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机制双重作用思想的当代解读

2015-01-29 19:44陈承财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劳动

陈承财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马克思资本机制双重作用思想的当代解读

陈承财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内生机制的双重作用:基于资本积聚、资本逐利和资本竞争的视角,资本机制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变革;与此同时,又自发地产生了透支自然力、损害劳工、资本所有权向少数人积聚、贫富两级分化等消极作用。立足当代,重新梳理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认清国际垄断资本运作对我国形成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理解资本机制在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价值和利用限度,采取有效措施扬其利而抑其弊。

资本积聚机制;资本逐利积聚;资本竞争机制;双重作用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历史范畴及其二重性的理论享誉于世,它不仅揭露出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资本的社会本质,而且揭示了资本内生的自然机制,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积聚、资本逐利和资本竞争的规则和方法。他虽然没有专门提到资本积聚机制、资本逐利机制和资本竞争机制的概念,但是,在资本的形成过程和运行规律的分析过程中,实际上已经阐述了资本的三个内生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途径和过程,揭示出其双重作用:一方面,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会自发地导致透支自然力、损害劳工、资本所有权向少数人积聚、贫富两级分化等。

一、资本积聚机制的双重作用

资本是通过资本积累不断积聚和集中形成的,市场经济代替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封建专制束缚下的生产方式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在马克思那里,市场关系与资本关系结合在一起,商品所有权规律就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个别资本增大进而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这就是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也是资本集中的结果。生产要素转化为资本,通过市场交换的形式组合进社会化联合大生产,资本不断集中形成巨大的生产力。资本积聚机制有两个强有力的杠杆:竞争和信用。“资本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信用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制”[1]684。资本积聚机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促进生产方式革新和社会财富不断积聚增加;另一方面,资本所有权向少数人积聚,导致小生产者因劳动和生活条件被不断剥夺而陷入苦难。

(一)生产要素集中,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能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

资本积聚是从劳动力、自然力和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转化为资本开始的,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要素的实物形态失去了意义,仅仅是一种交换价值——资本。资本原始积累,“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1]782。不仅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而且“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社会智慧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就同劳动相对立而被吸收在资本当中,从而表现为资本的属性”[2]。

生产要素转化为资本后,便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快速积聚,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第一,劳动力资本集聚。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带有自由交换特点的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这种生产方式对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专制下带有暴力胁迫劳动特点的生产方式都起着瓦解作用,当劳动者摆脱了政治、地域、宗教的人身束缚,获得人身自由时,工厂便可以很容易地集聚大量工人,从而使集聚生产成为一种常态。“在埃及、厄特鲁里亚、印度等地,人们用暴力手段把人民集合起来去从事强制的建筑和强制的公共工程。资本则用另一种方法,通过它同自由劳动相交换的方法,来达到这种联合”[3]526。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4]第二,资本把一切人力、物力都组合进社会化大生产。“资本把人和机器科学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生作用”[3]526,劳动的集体力量是资本的积极力量,工人的联合,也是由资本造成的。马克思对资本积聚机制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说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一方面创造出一个普遍的劳动体系,即剩余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那么,另一方面也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3]389正因为具有这种机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称赞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277总之,马克思对资本机制集中生产要素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作用是认同的。

从当代视角来看,资本积聚机制对促进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现代化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资本积聚实现生产规模化,产生规模效益,促进农村自然半自然经济社会化,世界知名企业无一不是利用资本积聚机制做大做强的,现实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积聚机制积极作用理论的正确性。伴随着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这一机制发挥积极作用的途径显现出来,即集中生产要素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这一途径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例如,我国农村大量沉淀的资源性资产和非资源性资产,一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借助资本积聚机制的积极作用,这些资产可以通过资本化加入社会化大生产从而焕发出活力。以资本积聚实现规模化生产,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加,不论是城市基础建设还是农村建设,都能产生规模效益。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分工和协作可以产生集体生产力,生产资料的集中大规模使用会产生巨大节约等,实际上就是资本积聚机制产生的资本生产力。资本积聚机制已经逐渐成为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要素市场,可以实现社会闲散资本快速流转集聚。

当然,马克思虽然肯定了生产要素资本化集聚的积极作用,但是,并不等于同时也肯定了资本所有权向少数人集中,他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对资本积聚机制的负面作用进行了深刻批判。

(二)资本所有权向少数人积聚导致小生产者陷入苦难

生产要素转化为货币资本后,既能被独占,也能被无限分割,资本积聚“已不再是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简单的、和积累等同的积聚。这是已经形成的各资本的积聚,是它们的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1]684。资本在许多人手中丧失,在一个人手中却可以膨胀成很大的量,资本积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演变成资本积累积聚——少数人对大众资本所有权的剥夺。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中,资本积聚的主要途径是剥夺,对农民的剥夺是基础,大量的人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1]829。人民群众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转化为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这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原始资本积聚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愤怒地谴责资本家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 西”[1]828-829。马 克思 揭 露 资本积累 的 本 质是资本家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所有权积聚的来源和途径。

