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璠+尤蕾
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几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中,中国公众在本年度最关注哪个?
2014年5月初,《小康》杂志社联合清研咨询,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14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该题目的调查结果显示,义务教育仍最受公众关注。从2010年至今,在每一次的“中国教育小康指数”同题调查中,义务教育都保持着第一的位置;学前教育的关注度首次超过高等教育,位列第二;高等教育的关注度则比往年后退了一位,排名第三。这三种教育类型的关注度在近五年都保持在前三名的位置。在“中国公众最关注的教育类型”排行榜上,排在第四至八位的依次是: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2014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采用基于实名制的Oopsdata网络调研方法。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此次调查样本框的确定兼顾被调查者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所在单位的性质、月收入水平等分布。采用统计学误差估计公式进行估算,本次调查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经过对调查结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3~2014年度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70.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主要是从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2013~2014年度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数分别为70.1和80.0,比上年度分别提高0.9和1.4;公众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和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指数分别为62.5和55.7,均比上年度下降0.4;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指数为89.8,与上年度持平。
择校问题热度下降“小升初”困扰依旧
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指数有所下降,在本次调查涉及教育公平的题目中均有所体现。而公众对于教育“不公平”比较强烈的感受,又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
受访公众在评价中国教育公平现状时,39.9%的人给出了“不太公平”的评价,24.6%的人觉得“不好说”,21.3%的人认为“比较公平”,13.4%的人表示“严重不公”,还有0.9%的人给出了“非常公平”的评价。
对于受访者们最为关注的教育类型——义务教育而言,公众认为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什么呢?64.9%的受访者指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距大”是最大的问题。在2012年的调查中,这一问题同样被受访者排在了中国义务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之首。
在“2014中国教育小康指数”的调查中,《小康》还请受访者自由表达了对于教育改革最大的期盼,结果不少受访者表达出与“教育公平”有关的期盼:不分区域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城市农村实行教育一体化,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得到一定解决,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尽量减少区域差异……
有人把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归咎于择校,也有人认为是择校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三年前的“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择校问题”被选为“2011年中国公众最关注的教育问题”之首,八成家长表示所在城市择校现象严重。而在2012年和今年的“中国公众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排行榜上,“择校问题”已经“退居”到第六的位置上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择校问题不那么严重了。以“小升初”为例,在这次调查中,仍有八成家长表示所在城市择校现象严重。
和往年相比,北京市今年公布的“小升初”政策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取消了延续多年的共建生。同时,义务段入学首次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权限查询、监控每个学生的入学途径和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刹住择校风吗?46.4%的人认为“不好说”,28.7%的人认为“不能”,只有最少数(25%)的人认为“能”。
“总体来讲,这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系统,同时用计划的方式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相对于之前混乱的状态是一个改进。”不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同时也认为,这个改进是有条件的,必须真正公开透明,引入社会监督。
储朝晖认为,实施一个政策,至少应该有三个支撑点,才能保证它平衡、稳定、长期地执行下去,“北京为例”,其目前公布的“小升初”政策,依靠的主要还是行政体系,“我看不到很明晰的社会监督体系,同时也缺少学校的参与。”储朝晖说,他反对学校直接去招生,但是学校应该参与、监督。他建议由人大、政协、专业工作者等组成第三方监督团队,再加上学校的参与,同时依靠行政体系,以保证政策执行的平衡、稳定、长期。
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看来,取消共建这种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的方式是正确的。但他同时指出,择校是人的权利,不应剥夺,只不过不能以权择校和以钱择校。“择校的方式应该有很多,例如按照个性与兴趣选择适合的学校教育,通过考试等公平竞争方式,就近入学可以成为一种择校方式,不是只就近进入一所学校,而是可以从就近的多所学校中选择。”文东茅建议,在择校问题上,应该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愿,并且推进公立学校教育均衡化,推进民办学校的发展。
对于大城市的小升初择校问题,《小康》还联合触动传媒在出租车上对乘客进行了调查,共26万余人参与,公众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合理划定招生范围,就近入学”,其次应该“大力推进均衡发展”,第三要“禁止初中变相抢夺生源”,第四要“严禁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第五要“减少特长生招生比例”。
公众呼吁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提出了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战略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来改善资源配置,破解我国的择校难题,促进人民受教育的公平正义。endprint
文东茅一直认为,对教育不公平的放大实际上是一种误导。在他看来,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教育会越来越公平的。
其实,“解决教育公平,打破城乡教育差距”在“中国公众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排行榜上的排位,并不“显眼”,它的位次仅排在第八,比“择校问题”还靠后两位,这样的关注度在历年同题调查中也是最低的。
今年公众最关心的是什么?
