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后强 邓子强
坚持“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为辅”的基本思路
——关于四川“十三五”产业规划的建议
文/李后强 邓子强
传统产业是一个历史的相对概念,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有学者认为,传统产业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工业而言的,主要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轻工、造船等工业。也有人认为,传统产业是以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是指工业化过程中起支柱与基础作用的产业,主要是工业,包括纺织、钢铁、机电、汽车、化工、建筑等物质生产工业,也包括传统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某些部分。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国际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随着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我国讲的“七大新兴产业”,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确定的7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四川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四川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以及新材料等为主的“7+3”产业体系,传统产业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产业基础牢、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必须高度重视。“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规划。因此,选择产业十分重要。我们要强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四川“十三五”产业发展应坚持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为辅”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引领“十三五”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两个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没有绝对边界。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依赖传统产业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产业的完全取代,而是通过高新技术的注入,使传统产业的活力增强,成长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因此,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没有绝对边界,没有天然鸿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并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依靠传统品牌、地理环境、独特资源等扩大市场;另一方面又要在开辟市场、开发项目、开拓经营中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进技术工艺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从环球中心 图/汇图网而实现与新兴产业发展协调统一、相互促进。
传统产业永远存在。传统产业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无论社会处在什么阶段、发展到哪个形态,都离不开传统产业的发展,都摆脱不了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只要有人类就有传统产业。例如农业、养殖业、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建筑业等,这些传统产业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文明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农业为例,距今1万年至4000年前,传统农业开始出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农业非但没有消失,而且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2014年,四川农业完成增加值3531.1亿元,粮食总产量达3374.9万吨,新建高标准农田219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万亩亿元示范区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7万个。可以说,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发展,对四川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追赶跨越起到了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传统产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四川的典型特色,长期以来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十分巨大。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城镇每年需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个以上。作为以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产业,在增加就业、消化富余劳动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有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部分中西部省份依靠产业承接和传统产业支撑,成功实现了新成长劳动力和返乡就业人员的有效消化,就业形势趋稳向好。更有一些省份返乡创业人数同比增长达50%以上,传统产业“促就业、惠民生”作用凸显。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传统产业做文章,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壮大本土传统产业企业,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传统产业发展振兴备受世界重视。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纵观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和趋势,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放弃传统产业,相反,在面对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时,各个国家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传统产业作用,纷纷加速推进传统产业发展。比如在制造业领域,美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提出了“制造业回归”概念,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联手,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战略投资,提出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决心重振制造业;德国则提出了“工业4.0”概念及模式,政府投入2亿欧元资金提升制造业发展能力和水平;英国推出了“高价值制造”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振兴”战略,等等。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以加速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振兴发展。
传统产业对于稳增长、实现全面小康和扶贫攻坚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保增长、促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调研发现,最近几年来,四川稳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几乎全线崩溃,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如光伏电,几乎没有市场。原因在于“市场怀旧”,接受新东西还有一个消化期、适应期、延缓期。传统产业对于解决低端人群就业和增收作用很大。未来五年是脱贫奔小康最后冲刺的五年,四川省每年至少需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左右,到2020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四川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压仓石”和“助推器”作用,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着力抓好富民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等,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加快扶贫攻坚步伐。
传统产业可以有效降低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风险。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低迷、外需放缓,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深化阶段,大部分领域需求与生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严重,有的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比如新能源、光电产业等新兴产业,我国目前产能占到全球的60%,产能过剩达到95%;风电设备产能达3000万—3500万千瓦,而实际产量只有180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低于60%。面对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国内市场一时不能接受容纳的困局,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突出传统产业优势、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将有可能导致产业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今天的新兴产业就是明天的传统产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今天的新兴产业可能就是明天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并不等同于落后产业,通过创新、变革、升级,传统产业可以转变成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世界上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领域,只有落后的思路。因此,如果脱离实际,一味求新求异、盲目跟风,那么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相互攀比、一哄而上的“大冒进”,最终陷入“结构趋同—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经济衰退”的窘境。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逻辑关系,才能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脉搏,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和突破口,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振兴。
四川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产业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和特殊性,我们必须立足省情、因地施策,坚持走自己的路,而不能照搬国外做法,以免在转型升级中矫枉过正、自食其果。稳增长、促就业,建设全面小康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坚持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为辅,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现代化,注入信息化、数字化等,实现新型工业化,关键在于优先发展壮大六大优势传统产业,包括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制造业。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行动,运用互联网+,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汽车制造等特色优势制造业,着力推动航空航天、高效清洁发电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培育制造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以成都经济区为主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攀西经济区为主的钢铁、钒钛稀土工业基地,以川南经济区为主的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同时,要聚焦七大优势产业,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加快实施“51025”重点园区培育计划,推动园区二次创业、转型升级。
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抓好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发展,推动“一村一品”“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建设。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标准农田、有效灌面和蓄引提水能力。深入推进“粮安工程”,加快建设畜禽、瓜果、蔬菜、茶叶等一批优质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加快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有机农业发展,支持打造“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物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创新发展“四产业”(一产业与三产业结合,1+3=4),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鼓励共建“飞地产业园区”。
重点发展水利水电业。四川号称“千河之省”,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09条,但仍然缺水,特别是农业缺水严重。因此要大力推进“再造一个都江堰”工程,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同时,按照“流域化、基地化、集群化”总体思路,加快建设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有序推进阿坝东部和北部、绵阳、甘孜中东部、甘孜南部、凉山、雅安等七个资源集中区域水电集群发展,积极打造嘉陵江、岷江中下游两个电航通道,形成“三江七片两线”的水电基地基本格局,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同时要继续加快在建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实现按期投产;突出抓好龙头调节水库建设,有效解决电力结构性矛盾;科学合理地严格控制小水电开发。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服务业支持政策落地,鼓励企业和个人创业创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通信技术等高端服务业引领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环节和营销服务产业链两端拓展延伸,探索建立新兴发展模式。推进人口、地理、医疗、社保等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创新发展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社区商业等多层次流通网络;大力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推动商贸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便利实惠通畅的城乡商贸服务体系。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以成都为中心、以省内高品质旅游资源为支撑,推动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高水平精品旅游景区、线路,加强智慧旅游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创造“四川消费模式”。
着力发展建筑业。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建筑业发展。传统产业与人们的“吃住行”形影不离。加快建筑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更加突出建筑业经济发展质量,改进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把建筑业打造成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和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积极拓展省外海外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努力争取国外工程承包和国家援外工程项目,带动四川省设计、咨询、施工、监理以及建筑材料、装备制造等企业“走出去”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超1.7万亿元,比2010年“翻两番”,跻身建筑业强省行列。
突出发展电子信息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企业为龙头、项目为依托、产品为重点、创新为支撑,突出技术、产业、应用之间的相互促进,带动一批重大项目,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依托四川省已有的国家级园区(基地),引导产业(产品)聚集发展,加快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基地、航电与空管电子装备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计算机产业基地、云计算产业基地、空间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物联网应用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园、信息化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融合示范园、光伏产业园、微电子产业园、“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电子节能照明产业园、新型显示材料产业园、射频识别产业园、电子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优势和特色园区(基地)。同时以园区(基地)为载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优化升级,带动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配套型企业,形成“传统产业顶天立地、新兴产业铺天盖地”的局面。(作者简介: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邓子强,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