当今时代,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无情吞噬,资本对直接生产者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剥夺,正不停地演绎着资本向少数人和少数国家积聚的过程,金融化和主张“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新自由主义浪潮为资本积聚提供了前提条件。全球范围的资本积聚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即金融掠夺、贸易掠夺和生产积累。金融掠夺表现为国际金融资本以美元霸权为基础,操纵国际金融市场交易以获取暴利;贸易掠夺主要是通过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贸体系进行;生产掠夺主要是通过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核心—外围”国际分工生产体系实现。我国在进行新型城镇化改革的过程中,资本积聚机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和失业工人的基本生活,防范资本所有权向少数人积聚和外流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国家必须保持对资本强有力的监管和调控,确保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公有资本的所有权和红利属于公众而不是被少数人占有甚至转移到国外。在全球市场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应警惕国际垄断资本凭借其金融霸权地位对国内资本进行掠夺式的吞并。

二、资本逐利机制的双重作用

资本逐利机制是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驱动下资本扩张和价值增值的规则。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一投放市场就会自动追逐利润,资本只能在运动中增值,闲置和用来消费的资本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不能停下来,资本的扩张是无限的。他认为,资本循环运动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只有顺利地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顺利地通过购买、生产、出卖三个阶段,才能生产并实现剩余价值。通过对资本循环过程的分析,马克思揭露出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资本价值增值。资本逐利机制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再生产扩大和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是劳动异化,透支自然力和践踏法律。

(一)资本的增殖欲和扩张欲给生产力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资本逐利机制可以激发人们的致富欲望,是社会财富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源泉。马克思指出:“没有货币,就不可能有致富的欲望本身。”[3]113在资本出现之前,人类追求享受使用价值但赚钱欲望有限,资本家的动机却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增殖”[1]649。资本逐利机制会驱动人们去扩大再生产,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使资本的增殖性得到巨大发展,从而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逐利机制驱使资本向世界市场扩张,促成全球社会化大生产。资本的增殖欲“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结果,“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276。资本迫使各个国家或民族必须“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5]176,资本的扩张客观上促成了全球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1]831

从当代视角来看,如马克思所述,资本逐利机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资本驱动的扩张一刻也没有停止,创造了生产力发展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无数人开拓了致富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利用国际资本全球扩张带来的廉价资源,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为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伴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广大人民群众的致富欲望已经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成功动员各种资本竞相迸发活力,给生产力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公有资本保值增值动力不强,导致在国退民进的过程中大量公有资产流失。从健全资本机制的角度看,这是资本逐利机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表现,实现公有资本的产权明晰和保值增值应作为对管理者的考核标准。此外,市场机制健全是资本逐利机制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只有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中资本才能顺利循环,实现合理增值。

(二)资本逐利机制的消极作用:透支自然力、异化劳动、践踏法律

第一,透支自然力(包括工人的劳动力)。资本“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1]649,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吸收由分工和协作所产生的集体生产力是“无需追加货币资本”的,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工人劳动是“无偿”的,自然力更是“不费分文”的,自然资源“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不花费资本家分文的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1]393。因此,在强烈地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驱使下,资本生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自然力、劳动力的过度使用。这里,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资本的无限扩张与生态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实际上已经揭示出资本逐利机制的反生态性。

第二,异化劳动摧残人性,践踏工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由于人的劳动不是以人为最终目的,而是以财富为目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占有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6]51-52。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6]52。

第三,在一定条件下会践踏道德和法律,甚至铤而走险去做“杀头生意”。《资本论》引用了托·约·邓宁的一段话:“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1]829这段话揭示了资本家在资本逐利机制驱动下内生的冲动,不是说资本家在任何时候都会践踏道德和法律,而是特指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历史时期,由于法制不完善,失德违法成本很低,资本家的原始冲动就会突破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其实,资本是最讲成本收益比的,失德违法一旦成本高于收益就成了赔本买卖,因此,资本只有在失德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时才会践踏道德和法律。

今天,不论是国际市场还是我国多种所有制资本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逐利机制的负面作用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常见的生态问题、劳资纠纷、假冒伪劣、无良工厂等现象无不与资本逐利有关。抑制资本逐利机制的负面作用,要从其产生的条件着手,加强市场的法制监管,通过严刑峻法震慑商家逐利过程中的违法失德、破坏生态和损害劳工等行为。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立法主体,法律对国际垄断资本非法逐利的制裁作用还相当有限,因此,各国政府必须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进行监管。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公有资本是化解资本逐利机制消极作用的重要途径,只有让社会公众确实享受到公有资本的红利,才能真正消解资本逐利机制带来的负面作用。

三、资本竞争机制的双重作用

马克思指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厂家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变成市场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的“平均利润就是通过这种竞争确定的”[3]172。由于资本在不同部门的有机构成、周转速度等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利润率,资本竞争机制一旦建立,资本的逐利性就会导致资本从利润低的行业流向利润高的行业,并尽一切可能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个人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在规模化生产的条件下,资本竞争机制会产生两种趋势:即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和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在深入研究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内在本性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资本竞争机制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是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和节约资本;另一方面,是恶性竞争、残酷剥削和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

