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鸿
年轻干部如何破解工作难题
朱文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年轻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去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不断增强破解难题、服务人民的能力。“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通过破解难题锻炼、考验和提高干部,始终是培养年轻干部的一个基本途径。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是否敢于迎难而上,善于攻坚破难,既反映了年轻干部的工作本领,更是年轻干部走向成熟的表现。
难题就是工作中难以处理的问题。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复杂性。其内部结构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盘根错节;相关联系复杂,南山敲石北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是典型性。往往是同类矛盾的集中代表,牵扯广,影响大。三是艰巨性。处理起来比较棘手,难见一招之效,难求一时之功,比起一般问题的处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事业越发展,就越会有新问题出现;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好,事业才会有更大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敢不敢触及难题、解决难题,考验着一个干部的工作水平与能力。难题矛盾性强,涉及面广,甚至往往是多种矛盾相互交织。没有一定的工作手段,要应对好处理好,自然是不容易的。一些人之所以惧怕难题,就是害怕自己应付不来,怕陷入尴尬,收不了场,下不了台。这也就是领导干部为什么必须有学识、有水平、有能力的道理所在。领导干部的职责就在于解决难题。如果高高在上,遇到难题绕着走,敷衍了事混日子,必然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给工作和事业带来损害。难题的处理可以磨炼年轻干部的意志和作风,增强本领,提高威信。
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干部由于自身能力、阅历和经验所限,在其位而不敢担其责,不想、不敢、不会创造条件解决难题。有的满足于当“传声筒”、“收发员”,浑浑噩噩,遇到问题绕道走;有的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群众的意见,只限于做做批示、提提要求,不敢一抓到底;有的不敢面对矛盾,“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一旦出了问题,往往推卸责任,甚至金蝉脱壳。实践证明,敢不敢于直面矛盾、破解难题,是一个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强弱的具体表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年轻干部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负责的态度,知难不畏,排难而进,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敢于直面矛盾、善于破解难题。
善于攻坚破难体现了年轻干部对责任的敬畏之心。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说过,“大石拦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面对矛盾、问题、困难,有的人勇于攻坚、化难为夷,有的人裹足不前、畏首畏尾,关键在于境界不同。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守土有责、富民有责、兴业有责,肩上的责任可谓重大。树立“事业大如天、责任重如山”的意识,拥有责任感,是一切领导者的灵魂,它折射出领导干部道德水平的高低和人格的高下。领导干部有了责任感,就能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做了有利于人民的事,就会感到满足和欣慰;若为官一任,一事无成,甚至损公败业,就会深感内疚、惭愧和悔恨。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必须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敬业精神,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大胆创新,真抓实干,诚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任其职,就要尽其责;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解决难题必然要触及各种矛盾,甚至会得罪一些人,受到阻挠和责难。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敢于碰硬的精神,没有一身正气和坚定信念,是难以做到迎难而上的,也是解决不了难题的。特别是那些久拖不决、积重难返的难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在那些各种利益盘根错节、消极腐败现象严重的地方,影响难题解决的因素很多。倘若领导干部不敢碰硬,听任难题发展下去,难题就会越积越多,遗患无穷。其实,对于难题越是回避,就越是陷入被动;如果真正敢于碰硬,反而能够攻克它、解决它。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敢于正视难题的勇气和早日破解难题的决心,做到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内不愧心,以攻坚破难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调查研究,是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真实情况,准确破解难题的前提和基础。年轻干部要解决难题,就要深入研究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立足于找准问题。要找准问题,就要“沉下去”,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摸清真实情况,然后再进行分析研究,对千头万绪的问题排排队,找出症结所在,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针对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对症下药。实践证明,只有把实际情况研究透了,弄清主要矛盾,把握基本规律,才能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和对策。只有对调查中获取的大量复杂的材料进行梳理筛选、分析综合,经过反复的比较、鉴别、思考、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小中见大,微观中见宏观,个别中见一般,把零散的系统化,把粗浅的深刻化,抓住关键,把握规律,才能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所以说,既认真深入调查,又注重研究思索,构成了完整的调研过程和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调查研究的实效,促进调研成果的转化,制定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决策,最终把难题解决好。
古人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顾虑重重,怕这怕那,畏畏缩缩,往往会贻误时机。2008年贵州发生的“瓮安事件”、2009年湖北发生的“石首事件”,都是由于当地领导议而不决,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酿成震惊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决策贵在不失其时,疑虑拖延是决断的大敌。有些决策,特别是一些非常规性的决策,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风险,何况有些问题来得急,需要当机立断,否则稍纵即失,错过良机。这就要求年轻干部要有决断的魄力,勇于承担责任,果断定下决心。切不可畏首畏尾,议而不决。列宁曾说过:“要使别人坚定,首先自己得坚定。”领导者的决心,对部属坚定不移地去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者遇事怕担风险,怕负责任,左右摇摆,拿不出主见,不但使部属难以坚定地去实施,而且直接影响到领导者的威信,使部属对领导者失去信任感、依赖感,最终使难题难以解决。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破解难题犹如一场攻坚战,单靠年轻干部的孤军奋战是很难成功的。年轻干部要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广泛凝聚力量,让大家充分认清问题久拖不决会给党的事业、群众利益带来危害,形成解决难题的合力。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从群众中吸收来的一点一滴力量,都将汇聚为我们解难题的强大武器。只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集中群众智慧,特别是注意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就一定能够找到攻坚克难的钥匙、走向成功的通途。在注重倾听群众呼声的同时,还要善于理性分析群众的意见。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不同,群众意见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可能完全相左,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分析,集中民智。要善于把群众的建议放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中考虑,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把群众的正确意见和根本利益体现在决策中。
(本文作者: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张颖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