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引入“互联网+”新理念不断提升现代民政新境界

2015-01-29 23:54:13刘丹丹
中国民政 2015年16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民政养老

刘丹丹

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互联网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治理方式,正成为改革的新常态,为民生工作带来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在“互联网+”新常态下,现代民政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地积极拥抱“互联网+”,才能赢得未来。

一、 主动适应“互联网+”新常态,把握现代民政发展新机遇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往往对政府传统的管理服务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是挑战,更是机遇。“互联网+”为国计民生注入巨大活力,现实中,移动互联网已经在交通、医疗、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互联网已经超越工具成为一种能力。可以预见,“互联网+”必将为民政事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机遇。在“互联网+”新常态下,万物互联互通,给民政事业开拓新的战略空间。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界限,“互联网+民政服务”可以创造无限可能,如各地在积极建设的“虚拟养老院”,就是依靠网络平台把线上的信息导流转变为线下的专业服务,双向打通,多维互动,极大方便办事群众。“互联网+”新常态下,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政部门应运用“互联网+”加快业务升级改造。将互联网技术与民政事业结合,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民政服务的全面融合,提供创新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引入“互联网+”思维,促进民政事业的开放、融合发展,放大市场机制效应,整合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极大地惠及民生。“互联网+”将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社会大变革,对于民政部门和民政工作而言,只有接受、适应并主动投入这场变革,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二、 深刻领会“互联网+”新思维,深化现代民政发展新理念

“互联网+”思维正在逐步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共识,它主要是指具有互联网特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即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思维,意味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重要性。这不仅需要信息化支撑,更需要我们关注和探索“互联网+”这一新理念,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现代民政建设达到新境界。

(一) 着力提升开放融合的思维。“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通过信息技术连接,消除了各个领域不必要的障碍,实现真正的协作与分享。在互联网社会,连接点越多越广,个人和企业的价值越大,如互联网+商业、互联网+政务等。必须借鉴“互联网+”理念,将开放融合作为现代民政工作的重要特征,打破行业性和区域壁垒,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政府、企业、服务对象多元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现代民政建设。

(二) 着力提升扁平化的思维。

“互联网+”模式表现为去中心化、扁平化。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信息的实时置换提升了信息的对称性。政府不再是权力和信息的集中者,民政部门、服务对象的关系发生改变,民政部门直面群众需求,按需服务,群众获取主动权。民政干部需要思想大解放,平等对待服务对象,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任何人都能成为中心,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共同生产信息,群众能够更容易参与到决策中来。民政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把网络征求民意作为重要手段,注重倾听民众的呼声。

(三) 着力提升服务对象至上的思维。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正从“人与信息的连接”变为“人与服务的连接”,实现个性化的需求。对民政工作而言,就是要把服务对象的体验摆在重要位置,精准定位群众需求,以此确定民政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要把民政服务对象的体验做到极致,利用大数据分析出不同服务对象的特点,建立精确到个人的服务管理模式。比如养老工作,实践证明社区居家养老是群众需求最大的养老方式。所以要以群众的体验为中心,在加快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要把民政服务对象的体验和感受作为衡量现代民政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三、 创新打造“互联网+民政”新格局,提升现代民政新境界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民”始终是民政工作永恒的主题。在“互联网+”时代,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互联网+”新契机,积极开拓新的战略空间,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智慧民政,着力促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统筹协调发展,推动民政事业转型升级。

(一) 打造“智慧民政”建设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民政工作如果不能与新技术无缝接轨,及时满足服务对象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将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江苏的现代民政建设已将信息化作为其五大特征之一,加大民政信息系统建设力度。要推进“互联网+民政公共服务”模式,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深入应用为重点,建立“智慧民政”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要加大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力度。推进民政信息基础设施宽带化、信息资源处理智能化、信息技术服务集约化,全面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先进、高效、智能的民政工作管理和服务体系。要顺应大数据发展趋势,构建民政数据中心,承担接收、存储和管理各类民政信息。加大数据库建设力度,建立分布式民政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统一数据交换和共享标准建立数据及业务规范。目前开发运用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就是在救助领域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的,经授权系统可便捷核查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要大力开发民政软件,加大各业务民政决策分析软件开发力度,提高对民政数据挖掘运用能力;加大民政服务软件特别是终端服务软件开发力度,提升民政公共服务宽度和广度,使民政对象能随时随地发出服务需求,民政服务部门能及时提供所需服务。

(二) 建立多元参与发展机制。除打造“智慧民政”外,更需要植入互联网理念,以开放融合的心态,借力借势,做足“加法”文章。通过培育民政服务型社会组织、完善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的体制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积极推进民政系列保险等方式,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让现代民政在多元化、产业化氛围中运行。中国老龄化正进入加速期,政府力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发展养老服务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南京市目前七成养老床位是民营,市场化正成为养老产业的主体。常州市以委托经营方式向电商购买公共服务,利用12349为老便民公益服务平台,采用O2O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当前,还要不断扩大民政工作的社会参与领域,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要积极开放数据。以开放融合的“互联网+”思维,将民政公共信息与数据逐步向全社会开放,实现数据共享,并引导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平台企业基于这些数据开发更多的民生类应用。同时,逐步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和数据开发利用的标准,保障个人隐私和机密信息,确保数据的有效使用和相关方权益。

(三) 提升统筹整合工作能力。“互联网+” 提倡互利共享,高效对接供需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现代民政,要在统筹整合中增进民生福祉。要加强对民政自身资源的统筹,已有的民政设施和机构可以依托功能区的合理划分,拓展服务功能,发挥整体效益。要加强对民政业务工作的统筹,组织制定好各业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如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统筹。还要加强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民政工作要以开放融合的心态,正确处理民政部门牵头和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关系,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如社会救助工作,就需要用“跨界”的思维整合多部门的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社区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民政部门要打造“社区+”平台,借助“政社互动”“三社联动”等机制,以“社区+”整合现代民政各项业务,努力探索“一个平台多项业务”的工作模式,加快建设一体化民生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养老、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基本公共服务沉入社区,基本实现民政基本服务事项主要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统一办理。并积极利用各种手机APP方便居民办事,利用微信等建立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南京市锁金村街道建立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居民坐在家里,通过平台就能享受各种贴心便利的服务。

“互联网+”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其发展之迅速、影响之深远,远超想象。现代民政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的重要平台,深刻领会“互联网+”新理念,努力形成“互联网+”新格局,不断提升现代民政新境界。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民政养老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中国民政(2022年5期)2023-01-08 04:31:01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中国民政(2022年3期)2022-08-31 09:31:18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中国民政(2019年12期)2020-01-02 09:12:02
时代民政工作怎么干?
中国民政(2019年13期)2019-08-06 07:45:44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中国民政(2017年24期)2018-01-11 06:54:08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2016年民政工作要点
中国民政(2016年1期)2016-08-31 02:43:24
做好民政工作要增强六种意识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