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真
在广州提起大学,人们对“国民大学”大概都感到比较陌生。这间民办的大学存在不过20余年,于1951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时被撤并入其他院校。这所主要由海外华侨捐资、由主创人和首任校长陈其瑗与广东省著名教育家张香谱、吴鼎新等人创办的大学,也曾是岭南一间著名的学府,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
爱国青年要求创办国人自己的大学,“国民大学”应运而生
国民大学创建于1925年10月。此前,继上海“五卅”惨案之后,广州爆发了“沙基惨案”,爱国的青年学生亦愤而从省港洋人创办的学校走出,齐集在广州国民政府及其时执政的国民党党部门前,要求创办国人自己的大学。但国民革命政府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无余力去顾及办学。两难时刻,有一人终于挺身而出,大呼:“我们决不能辜负这些热血爱国青年的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莘莘学子的正当要求!”此人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和亲密战友陈其瑗。
陈其瑗是广州人,出身望族,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回国后于1918年31岁就曾任广东省教育会会长,是个知名学者和教育家,时在孙中山大元帅府财政部、广州特别市财政局担任要职,又是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的候补委员,除党政要务外,还得经常抽空到黄埔军校、农讲所、省港罢工委员会讲习班讲课。他是个说干就干、毫不含糊的人。
为扩大影响,陈其瑗邀请孙中山先生的儿子、时任国民党组织部长的孙科,担任学校董事会主席,吴铁城(后曾任广东省长)为副主席,董事则囊括了张香谱、卢熙仲、吴鼎新等社会贤达,后来连有“南天王”之称的陈济棠,也被拉进董事会来了。前后仅3个月,完成了立案报批、组织班子、租赁校舍、聘请教员、招考学生等一系列繁重的工作,1925年10月10日,广东国民大学就在珠江河畔的惠福西路正式挂牌开学,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为民大建设煞费心思,学生多有出息
“民大”创建之初,“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全靠租赁其时已停办的学校校舍、设备而开学的。当时学校租赁校舍主要有两处,一是荔湾多宝路的旧时敏学堂,称第一学院;二是惠福西路145号原广东铁路学校旧址,为第二学院。其中第一学院周围环境最好,开阔幽静,空旷之地较多,有较大的开拓余地,适宜办学。继而又将该楼楼前楼东相连面积达20余亩的鱼塘空地一并买下填平,建为课室、实验室及学生宿舍、球场等,经十年的苦心经营规划建设,至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第一学院已建成为楼房林立、清水环绕、环境幽雅的高等学府了。
惠福西路第二学院这边的置业、扩建、修建等工作亦同时有条不紊地进行,除将原英文学校旧址购置,由二层加建为三层,建筑面积亦加以扩大外,还在该楼后购置了一批民房,拆后新建一高四层、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来的新楼,命名为“华侨纪念堂”,原来的图书馆、实验室亦有所扩展,设备更新,又专辟了一个篮球场,使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民大开办第一年,仅设中文、政治经济、商学3个系,连附设的中学部学生仅数百人,但到1926年,学生即激增至3000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学生已增至4800余人,其中大学生就有3500余人。学系则改为文学、法学、工学三个学院,分设中文、外国语文、新闻、教育、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等11个系,又根据需要先后开设了英语、会计、无线电讯、行政管理等专业培训班。经过十年的努力,抗战前的民大,已发展建設成为岭南一间教师队伍强大、设备较为周全、学科配置亦较全面合理的著名学府了。
民大创办时间虽短,教学质量是不差的。1943年,教育部举办全国专科以上毕业生论文考试,参加的公私立大学及专科学院共98间,分文、工等8科系竞试,结果文科第一名黄维与工科第一名叶锐雄,均是民大的毕业生。全国获选冠军的学生仅8名,民大毕业生占其二。
此外,历年考取赴英、美公费留学生亦有多名。政法行业,广东得风气之先,为先行省份,而在广州担任法官、律师等职务者,民大法律系毕业生亦执牛耳。
广州沦陷后,校址迁往侨乡四邑开平楼岗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铁蹄南侵,广州沦陷,政府机关、学校等纷纷向内地转移。民大几经研讨后议决:迁往侨乡四邑开平楼岗。于是,昔日田园农舍之地,一下子转身为高等学府。而这里距沦陷区仅80里之遥,可谓琅琅读书声中时闻枪炮声。其时日军由于兵力不足,侵略魔爪止于江门、新会,开平大部分地区尚未波及。从广州沦陷至抗战胜利,民大迁址楼岗近七年时间,虽因日伪军的屡次侵扰,民大校址曾多次向罗定、肇庆、韶关等地分散迁移,但楼岗校址基本没变,在这里,民大学子们始终书声不辍,这或许可说是象征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之声吧!
1940年元旦,民大移址楼岗已一年有余。全校师生与当地驻军举行联欢,欢度佳节。席间,驻军指挥官彭师长偶向张香谱透露了一重大讯息,他说,广东向为缺粮区,过去素仰湘、桂两省余粮接济,但不久前中日双方长沙大会战,日军竟采取焦土千里政策,将长沙附近之粮仓均付之一炬,因而今年恐再无湘粮支援广东,粮价必涨,需作未雨绸缪。
正是一言惊醒梦中人。香公这才联想起,日前粮价已由每担(100斤)稻谷9元涨至15元,而且还在看涨之势,于是连忙向彭求计。彭说,过几天我的部队准备到沦陷区中山、斗门一带购买军粮,如方便你可派人一同前往,我加派弟兄随同保护就是。香公听后大喜,但匆忙中一时亦拿不出许多现金,于是以自己的家产作抵押,向各方筹集了15万元,随彭的部队到斗门购得稻谷10000担,解决了全校4000余师生一年的口粮问题。是年“清明”过后,粮价果然飞涨至每担300余元,此时香公如将囤粮出售的话,立即暴富。但他丝毫不为暴利所动,在当时那个贪腐成风的年代,能如此一心为公为人,倾家助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民大师生和开平的乡亲父老,一致颂称张香谱为“张圣人”。
民大27年光辉历程,校友目前遍布全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全民欢庆胜利之日,流落开平、罗定、韶关等地多年的民大师生,亦终于陆续迁回广州。
1951年,教育部决定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合并,国民大学按学系分别并入华师、中大,结束了她27年的光辉历程,也给当年踊跃捐资办学的海外侨胞平添了一件难以弥补的憾事。
建校27年来,民大各院系毕业、结业、肄业的学生先后共有5万余人,为社会培育造就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其中不乏政法、文教、科技各界的精英。民大校友目前遍布全球,现在美国东、西部,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台湾、香港、广州等地都成立了校友会,还经常保持联络往来。当年由华侨捐资购置及兴建的荔湾区多宝路占地20余亩的第一校舍和惠福西路145号第二校舍校址的主建筑尚在,特别是1948年由美国华侨捐资在荔湾多宝路兴建的四层大厦“美洲华侨纪念堂”仍完整无损保存,这是值得庆幸的事。
编辑/陈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