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家庭养老制度——基于浙江、江苏两地调研的思考

2015-01-30 00:22穆光宗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穆光宗

(北京大学 人口所,北京 海淀 100871 )



重建家庭养老制度
——基于浙江、江苏两地调研的思考

穆光宗

(北京大学人口所,北京海淀100871 )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养老压力日增。社会养老不可靠,家庭养老不可继,自我养老不可待,养老模式在困境中的选择捉襟见肘。家庭养老是建立在血浓于水的血亲关系之上的,代际关系亲密无间、牢不可破、自然天成。相比于“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的功能更完备,更能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包括老年的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照料支持。中国需要重新认识家庭养老的地位和作用,重建养老传统模式,让双子女家庭成为社会主流。

【关键词】福利养老责任;适度生育;优化生育

回望历史,古有明训;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然而生育的少子化、独子化和代际居住安排的离散化,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式微,名存实亡。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王广州研究员估算,2010年我国独生子女总量约1.45亿,累计死亡独生子女超过100万。在现有生育政策下,到2050年,独生子女将超过3亿,累计死亡独生子女超过1184万,每年新增死亡独生子女从9.5万增加到2050年的56万,老年失独问题相当严峻。

一、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不可回避

根据笔者2011年6月对浙江鄞州的实地调研,严格一胎化问题和严重少子化危机已经爆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危机四伏。如何防止人口风险的进一步积累和蔓延、如何应对人口风险爆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时不我待,人口生育政策的完善和社会公共政策的补位迫在眉睫,需要“雪中送炭”,更多关注计划生育弱势家庭和父母生存与发展需求,将人口治理的重点转向关注关怀家庭权益的保障、家庭能力的发展和家庭幸福的促进。有基层干部反映:计划生育村民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然而老来无养、老来病重等问题得不到国家的后续关怀,村民对计生政策十分失望,对政府失去信心。

案例1属于带头奉献的典型例子,这类人群理应得到政府的全面关照和持续关怀。但统筹解决独生子女夭折家庭父母养老困难的福利化社会机制还有待建立。雪中送炭关怀弱势家庭已是当务之急,是创建第二种“幸福家庭”的重要内容,要让奉献者光荣,不能让奉献者寒心;要让牺牲者无忧,不能让牺牲者流泪。

当时可生二胎,因干部身份需要带头只生了一个。哭诉道:后悔只生一个,同年龄妇女一般有2-3个孩子。

独子去世后因伤心过度,身体坏了。事情发生后,一直没有相关部门给予关心。2010年,姜山镇计生办给过1000元,现在开始享受特扶政策,每人每月150元。

感叹“孤独!”,提出两个希望:一是希望过年过节时政府能慰问一下;二是希望今后去敬老院,但这些钱进院不够,入院费用每月需要1500元。

案例2提醒我们,“让痛苦的家庭得到温暖、让不幸的家庭得到关怀”不应该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中国决不能让独生子女夭折家庭在贫病交加中苦苦挣扎。政府的当然之责是,摸清底数,了解实情,分类对待,有效提高特扶标准,解决无后父母养老之困,让这些痛苦的家庭、弱势的人民感受到“阳光政策”、“温暖工程”的暖意。福利性社会保障网、社会养老网和社会服务网的建设首先要覆盖和优待失独父母和家庭。

案例2.杨姓妇女,53岁,一个人住妹妹家。2001年,19岁独子车祸去世。自己得类风湿病15年,不敢再要第二孩,也没领养。现在家务不能做,没有钱,只能吃一点止疼药。经济上收入非常有限,一是将田地出租给人家,一年租金1000元;二是鄞州残疾人补贴每月100元;三是计划生育特扶金每月150元。

提出两个愿望:一是希望政府在经济上帮助,感到“活不下去”,不知什么原因,民政部门不同意其享受低保待遇。二是没人照顾,又难以自我照料,所以很希望去敬老院终老。

对独生子女夭折这类“特殊家庭”来说,他们特别痛苦、特别敏感、特别脆弱,政府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如何帮助他们在经济上摆脱困境,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如何在精神上摆脱痛苦。帮助这些最弱势家庭和父母重新找到幸福的道路,虽然难上加难,却无论如何不能缺少了政府的身影和作用。

案例3.某女士,52岁,下岗。目前每月领取1800元退休金。独子12岁时离异,不料孩子上了大学有了出息却因病于23岁(2008年)离世,花去20多万,欠下巨债,甚至将自己的住房卖掉。伤心非常,一直走不出悲伤。至今每逢节日都去坟头看儿子。

实施目标管理以来,各科室有意识地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成功申报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人才。近几年,医院国家自然基金获得数、资助金额、SCI论文发表数均大幅上涨。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7年,医院在中国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居第33位,较上年上升2个位次。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实非最优选择,因此政府要努力规避一胎化的生育风险,不能固守风险型生育决策不放。同时,独生子女夭折父母也普遍有养老的后顾之忧,所以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计划生育无后家庭的“福利养老责任”。经济发达地区可以率先在全国推出“福利养老模式”、“幸福养老模式”。

