演练部队

刘风华,陈绵海

(1.唐山市消防支队,河北 唐山 063000; 2.沧州市消防支队,河北 沧州 061000)

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有关问题研究

刘风华1,陈绵海2

(1.唐山市消防支队,河北 唐山 063000; 2.沧州市消防支队,河北 沧州 061000)

结合“跨区域五省地震救援应急拉动演练”实践,分析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的特点,指出当前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对策。

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演练是模拟突发地震灾害事件所开展的救援行动,是一个自接到救援请求开始,经救援预案启动直至救援行动结束的全过程。应急救援演练更为注重各救援岗位实际操作技能和协同作战的综合能力,包括救援行动启动预案、救援队员归队、始离地集结、途中、到达受灾城市或邻近地区机场、奔赴救灾现场、抵达救灾现场、搜救行动、转移和撤离、返回驻地等多个方面工作。2014年9月2日至5日,公安部消防局在辽宁省举行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5个总队10支重型地震搜救队、1支轻型地震搜救队和山东搜救犬基地1支搜救犬分队,共计109辆消防车、889名官兵、48只搜救犬参加的“跨区域五省地震拉动演练”。笔者有幸作为河北省公安消防总队唐山支队地震救援队建筑结构专家,参加了此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下面,结合本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就当前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对策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的特点

(一)设置科目多样、逼真,难度大

此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无论是部局方案设计、导调评估设计,还是指挥协调行动,都十分真实地模拟地震救援现场,科目设置专业化程度高、科学性强。演练立足实战、从难从严,坚持“真演、实训、严考”。演练假定9月2日凌晨2时05分,辽宁省抚顺清原县某村发生7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 km。部局前方指挥部在未预先通知的情况下,于9月2日2时15分临机向辽宁省消防总队下达灾情出动命令。清原县消防大队及抚顺支队轻型搜救队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展开救援,辽宁省消防总队立即调派2支重型搜救队实施增援。4时许,根据辽宁省消防总队增援请求,部局按照《公安消防部队跨区域地震救援预案》,一次性成建制调集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总队各2支重型搜救队及总队指挥、通信、战勤等力量,以及山东搜救犬基地1支轻型搜救队赶赴灾区跨区增援。接到命令后,各总队力量快速反应、迅速集结,星夜兼程驰援灾区,并在行进途中利用动中通、海事卫星电话等手段与部局指挥中心和前方指挥部保持不间断的联系,实时传输行进情况,陆路开进总里程达4 300余公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赶到灾区。点验人员、装备后,在模拟断桥、滚石等交通道路受阻的情况下,各救援队伍携行装备顶风冒雨徒步11 km,赶赴震中演练现场。

本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专门成立了导调组对演练组织指挥、救援行动、应急通信、战勤保障、宣传报道等所有环节和程序进行全过程评估与考核。利用一废弃军工厂建筑设施,随机设置生命迹象搜索、各种建筑倒塌结构搜救、狭小空间和坑道救援、悬崖救助等52个实战训练科目。除此之外,演练还设置了通信、战勤保障科目,并模拟新闻媒体不定时与现场指挥员进行连线采访,演练实况通过卫星移动站向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实时传播。

(二)科学设置科目,训练思维超前

在“真训、实演、严考”的总体指导思想下,“训练思维的转变”成为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的亮点。由以前的操场模拟训练、集结队伍展示器材到随机设置险情、现场导调随机提问、实战环境、紧急疏散等真枪真刀演练安排折射出新形势下公安消防部队训练作战的新思路。演练现场模拟真实灾情,设置了52种人员被困场景,囊括了人员搜索(器材搜索、搜救犬搜索)、狭小空间救人、地震救援行动中建筑安全评估、现场资源取用等专业救援技术。演练科目设置难度大、实战性强、技术要求高,突出科学施救,注重救援程序,一切围绕实战,强化从难从严训练,最大限度地贴近了现场救援实际,凸显了“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实战化训练导向。

(三)设置科目综合,参战力量多

此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规模大,涉及科目多、难度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战术手段,演练综合性、协同性强。此外,演练还涉及人员搜救、信息通讯、宣传报道、战勤保障、医疗救护等多项工作。不仅检验了部队实战应急救援能力,还对战勤保障、应急通信和宣传报道等开展了随机拉动,有效提升了部队综合应急保障水平,体现了对部队地震救援综合实战能力的新要求。特别是在现场应急急救演练中,笔者所在支队在两次预演携行装备徒步11 km极限拉动,检验了人员在正午37 ℃高温下携行30 kg行囊的超极限素质,也检验了医务人员的现场急救能力以及器材装备运行能力。

