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祥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追求,集中体现了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制约并优化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实践。对理想信念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分析,这不仅是理想信念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在新时期有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需要。
所谓历史性,不仅指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洞见,更重要的是指一种立足于时代而具有的历史意识。对理想信念的历史性把握,旨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理想信念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规律,避免“空谈”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历史性是指其产生根源于社会生活物质条件,只有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才能真正地找到社会主体理想信念的历史根据。
西方基督教神学提供的虚妄的“终极关怀”成为民众普遍理想信仰。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贫乏的条件下,人类无法拯救自己,于是希望依靠神的力量获得心灵解脱。民众的理想信仰就是试图从万恶的“原罪”被拯救,进入理想天国。
直到近代社会,欧洲通过对“人的重新发现”,在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神性”的消解而进入“启蒙运动”时期后,才从客观上提出了以人文、理性的视角对人类历史进行自觉反思的要求,于是,“人在近代的解放进程中自己承担起自己的命运。救世主的地位现在就由自我拯救、自我解放的人所取代:人,而不是上帝,成了历史的主体。”[1]P899
马克思将视野转向了现实生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同于唯心主义历史观之处是它始终在现实历史的物质基础上考察人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从历史观念出发去理解人及其生活。对物质利益、市民社会的研究是马克思构建社会理想的认识起点,基于此,马克思通过对“异化”、“解放”、“人的本质”、“自由王国”、“共产主义”等概念的批判或分析,确立了“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个人理想和“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2]P491的社会理想,并使二者实现有机融合。从物质生活条件出发,以“实践”为红线,把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最一般规律概括出来,不仅人的本质由此获得了完全现实的理解,人的理想追求也获得了科学的、准确的规定。
理想信念的历史性还指其在社会生活历史过程中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族群的理想信念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目标要求和主体特征等具差异性。
1.表现在基本内涵上,理想信念是一个由“理想”、“信念”合二为一的有机融合过程
在中国古代,“志”就是“理想”,“志于道”、“志在千里”、“志当存高远”、“鸿鹄之志”等都是“理想”的表述。王阳明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在今天,理想表现为对未来的“新自我”、“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信念则是人内心笃信而坚守某种观念并欲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理想”和“信念”作为一个合成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使用,源于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胜利的事实。“理想信念”的有机统一,避免了“片面强调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和理想实现,而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在当下生活中人所应秉持的信念支撑和信念引导。”[3]P14-15新中国成立之后,“建设好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理想信念成为人们的精神动力之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适应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需要,“理想信念”概念再一次获得了整体性理解。2000年,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最终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4]P74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国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5]
2.表现主体类型上,可以划分为社会性理想信念和个人性理想信念
所谓社会性理想信念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它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社会的主导机制。所谓个人性理想信念是个人对未来目标的一种自我设定。社会性理想信念和个人性理想信念是对立统一的。
其一,二者具有差异性。一则是内涵的差异。“在由各种形态的理想构成的理想整体中,社会理想居于最高地位,它是理想的最高形式,制约影响着其他理想的形成及其实现。”[6]P6社会理想的主体是社会全体成员,是基于价值认同的共同目标追求;个人理想的主体是个人,是个人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而作出的目标追求。二则是历史的差异性。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在不同时期各自不同。就社会理想而言,中国古代《礼记·礼运》有“大同社会”、中国近代有洪秀全的“天国理想”、康有为的“大同社会蓝图”、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想等社会理想形态;当代中国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的社会理想。三则是实现过程的差异。社会理想一般是长远的、整体性的,个人理想相比较而言是短暂的、个性的,二者在实现过程中并不总是相统一的。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机统一,社会理想就成为个人理想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动力——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志士不计个人得失、不惧个人安危,抛头颅、洒热血而无怨无悔,那是因为他们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转化成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熔化成一种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推动着他们勇往直前;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出现不吻合的状况,社会理想的吸引力就会褪减——当前,由于历史的影响和现实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人们淡化对社会崇高理想的热情和向往而更愿意追逐物质利益,于是造成了许多人的理想信念危机。在新时期,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理想的魅力,调动个人理想的积极性力量,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其二,二者具有统一性。就二者关系而言,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导向,为个人理想指引方向,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才能获得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实现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个体中倡导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社会理想才能获得实现保障和现实途径。
3.表现在目标要求上,理想信念的目标指向具有差异性
基督教神学的“幸福天堂”是信众的理想境界,虔信上帝、潜心修行成为信众的信念。但是,“天堂”的虚妄性只不过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7]P452-453佛教的“永生净土”、“极乐世界”是信众的理想境界,苦行修禅、诵经念佛、行善积德、祈祷福荫成为他们的信念。佛教的积极之处在于其理想是要人类彻底摆脱苦难的世界,根除人生的烦恼,到达涅槃境界,它不仅包含着对现世及命运的忧患,甚至也包含一种对众生、对国家的希望。马克思基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建构了共产主义理想,其目标指向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向我们揭示了:一方面,应当关注人,应当把人的生存、发展、完善作为一切思考的出发点和最高主旨;其二,应当面向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发现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由此,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前所未有的科学性。