(一)促进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和节约不变资本

资本竞争机制能够促进生产率提高和科技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资本积累最强有力的杠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资本的逐利性竞争会驱使资本家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厂家都希望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希望“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工资便宜,这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趋势”[1]355。提高劳动生产率离不开资本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实际利用,科技领先是资本竞争力的重要依据,马克思指出:“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1]663

资本竞争机制能够促进资本利用效率提高。资本只有通过循环运动才能获得价值和剩余价值,并且这种运动速度越快,周转次数越多,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因此,资本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资本的运动速度和周转速度。在马克思那里,资本周转时间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生产时间,二是流通时间。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改进交通。

资本竞争机制要求节约使用不变资本(降低成本)。马克思专门总结了节约不变资本的多种方式:一是增加无酬劳动,如延长设备每天的使用时间、增加使用强度,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生产过程中由总体工人共同消费,大规模回收利用生产废料等;二是科技创新,改良机器,减少机器损耗;三是提高工人(设备使用者)的受教育程度,加强劳动纪律训练;四是社会分工协作,从供应生产资料部门的发展中获益。

当今时代,马克思关于资本竞争机制积极作用的论述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广,如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速资本周转等。马克思总结的节约不变资本的方式对微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资本竞争机制给经济带来活力的前提是市场公平竞争,不完善的市场中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现象必然会阻碍这一作用的发挥,只有多元主体公平竞争,不断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效率,市场经济才会绽放活力,广大消费者才能从中受益。

(二)导致恶性竞争、残酷剥削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是恶性的,资本家个体作为独立的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是彼此对立着的,执行职能的资本的增长受到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的分裂的阻碍,因此,资本积累“表现为许多单个资本的互相排斥”[1]684。单个资本家只关心自己的产品能否顺利卖出去和能否赚钱,“由他本人实现的剩余价值,既取决于对劳动的直接剥削,也取决于互相诈骗的行为”[7]52。在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支配下,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是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

在资本竞争机制驱使下,资本家会不顾工人的生命和健康提高剥削程度。“资本有一种趋势,就是在直接使用活劳动时,把它缩减为必要劳动,并且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生产产品所必要的劳动,因而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它还有一种趋势,就是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用这种已经缩减到必要程度的劳动,也就是说,把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7]103。资本家会“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从而看作提高利润率的手段”[7]98。马克思作了这样一段描述:“使工人挤在一个狭窄的有害健康的场所,这叫作节约建筑物;把危险的机器塞进同一些场所而不安装安全设备;对于那些按其性质来说有害健康的生产过程,或对于像采矿业中那样有危险的生产过程,不采取任何预防惜施,等等。”[6]103此外,资本家还会把竞争中的损失转嫁到工人身上,“力图用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办法来弥补自己的损失”[1]663。

在私有制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资本竞争机制的无限制自由使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1]707。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竞争的结果,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另一方面,是贫困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贫困。

诚然,在强调合作共赢的文明时代,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之间低水平恶性竞争和资本对劳工赤裸裸的野蛮残酷剥削的现象减少了,但是,其思想并不过时,资本逐利竞争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仍是 21世纪全世界关注的头号问题。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以实证数据指出,2000年至 2010年,美国1%的人群“年收入占美国国民收入的45%-50%”[8]25,其财富“约占美国社会财富总量的 75%”[8]358。马克思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路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机制双重作用的理论是基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所做的深刻揭示,资本机制的作用是资本在市场中内生的、自发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理论仍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和普遍的指导意义。第一,有助于认清在当今资本主义经济主导全球市场的背景下资本机制运行可能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资本的全球逐利竞争带来了廉价资源、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给后发经济体带来了腾飞的机遇。但是,透过暂时的繁荣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超级垄断资本正利用资本积聚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大肆吞噬掠夺小资本,实质上是对落后国家老百姓生存条件的剥夺,其结果必然是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第二,有助于正确理解资本机制在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价值和利用限度。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非永恒的范畴,这是马克思对待资本的基本态度。现阶段,资本机制能为中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带来现实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对利用资本机制的重视,正是反映了这一实际。在我国,曾经犯过超越历史阶段片面拔高生产关系、消灭资本的错误,其教训是深刻的。同时,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机制的消极作用,如透支自然力、贫富差距拉大、商家为了逐利践踏道德和法律、恶性竞争、损害劳工等现象,这些在我国现阶段也现实地存在着,因此,必须将资本机制的消极作用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第三,有助于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机制产生作用的条件和途径,采取有效措施扬其利而抑其弊。健全的市场机制是发挥资本机制积极作用的前提,严刑峻法是抑制资本机制负面作用的必然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资本使用权可以与私人资本一起在市场中积聚、逐利、竞争以充分发挥资本机制的积极作用,公有资本的所有权和红利应为社会共享而不是少数人独占,这也是社会主义的应然本质和优越性体现。

[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张秀红

A811

A

1002-0519(2015)02-0088-06

2015-01-03

2014年三明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z14002)

陈承财,男,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马克思资本劳动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资本策局变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