二、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存在的问题

(一)救援专业化训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才较少,专业救援能力亟待加强。多数官兵对建筑结构了解不深入,有的破拆墙体方法选择不正确,或是没有支撑加固,或是安全评估站立位置错误。各轻、重型救援队伍结构虽然满足要求,但一些重要岗位人员对相关领域研究不深入,掌握的地震救援知识少,特别是缺少建筑结构、机械工程、医疗救护、心理疏导方面的专家。在救援演练中,一些队员把演练当比赛,比速度、抢时间,救援动作粗糙,救援现场安全性评估、器材装备操作及维修、伤员救护等方面存在不足,救援理念与专业化救援要求相悖,缺乏精耕细作的专业精神,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二)救援装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震灾害救援任务重、难度大,对救援装备有着较高要求。通过此次演练,发现各救援队在高、精、尖装备配备上差异较大。一些救援队伍所配备器材仍然只能适应普通抢险救援需要,先进装备器材相对缺乏,部分救援队伍仍在使用一些低功率装备进行难度较大的破拆作业,缺乏对装备性能的深入了解,导致长时间不能打开救援通道,救援效率低下,贻误战机。在实战中,由于地震救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器材的损耗较为严重,需要储备足够的备份,以保证救援战斗持续进行。当前全国虽然下发了加强规范各类应急救援的文件,强调要求制定预案,加强演练,强化模拟训练设施建设,购置各类破拆、侦检、起吊、牵引、支撑、顶撑等器材装备。但是,受财政经费制约,以及个别主管领导思想重视不够和采购利益的驱动,导致训练设施建设不启动,器材装备不到位,真正接到应急救援任务时,才突击添置几件“硬家伙”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缺少破拆类、救生类和探测类的一些重型装备。

此外,笔者认为,个人行囊及途中运送器材装备工具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规范。目前,个人行囊过重,救援队员携带的72 h自我保障物资指南针、哨子、雨衣、防潮垫、饮用水和食品等16件、套物资重达30多公斤。运送器材的交通工具过于简单,产品质量不过关,途中损坏率高,需进一步研究加固等改进措施。据笔者观察,此次参演救援队伍无论携行个人行囊还是运送器材的交通工具,五花八门,各有特色,极不统一,亟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规范统一,以更有利于战斗力的提高。

(三)救援专业化训练有待进一步加强

公安消防部队是同火灾作斗争发展起来的专业化队伍。在灭火救援方面经验较多,在地震救援方面,虽然参加了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几起全国较有影响的地震救援,部局也组织了战评,但经验相对来说依然不足。由于救援队伍临时从各个中队调集组成,成建制的救援训练缺乏,综合性、协调性不强,很难形成合力。加之缺少地震灾害的模拟训练设施或训练基地,缺乏较为成熟的处置地震灾害的训练体系,训练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缺乏专题研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方法、原则和要求,专业化训练开展还不够、不系统。一是训练还不够专业,时间短。以笔者所在消防支队为例,地震救援队共45人,从各中队随机抽取组建而成,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情况下,支队派出7名骨干到北京国家地震应急救援基地进行了为期7天的“速成”培训,培训时间短、人数少,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不高。二是平时组织合成演练少。虽然各支队都制作了《地震应急救援预案》,但一些预案的实用性、操作性和可行性不强,平时组织地震合成训练少。[1]

(四)缺少规范、系统、全面、实用的消防部队地震救援教材

近年来,公安消防部队虽然参加了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等多起破坏性较强的地震救援。但是,到目前为止公安消防部队上到部局,下到省总队、支队都没有编印出版有关地震救援处置中的搜索、安全评估、营救、破拆、顶撑、支撑、绳索救援、建筑倒塌破坏形式、国际通用搜索行动标识等专业性较强的教材,调集程序、调集原则等缺乏参照依据。笔者仅从《消防灭火救援》和《公安消防部队战训工作文件汇编》中找到了一些粗略简单的相关内容,缺少系统、规范的操作程序、安全要求等。[2-3]

(五)战勤保障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然而,在此次演练过程中,最不成功的一点应该说就是战勤保障工作,存在着医疗保障和战斗保障不到位情况,特别是生活保障不够到位。在瓢泼大雨过后,队员们穿着湿透的战斗服,体力严重透支,却喝不上热水,吃不上热饭,只能依靠自己携行囊带矿泉水和加热食品充饥。战勤保障不到位,无疑不利于救援队员的身体健康,进而会降低部队战斗力。

三、加强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对策

(一)加快推动基地化、模拟化、实战化训练基地建设

随着社会对应急救援的要求越来越高,消防部队救援形态也应随之变化,推动区域性成建制应急救援快速反应力量建设和基地训练设施建设势在必行。2014年1月14日,公安部消防局领导在公安消防部队基地化实战化训练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加大基地化、模拟化、实战化训练的力度。目前,部消防局在重庆、福建、河南、河北、上海、广西布设的六个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已经陆续投入使用,成建制的区域性地震救援快速反应力量体系格局正在构建。这支队伍将活跃在国内外大型灾害事故救援的最前沿,是提升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整体作战能力的重要牵引。同时,依托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平台,可以开展基地化、模拟化、成建制的地震救援专业化训练,为各地消防部队培养救援骨干,有效促进部队整体救援作战能力提升。