4.表现在主体特征上,理想信念随着人们自身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关于自身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着。古希腊人认为“我不属于我自己,我是属于‘城邦’的”。无论是“幸福岛”的构想还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旨在说明符合秩序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状态。亚里士多德更是提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的著名命题,他认为追求城邦生活符合人的本性,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中世纪的观念是“我们不属于自己,属于上帝”,为上帝而生、为上帝而死、追寻神性的“终极关怀”的理想信念禁锢了人性。到了近代,“我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人,也不属于天使和上帝”则成了基本的自我观念,抬升人的理性、追求人的幸福,成为普遍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历史性还表现在其发展阶段性与社会生活过程的总体性相交织、相统一。
1.理想信念具有发展阶段性
理想信念因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在中国历史上,理想信念随着阶级社会发展而具有不同的阶级性和不同的层次性。直到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成为广大民众共同的理想追求。改革开放之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了中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2.理想信念的发展阶段性与社会生活过程总体性相统一
尽管理想信念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但它总是贯穿于社会生活发展的全过程,与社会生活过程的总体性相交织,并作为精神的力量引导和推动其向前发展。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人的解放”的重大主题和价值诉求只能在生活进程中得以实现,由此生活过程体现出一种上升性、前进性。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宗教关系、政治关系、金钱和人的关系的分析,将“人的解放”的理想信念贯注于对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和经济异化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并在社会生活的连续性和上升性中得到逐渐实现。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了对个体生活、群体生活和公共生活整体性观照和引导。一方面,只有建立在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关系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信念才有现实的可靠依据。另一方面,人是社会人,离开社会,人的本质和特征也就无法把握;缺乏社会性理想信念,个人性理想信念也无从实现。“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而且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8]P119
理想信念的历史性思考,不仅可以为当今理想信念教育提供认识论指导,还可以为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方法论借鉴。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性在其展开的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9]P211对理想信念的现实性把握,就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具体性和规律性。
1.理想信念受现实生活所决定又指向社会生活的未来
一方面,理想信念作为意识的一种高级形态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理想信念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生活所决定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8]P7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8]P73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理想信念的动力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理想信念不仅为物质生产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还为社会关系变革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价值指导。理想信念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展开,又指向社会生活的未来。
2.理想信念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理想信念反映着现实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理想信念的目标指向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当前,理想信念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信心。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准确地把握理想信念的时代要求,才焕发出了推进社会不断发展的积极活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10]P111-112
我们只有洞悉理想信念的时代要求,才能自觉地把社会性的理想信念具体化为个人性的理想信念,在精神力量的指引下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实现改造个人的目的,只有以社会性的理想信念为要求,才能校正个人性的理想信念,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1.理想信念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确立了价值目标
马克思从理论和实践论证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明确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P118-119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P730-731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信念不是“书斋式”的空想,而是落实在对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批判实践中,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确立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价值追求,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具体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全国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
2.理想信念为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价值选择方法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价值选择方法。
其一,生活与理想的统一
生活是理想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生活中,我们才能够寻找得到理想存在的根基;也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生活实践中,我们才能够体会理想信念存在的重要意义。
理想是生活的精神动力。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旨归,在人类历史现代发展中,它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并没有停留在从理论上进行逻辑论证,而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深入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和鼓动着人的活动、社会关系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实现不断优化。
其二,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理想信念立足于事实。理想信念作为一般价值追求,其确立既要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避免空想和妄想,又要尊重现实生活发展规律,按照世界和生活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只有既尊重自身利益、需要的事实,又尊重客观事实,才能避免无事实根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理想信念追求价值完善。价值的本质特性是客体主体化,因此社会生活的事实都应以价值之善为标准实现向主体的趋近。当前社会生活的事实主要表现为人的现代困境,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在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13]P104,理想信念的作用就是引导人们消除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现象,强化人的自为性,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在社会事实和人的异化事实当中确立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善的理想信念,是现代生活的基本的价值选择路向。