案例4.陆先生,59岁,下岗多年。2003年,独子26岁因车祸离世,有一个孙子9岁。自己身体欠佳。目前经济上靠积蓄和老伴退休金。俩人每月领取特扶金300元。

独子去世对母亲打击更大,一度不想活!感叹:有两个孩子就好了。提出一个愿望:希望以后靠政府送养老院,但感觉很难预测。

2012年12月27日,我们在江苏南通海安县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与需求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访谈,有如下发现:(1)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能力普遍微弱,部分独生子女父母还继续承担着养小的责任,甚至不堪重负。(2)有无社会保障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影响很大。仅仅依靠传统的土地养老和儿女养老已经难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因病致贫”情况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农村老年医疗保障的重要性不亚于农村老年的经济保障。(3)从城乡比较来看,农村老年人保障水平偏低,抗风险能力弱小,缺乏社会支持,潜在的养老风险较大。

老年人身体不好,容易灰心,也影响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医疗开支也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因病致贫”对晚年生活冲击很大。儿女身体不好,也从精神上和经济上给父母带来负担。“健康第一”对老人、家庭和国家意义重大。这类家庭需要政府经济和医疗方面的帮助。

案例1.徐姓老人,男,今年63岁,爱人62岁。曾经担任村书记,已退休,现种四亩地,经济上有压力。自己每月养老金813元,爱人每月享受农保220元,另有独生子女奖励扶助金60元,收入微薄。本人身体不太好,有高血压、心脏病等。

育有一女,今年35岁,也生了一个女儿。徐姓老人的独生女儿2004年不幸罹患癌症,每年化疗费用在万元以上,经济压力大,女儿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相反,自己还要有所贴补。

两代独生子女家庭抗风险能力较弱。自我保障能力弱。这个家庭四代同堂,老母82岁,儿子孙子一起住,亲情上比“有子女的空巢家庭”浓郁。合住的居住安排对两代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政府应该鼓励独生子女家庭“同堂居住”。

案例2.许姓老人,男,今年64岁,爱人60岁,育有一个独子,40岁,电工,生活在同一个镇上。有一个孙子,17岁。曾经担任村书记,已退休,现种五亩地,自己每月养老金900元,爱人每月享受农保220元,另有独生子女奖励扶助金60元,收入微薄。

农村“有子女的空巢老人”较多,他们也有机构养老的需求,这类老年家庭的养老能力形同虚设。一旦自己失能,独生子女又无能力照顾,就必然提出去机构养老的需求。

案例3.汤姓老人,女,今年70岁,爱人同岁,双目失明,育有一个独女,47岁。有一个孙女,留学德国。三代不同堂。曾经担任村计生主任,现在女儿也是村计生主任,自己每月享受农保220元,另有独生子女奖励扶助金60元,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提出希望等他们老了,政府能考虑让进养老院。

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困难现在还没有完全爆发出来,隐伏在高龄阶段。当失能之后又缺乏照料,养老危机就会显化。独生子女养老很可能“有心无力”。

案例4.刘姓老人,男,今年61岁,丧偶再婚。独子30岁,未婚,大学毕业五年了一直在外工作,没有积蓄。曾经担任镇党委副书记,每月享受养老金。对养老不是很担忧。

调研也发现,的确有些老年人生活上真的感觉到满足和幸福。生活充实有乐趣是他们的共同特征。生活有保障是“幸福老龄化”的基本前提,社会化是他们寻求幸福生活的不二法门。社会化的具体表达是参与社会活动,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是“幸福老龄化”的基本路径。如果说“老有所依”是要解决一个生活照料问题,那么“老有所属”则要解决一个情感归属问题。未来的方向是要深化对老年人需求的认识,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六个老有的基础上,重视“老有所依”和“老有所属”问题的解决,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幸福老龄化”一方面取决于老年人要自求多福,要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使得自己的生活能丰富和有意义;另一方面,政府则要提供老年社区活动的环境支持和政策支持。摆脱空闲所带来的寂寞和无聊,让生活充实甚至有意义,幸福指数就能得到提升。

案例5.顾姓老人,男,今年66岁,独女33岁,外孙10岁。1985年因哥哥嫂嫂去世留下一双儿女,自己从山西调回。2006年退休。现在每天参加社区活动,上午做保健一个多小时,下午看报学习。自己说:对养老没有担心。

这是一个幸福写在脸上的老人,她的情况说明了无论独生子女在身边还是不在身边,对独生子女父母的晚年支持都是难以预期的。所幸的是,她可以依靠家族的力量化解老年生活的危机,这就是值得关注的“老助老”、“老靠老”的新型养老方式。