(二)增强救援队伍构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地震救援面临的情况极其复杂,救援过程中涉及到建筑结构安全评估、现场危险物质评估、医疗急救、心理疏导等诸多工作。[1]从此次演练来看,各救援队虽然从人员建制上按要求配备了相关岗位人员,但部分人员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技能并未达到实战要求,无法完全胜任在现场提供结构安全、危险物质评估、医疗急救、心理咨询等任务。因此,在科学搭配力量体系的基础上,消防部队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地震救援专业化培训,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建筑结构和地震救援等领域专家定期开展授课;采取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方法,提高队伍的地震救援专业水平,培养和储备专业人才,提高关键岗位专业能力,着力提高救援队伍构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进一步强化地震救援综合保障能力建设

地震救援处置时间长、救援任务重、专业性强,救援行动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综合保障能力是决定救援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队伍整体作战能力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强化装备模块化建设。充分考虑运输的机动性要求,配备能够快速集结、便于携带、适应现场环境要求的重型支撑套具、液压救援顶杆、气动起重气垫、救援三脚架、肢体固定气囊等装备,积极发展人力、电动、独轮、双轮、三轮以及多轮运送交通工具,提高在复杂道路环境下将人员、装备及物资快速运抵现场的能力。[4]二是要强化搜救能力建设。建立专业搜救队伍,配备抗干扰、强穿透性和快速准确定位的功能视频生命探测仪、音频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具备开展大范围多点搜索生命迹象的能力。三是强化持续作战能力建设。人员、装备应具备确保救援行动不间断进行的能力,救援装备应涵盖破拆、顶撑、支撑、牵引等功能。四是强化专业评估能力建设。提高对灾害现场进行危险物质评估的能力,能够对倒塌建筑内的漏电情况、有毒有害气体情况、易燃易爆情况、放射性物质情况等进行快速检测。五是强化一体化战保能力建设。加强包括通信联络、医疗、战勤、地方政府等综合保障的一体化保障能力建设。个人携行物资应能够保障救援人员在救援现场72 h个人安全和生活所需,并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六是强化地方资源的优先选用和与地方部门配合。优先选用地方资源和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作用,确保地震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的饮食、医疗等保障,确保让救援人员喝上热水、吃好饭、休息好,保证其旺盛的战斗力,确保救援工作持续高效进行。[1]

(四)进一步强化专业化实战能力培训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和多次地震救援实战,消防部队救援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面对大型地震灾害救援时,经验和技能仍然相对缺乏。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深入开展专业化、实战化、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性地震救援专业培训,借鉴国内外救援队培训教育经验,深入开展地震救援课题研究,强化成建制的地震救援技战术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地震救援专业能力。加大在模拟训练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快地震救援训练向模拟化、实战化转变。定期开展多队跨区域联合实战演练,在实战背景下发现部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实战背景下检验部队的真实战斗力,形成常态化练兵机制。

(五)破解瓶颈,保留专业技术人才

灭火救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一定的实践周期。一线灭火救援官兵,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也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涉猎多方面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受现役体制的约束,很多人没有成才便已离开了消防部队,在士官职务晋升中,很多经验丰富、业务突出、身体素质处于巅峰状态的优秀士官不得不面临被淘汰的残酷现实,这就导致灭火救援专业技术人才不足,而在部队从事灭火救援工作的官兵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培训。[5]以笔者所在支队为例,参加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救援的50名官兵中,目前仅有3名留在部队(1名卫生所军医,1名士官提干的连级干部和1名三级士官)。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专业人才流失之严重可见一斑,这一制约灭火救援专业化水平的瓶颈性问题亟待破解。

[1] 崔德俊.进一步加强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C]//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11.

[2] 公安部消防局.消防灭火救援[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 公安消防部队战训工作文件汇编[Z].2009.

[4] 姚文生,石朝阳.张家口市多山地形条件下山岳事故特点及救援对策[J].中国应急救援,2014,(1):54-57.

[5] 高明.由奥斯陆消防员70年零殉职引发的反思[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14-03-28.

(责任编辑 陈 华)

A Study of Earthquake Emergency-rescue Drills in Fire Fighting Forces

LIU Fenghua1, CHEN Mianhai2

(1.TangshanMunicipalFireBrigade,HebeiProvince063000,China; 2.CangzhouMunicipalFireBrigade,HebeiProvince061000,China)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earthquake emergency-rescue drills in five provinces,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develop the future capabilitie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rescue by fire fighting forces.

fire fighting forces; earthquake; emergency-rescue; drills

2015-03-23

刘风华(1972— ),男,山东陵县人,工程师; 陈绵海(1972— ),男,山东陵县人,工程师。

D631.6;X43

A

1008-2077(2015)10-0033-04

猜你喜欢
公安消防演练部队
首次演练
环球时报(2023-03-20)2023-03-20 15:15:32
俄部队军演
环球时报(2022-02-18)2022-02-18 17:55:42
儿在部队又立功
老友(2021年12期)2021-01-10 17:08:12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最美的逆行
齐鲁周刊(2018年31期)2018-11-06 04:48:42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浅议如何提高消防实战化教学训练水平
未雨绸缪演练忙
为党的公安消防事业纵情讴歌吴学华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公益讲座传递大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