其一,社会性的理想信念实现是一个阶段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仅是科学的预见,而且“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8]P87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完整而科学地制定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学说,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学说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体化道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制度成为共同的社会理想。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时代要求具体化为“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场深刻而伟大的历史变革,全党同志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其二,个人性的理想信念遵循“志-学-思-行”的发展规律。“志”就是确立目标。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一个人首先要有对未来的奋斗目标,还要有实现目标的坚强意志和不懈努力。“学”就是提升知识修养,加强认知。人怎样进行价值思维判断,怎样确定和选择价值目标,以及怎样实现价值,都受其知识结构的影响和支配。“思”是对自我的认识或反省。个人性的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实现离不开理性思考和主体自觉,只有对价值目标有所认识、理解、体验、领悟,才有可能自觉地为目标实现而努力。“思”的过程是辨善恶、明事理、获真知的过程。人只有发展到高度理性自觉的时候,才能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意义上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普遍的价值关系。“行”是理想信念内化为人的精神动力之后在行为实践中的体现。“行”是在明白了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之后,体现在行为实践中“怎样做”的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必须把握理想信念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维度,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理想信念根源于现实生活,随着社会生活过程而发展变化,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性。
1.避免理想信念教育的“概念化”或“绝对化”
今天,当回答“你的理想信念是什么”的时候,多数人会对“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答案不以为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革命时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体化为“实现自身和广大民众翻身解放”、“实现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幸福生活”等等具体目标,于是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奉献和牺牲的动力。新中国的建立无疑给中国人民有了“站起来了”的尊严和骄傲,精神的动力源于“建设好社会好主义新中国”的理想信念。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受“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人们的理想信念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上的假、大、空使得人们的政治信仰普遍陷入混乱之中;在经济上,一方面人们把对个人合法合理的利益追求斥为“走资本主义道路”,把发展经济与搞资本主义等同,另一方面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激进冒进——结果是社会生活并没有出现期望的理想状态,理想信念的魅力逐渐消散,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不完善时期,层出不穷的腐败现象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理想信念危机。
理想信念只有逐渐展露向现实转化的曙光,才能避免堕入空想、避免“概念化”或“绝对化”。正如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2]P311既无实践意义又无科学意义的理想信念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和长久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如何使广大民众对被扭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现重新科学认识、还原“本真”,是当前理想信念教育首要任务。
2.避免“误读”理想信念的崇高性
理想信念的崇高性表现在引导人们追问意义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崇高性从来就不能脱离现实根基,崇高性与现实性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因此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必须与现实物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关系分析,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物质利益的追求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它决定了意识、思想、精神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1]P103马克思不仅明晰了理想信念和物质利益的关系,也为树立理想信念提供了正确的导向——那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关注个人的物质利益需要,从而夯实理想信念的根基、增强理想信念的可信度。
我们要纠正那种把理想信念崇高性“神化”或“虚幻化”的错误做法,尤其避免使理想信念教育变成一种乏力的理想信念“说教”或“欺骗”。
3.理想信念教育要切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实践发展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阶段性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不仅为广大民众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注入了强大的现实动力。
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性要求主要是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在全国人民中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一心的精神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就在于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和全球化时代世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特点,不仅破解了自身后发展难题,也正在致力于破解世界的世纪性发展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影响世界、改变世界,正在为破解世界性难题提供启示和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道路致力于打造和平发展进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了世界历史发展,展现了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关切。“在21世纪的文献中,中国崛起已成为一个公理性观点。”(Axiom Point)。[14]P14
当前,“躲避崇高”、“拒绝美德”、“渴望堕落”的精神危机状况表明民众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和社会理想目标等产生了严重的、普遍的怀疑。理想信念危机不仅导致了人们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失措,而且也导致了现实生活的无所适从。理想信念危机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性理想信念似乎太遥远;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性理想信念迷失于社会物质的盲目追求中。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应该致力于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实现科学性。
1.科学的理论指导是理想信念教育科学性的保障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P9当前,要实现社会性理想信念和个人性理想信念的有机融合,就必须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和研究,不仅让民众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还要让民众认清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以社会性理想信念引导个人性理想信念
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依据和支撑。社会理想应该成为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价值引导,将社会理想灌注于个人理想中,使每一社会个体自觉地根据社会理想来调整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才能获得最快地实现和最真实的拥戴。
3.个人性理想信念应该自觉切合社会性理想信念的要求
要激发精神的力量,个人理想应该以社会理想为依托,志存高远,自觉地将社会理想作为个人理想设立的标杆,个人理想才能获得最大的实现价值。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任何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实现。
4.社会性理想信念和个人性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实现互动融合