案例6.丁姓老人,女,今年64岁。夫妻俩加起来月收入3200元,每年都出去旅游。独子35岁,孙女6岁,儿子家在南京。积极参与老年大学活动,钱由社区出,学习书法绘画两年了,还学唱歌,很开心。还参加社区活动,做人口普查员。婆婆活到百岁,一起居住30多年。不担心儿子不在身边。预想“老靠老”养老模式,自己有三个妹妹都住在附近,今后可以互相依靠。

老有所学、老有所属、老有所乐是老年人社会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几个方面,这是幸福和成功的老龄化。他们的幸福是不用掩饰的,是由内而外的。这一类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高是因为历史比较的结果。案例证明了,老年大学对于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有相当显著的作用,值得大力发展和推广。

案例7.徐姓老人,女,今年68岁。自己月退休金1093元,爱人4200元。独子43岁,孙女18岁,上高中,三代同堂。感觉日子过得很好。自己上老年大学6年了,学戏曲、学唱歌,参加汇演,很开心。过去日子很苦,感觉现在是苦尽甜来。

二、中国需要老年友好、家庭友好的人口政策

家庭健康是社会健康的重要标识,家庭安全是社会安全的基本前提。我们必须在持续的低生育率、快速的人口转变和维护家庭养老的传统之间进行必要的平衡。我们要的是双赢:一方面是确保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是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能尽量在“政策生育”的框架里重建坚强有力的家庭结构,为维护家庭养老这种珍贵的传统提供基础性的支持(保证最必要的子女数)。鼓励二胎生育而不是朝更独生的方向去努力,这更符合家庭友好、人口优化的宗旨。“近更替水平生育率”(TFR=1.8~2.5)才是符合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内在要求的“适度生育水平”。

“以人为本”的人口治理模式需要新的生育工程予以配合,其一是避孕节育工程,就是继续降低非意愿的怀孕率和生育率,将自由自主的生育行为控制在家庭合理的期望之内;其二是生育优化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遏止人口素质逆淘汰;其三是生育保障工程,保障两性生殖健康、保障家庭生育权益。

独生子女户是弱势家庭和风险家庭,农村独女户更是弱中之弱。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性就在其唯一性,这唯一性决定了家庭抗风险的能力很弱,至少有:(1)孩子的成长风险。特别是大龄独生子女夭折对父母和家庭会带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2)孩子的成材风险。一个孩子并不能绝对保证其成材,如果孩子不成器,就可能成为大问题,老无所靠反成其累。(3)家庭的养老风险。如果前两个风险发生,养老风险必然发生;如果避免了前面的风险,养老风险依然存在,譬如子家庭的经济状况、两代人的关系、居住安排等诸多因素依然可能使老年父母发生生活照料风险、精神赡养风险甚至经济供养风险。(4)社会的发展风险。同样逃不脱风险因果锁链的制约。前述的风险如果发生一定会波及到整个社会,因为独生子女必然要走向社会,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5)国家的国防风险。一旦发生战事或者需要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奉献的时候,国防的风险就会凸显出来。

我们不仅要关注“人口现状”,更要关注“人口趋势”。人口问题包括了问题的潜伏期和爆发期,在不同的时段表现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简单说,要以瞻前顾后的大历史观来把握人口问题和人口治理,必须充分考虑政策的潜在影响和人文关怀,未雨绸缪,这才是有远见的也是负责的态度。中国需要尽快从着眼于人口减少的人口控制战略转向人口强盛的人口优化战略。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政府还要为广大家庭在生育决策上提供科学的支持,帮助他们矫正生育决策上不科学、不理智、不周全的方面,努力帮助他们实现适度生育、优化生育的微观目标。适度生育是指将生育水平尽可能维持在近更替水平上,优化生育是减少生育风险、增进生育效用的过程。在政策导向上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计划生育家庭:一类是已经完成生育任务且目前为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者,国家必须根据文明社会通用的“贡献——回报”的人道主义原则在权益上对其予以足够的保障。另一类是还没有完成生育任务的年轻家庭,应该创造条件大面积鼓励二胎生育。在老年友好和家庭友好的新政策框架里,将有助于家庭结构的健全和家庭养老功能的恢复并预防养老的风险。

[责任编辑孙兵]

Re-establishing Family-support System for the Elderly: Reflections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in Zhejiang and Jiangsu

MU Guangzong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 100871)

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aging population, China is under increasing pressure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Social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s unreliable; family support is unsustainable; and self-support is impractical, and the options for old-age support modes can hardly make ends meet.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s based on blood ties. As the saying goes,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the ties between generations in the family are naturally intimate and close. Compared with the mod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support”, family-support is functionally complete, and can provide the elderly with greater life satisfaction, including financial support, emotional support, and cares. The status and functions of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should be re-recognized, traditional old-age support mode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and families with two children should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duty of welfare old-age support; moderate fertility; optimal fertility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2—0133—04

【作者简介】穆光宗(1964—),男,浙江象山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