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金州
他并不特殊,只是沈阳城里一位普通的慈祥老人,但他又绝不平凡,在25年的岁月里,他把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了红色文化,贡献给了传承光荣传统的事业。他就是著名的党史志愿者、辽宁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大庸。自1989年底起的10年时间里,张大庸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7个省、市作报告千余场,听众达500万人次以上。仅在沈阳市,就有近30所中小学聘请张大庸担任德育高级讲师或辅导员,不少高校也聘请他为客座教授。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他“优秀报告员”称号。
张大庸的报告为何会如此吸引人?其中的“奥秘”有三条,一是真情实感,二是身体力行,三是紧密联系现实。
说到第一条,请看张大庸的自述:“我是怀着对先烈无限热爱和崇敬的心情,为听众讲述党的历史。每当我走向讲台时,我的思想、意念、情感,全部倾注于先烈们的事迹中。”
关于第二条,暂且请时光倒流,再现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1995年“五四”之际,张大庸本已答应去本钢歪头山铁矿作报告,不料5月2日因高烧引起肺部感染,为了不使2000多名听众失望,已过花甲之年的张大庸不等滴流打完就拔下针头,按着流血的针孔上了路。一个小时的颠簸、两个小时的报告,这就是张大庸的“疗养”。勉强坚持到报告结束,张大庸被立即送入矿医院,然而第二天,他又坚持作了一场报告。
当年11月,张大庸的身影出现在贫困山区西丰县的俱乐部里,数九隆冬,这里不但没有暖气,连音响设备也因停电难以正常使用。然而,张大庸口中呼出的白气,还有他提高嗓门发出的高亢声音,却使在座的人们感到一种特殊的温暖。报告结束后,主办方送上地方土特产——人参,张大庸婉言谢绝:“我身体很好,用不着这些东西。”这已不是张大庸第一次拒礼了。他在作报告的生涯中,始终坚守着“约法三章”:“不住高级房间、不吃高档次宴请、不收讲课费”。如果是在沈阳,他甚至会骑着自行车前往报告地点。而这些“小节”的教育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至少是不亚于报告本身。
再看第三条,张大庸的报告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们普遍关注的“信仰危机”“拜金主义”“奢靡腐败”等问题。他列举大量事实,阐述深刻哲理,批判和剖析腐败这一危及党和国家的“毒瘤”,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这一切,张大庸的报告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沈阳几所大专院校,学生们听了张大庸的报告,一致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解决了“信仰问题”;在辽阳第一高中,张大庸刚刚结束报告,全场1800多人便含着热泪,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张大庸带病作报告的本钢歪头山,几天之内,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团员青年超过百人;在沈阳五爱市场,个体业主们听完张大庸的报告,主动为西丰县小学校舍建设捐款5万余元……
当然,也有人对于张大庸的报告作出另一种反应。特别是在张大庸揭批“法轮功”后,半夜都能接到恐吓电话:“立即停止报告,否则要你的脑袋!”然而事实怎样呢?就在接到恐吓电话的几小时后,会场上依旧见到张大庸挺起的胸膛,依旧听到张大庸高亢的声音。
在长期的宣传实践中,张大庸形成了自己的宣讲模式,这就是“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报告中,他用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再现那辉煌壮烈的昨天;用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可触可感的例证,赞誉旧貌换新颜的今天;用宏伟的前景激励人们,以自己的辛勤工作创造美好的明天。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依然在传承昨天、珍惜今天、展望明天的道路上,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把党史宣传工作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党员永远不退休,要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