理想信念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仅是科学的预见,而且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理想信念在社会生活中确立,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升华。社会性理想信念与个人性理想信念总是在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就体现在对对二者相互运动规律的把握上。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切实效果,就也应当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性,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要达到切实效果,必须有针对性,做到对象明确、目标清晰、环境优化。
1.从教育对象而言主要是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年大学生两大群体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历史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因为我党历来重视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毛泽东经常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因为只有坚定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形成革命合力,克服艰难险阻,实现革命胜利。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15]P10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更加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江泽民也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中牢固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4]P89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号召党员领导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新时期,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时代脉搏和发展新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作风能力、精神状态,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示范性的影响。
青年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重任,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的树立决定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状况。在当今全球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当前对大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既要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又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在社会远大理想和个体现实发展的距离中找到连接线,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容回避的课题。”[16]P16
2.从教育目标而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稳定社会、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动力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能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鼓舞斗志、振奋精神。但是,普通民众并不会因为理想信念的崇高远大而自觉信奉,相反会因为其不能马上实现而有一种距离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史实已经证明,忽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忽略生产力不发达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事实,盲目急切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不仅留了事与愿违的深刻教训,更为严重的是浇灭了民众对远大理想的激情向往。
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处理好远大理想与近期理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远大理想与当前社会发展、日常生活贴近。当前,我们党总结了经验教训,抓住了中国具体实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体民众中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国梦”,社会发展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就能转化为稳定社会、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动力。
3.从教育环境而言要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氛围
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氛围,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
其一,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整体性要求,却落实在每一个公民个体身上,激发理想信念的精神动力。“在通往自我认识之路上,文化因素是第一个路标。”[17]P43加强先进文化建设,能够使公民个体获得关于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发展规律的认识,并最终内化知识成为自己的思维体系;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公民个体道德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完善,从而提高人性自觉;还能够优化公民个体的价值实现方式,促进价值结构形成;同时,能够活跃民众的精神状态、提升民众的精神追求,从而为理想信念的确立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其二,提升社会道德风尚。道德风尚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一个社会要稳定和发展,需要作为社会制度基础的道德共识。社会风尚的文明进步与道德发展同步协调。一个道德素质普遍较高、人人向善的社会,广大民众就会自觉养成社会道德责任感,自觉自愿地投入社会发展进步的实践中。理想信念因为具有道德价值的力量支撑,就会焕发无穷的生机活力。
其三,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所说:“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10]P190没有理想、目光短浅、贪图享受的政党,不可能具有政治合法性,也不可能领导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带领全国人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不仅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崇高目标,还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惩治腐败、提升执政能力和服务为民的能力,才能凝聚广大民众的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到具体落实。
其四,完善社会公正。一个公正的社会,才可能顺民意、合民心,增强公众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感,从而使全体公民焕发出主体意识,共同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强调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完善社会公正,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取向和整体价值导向的和谐统一,从而为理想信念的实现创设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是奋斗目标,也是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是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个人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执著奋斗,自强不息;国家、民族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励精图治,百折不挠。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今天,理想信念教育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既要避免由于缺失现实根基、远离民众实际而丧失价值引导力,也要避免理想追求因目标短浅、世俗功利而丧失崇高性。
[1]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刘建军.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4(11).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6]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J].教学与研究,2011(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David Scott.“The Chinese Century”?The Challenge to Global Order[M].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8.
[15]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冯秀军.新时空境遇中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1(4).
[17]〔美〕乔纳森·布朗.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