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雁
从一个书画家的艺术形态,看这个书画家的艺术心灵,其中一定有他可寻的性格使然。从何炜的书画作品里我明显看到了一个内敛、深沉而静穆的灵魂。
第一次应邀观赏何炜的画展,动身迟了,急匆匆驱车驶过喧嚣的市区,来到郊外一处经历过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历史而今被时代废弃了的车间隔成的画廊,扑面而来的是呈现出真实与自然的写意画面,不由得少了浮躁,多了静谧,放慢了脚步一一观之。
有人说过:“艺术的目的是多元的,可以反映生活,可以突破现实,可以愉悦人心。”何炜的画作该是实现了这些诸多元素,并且引领观者走向一个还原自然、超越自然的氛围。
面对何炜的作品,一种深沉的宁静直抵心灵深处。他的画作非大山大水,但每一幅细腻的水墨都再现着生活的节奏和韵律,使画外的观者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交融于画里的世界。镜像里满山遍野的绿在行走,层次错落的叠翠,疏密有秩;时有山泉、小溪清凌凌的流出,悦耳的声响,宛如动情的歌谣,或现于岩隙,或隐于山谷,泉涌,让山林生动,深远;不知名的山鸟,或翔飞,或鸣啼,或梳理斑斓的翎羽,动静皆是风景……接近何炜画作的过程,不禁让人想起“林深不知处”的古诗来,便从心底弥漫出一种安然,离了浮世,远了红尘,怡然自得。
这之后,又陆续看到了何炜其他作品。原来何炜不只是擅长山水,他的花鸟,他的人物,无不透出明洁清润的美感,画里画外彰显的依然是一个“静”字。《夜读》用一种超凡脱俗的节略手法,让一个老者秉烛夜读的背影轮廓盈动出柔情万千,使生命跃入苍穹并进入更高境界。 “一个老者独坐的背影、燃烧的烛台、摞着的和摊开的书,”画面上可以说极为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深夜秉读的清幽澄净的意境,使得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与清幽澄净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这种融情景为一体的创作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使其漫长的寂静承载着无限的喜悦。
观这样的画,尽可以想入非非。就记起了唐朝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情绪在画和诗中酝酿,仿佛置身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悠然相会,相互触碰,相互靠近,幻化成一个一个的慢动作,延长心灵静穆、静谧、静雅的体验。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宋儒有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才能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才能与大自然的距离缩短再缩短。从何炜的画里似乎能看出,年轻的他,就已经有一点儿隐逸之气了。
无论如何,我是喜欢这种山重水复的宁静。因为心里的柳暗花明,我就更加迫切的期待,看到何炜寂静与光影明暗衬映的新作。
我会停下脚步,放缓呼吸,保持静默,听凭作品娓娓道来的引导,任由画面萦回脑海,让它占据全部身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