《小康》调查显示,今年“教育质量”备受关注,首次登上了“中国公众最关注的教育问题”这个排行榜的第一位,在前些年的“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教育质量”在此排行榜上的最高排位是第2位,这一“纪录”还是在2011年创造的。
在这一排行榜上,“教师素质”仍和上年度一样,保持在第二的位置上;“入园难、入园贵”的关注度则有所下降,从第一退到了第三位。
公众对于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视,还体现在公众对于教育改革的期盼上。
在受访者自由表达的对于教育改革最大的期盼中,有关“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的呼声最高,而改变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还会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具体而言,公众对于“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的诉求,主要集中于应试教育的改革上。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亦有不少教育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当前教育改革亟须解决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他们提出的建议是,国家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可尝试从底线管控做起,为教育设置红线,比如,严禁跨地区招生,以此限制“超级中学”;严格课程设置,有效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严格限制到校时间,让两亿多中小学生多睡一会儿。
这段时间,关于英语学科地位的讨论也成为了社会的热门话题。
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的内容在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后。近日,英语将于2017年退出高考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尽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做出了澄清,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但“英语退出高考”仍受到了众多“拥护”。在参与“2014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时,不少公众在问卷中做出了这样的表达:废除英语,取消英语必修课,不要让英语成为硬门槛,不要让英语成为绊脚石,降低英语考核权重……
虽然有些建议稍显“极端”,但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英语教育教学方式与考试方式改革的必要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高考改革大刀砍向英语,是有比较雄厚的“群众基础”的,因为近年来英语教学应试化,遭遇了国人的不满,但是高考改革不是让英语退出那么简单。
如果英语真的退出了高考,或是在高考中缩减分值、改为社会化考试,是否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小康》调查显示,46.6%的人认为“不会”,31.3%的人认为“会”,22.1%的人认为“不好说”。高达八成(83.4%)受访者认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重,其中25.7%的人甚至认为“非常重”。
储朝晖认为,用行政手段和“一刀切”的方式来决定英语怎么考,是不可能减轻学生英语学习负担的。他建议首先要分清高考的责任主体,然后再解决英语应该怎样测试的问题,应该把这个问题交给高校或是专业组织机构去评价,每所学校和每个专业对英语学习有不同的要求,每个学生也会依据自己想上什么学校、想学习什么专业来决定自己学习英语的程度。
在参与“2014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时,公众还特别指出了英语教育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应试教学,导致学生听说能力差”的人最多,占比47.2%;其次是“题海战术,追求高分数”(18.5%);再次是“过于重视语法分析,而不懂得灵活应用语法句式”(13.7%);接下来则依次是“过分追求单词量,而不教授英语语言惯例与规律”(11.1%),“以课本为中心,不重视经典英文原著阅读”(7.1%)和“不重视地道英语写作培训”(2.3%)。
职业教育成为“新宠”
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这一年中也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做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此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七条改革路径:一是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二是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三是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四是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五是改革统一高考,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六是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七是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
《小康》调查显示,在这七条路径中,公众认为第四条路径的实现最为关键,其次是第五条路径的实现。
今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提到“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3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释放信号,“我们必须下决心,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和应用型高校的经验,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月26日,178所本科院校在河南驻马店达成“驻马店共识”,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部分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或将成为大势所趋。《小康》调查显示,在公众心目中,职业教育也已经成为“新宠”,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愿意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学校。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
在参与“2014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中,70.5%的人表示若自己的孩子正处在高中阶段,会建议他(她)将来往技术技能人才的方向发展。在有26万余人参与的《小康》联合触动传媒进行的调查中,公众认为现阶段国内最应该加强的是义务教育,其次是学前教育,再次就是职业教育。
受访公众普遍认为,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为职业教育建立系统的质量标准、建设标准、评估标准和管理标准”,其次是“让职业教育与行业、与企业紧密结合”,再次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职业教育改革之外,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同样令人关注。“2014中国教育小康指数”特别邀请受访者当了一次“执政者”——假如由您来实施高考改革,您首先改革的会是什么?结果,50%以上的公众回答都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关。对此,《小康》请专家进行了解析,储朝晖告诉记者,高考改革实际上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高考管理的改革,二是招生的改革,三是考试的改革。“现在最需要改革的是管理,管理改了以后再去改招生,这两个都改了以后才能改评价,评价也就是考试。”储朝晖说,“很多人不想改高考管理,而是直接改革考试的方式,这样做是毫无效果的,至于考试方式怎样改,应该由专业组织去评定,因此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把考试招生的管理权由政府转为专业组织。”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