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慧 (湘南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423000)
非遗文化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具有取材范围广、涵盖面宽,全民性、实用性、娱乐性、艺术性浑为一体的特性,其艺术性及实用性极具研究价值。在高校艺术教育实施进程中,开发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将赋予艺术设计课程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艺术创作更贴近生活,贴近民间艺术。反之,在高校教育的影响下,注入了新鲜活力的非遗文化也将有序地向前发展,因新知识新观念的渗入而开出璀璨的花朵。因此,高校开发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应用于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双赢互惠的决策。
所谓的多方位体验式教学,是针对现有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所进行的实践体验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内容针对横向、纵向交叉领域的知识都有所涉及,使学生最为广泛的接触与了解到多方位的知识点。设计专业的教学中非遗文化的参与,可以优化原有传统教学中理论空洞,实践薄弱的教学弊端,旨在充分重视民间艺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从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实践项目和不同的教学指导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民间艺术方面的多方位体验式教学。
艺术设计类高等学校结合非遗资源,将民间艺术带入课堂,走进市场,可形成极为有益的校企合作机制。例如,将非遗文化安仁米塑引入高校,安仁米塑的民俗文化及其艺术魅力可用于艺术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本土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环境中,与创作课和写生课相结合;也可让学生参与其中,了解掌握安仁米塑的创作过程,即传承了民间艺术,又可与教学中涉及到的理论相结合,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使新的艺术作品更具时代感,对安仁米塑进行新的创新衍生。这些不同的形式能给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非遗文化的加入丰富了课内外教学活动,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给高校艺术类教育提供了多方位体验式教学形式的借鉴。
近年来,将一些非遗项目引入大学,让高校肩负起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已经成为我国探索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途径。在设计专业的教育实施中,设计专业本身与实践的联系相当紧密,要掌握非遗文化的精髓,只有学生亲身体验,才能更好的掌握。而要实现对文化遗产、民族传统工艺的全面掌握和传承,必须要深入、细致入微地进行调查、统计和案例分析。例如,安仁米塑、大布江拼布等非遗文化为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各个方面的设计领域提供了元素、理念和信息等方面的宝贵借鉴与启示。
再者,非遗文化来源于民间,是老百姓在自然状态下对生活劳动产生的对美的理解,无论是永兴大布江拼布绣,安仁元宵米塑,还是湘南民居木雕,在创作上的丰富联想;造型上的纯朴形态,表现上时而夸张、时而细腻的技法突破了传统形体的拘束;饱满而协调的构图形式;强烈的对比度造就了明艳亮丽的色彩,饱和度高的色调充斥着感官;多视角多维度形态的表现传递着情感的交流。这些艺术创作观念、表现形式能给我们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借鉴。非遗文化是人们创造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动用品、文化传承用品,它们源于生活,源于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它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人服务,是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统一、是绿色和环保意识的体现。而这些,正是设计的最高理念。在创作中,非遗文化满足人的需要,尤其是心理的需要,更关注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这是非遗文化给我们的设计思维带来的又一启示。因此,将设计教学带入田野,带入企业也将更有效的扩广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非遗文化就是我们最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是普通百姓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它们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艺术教学的互动距离艺术越近,与艺术越容易融合。因此,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最直观的欣赏到民间艺术的美,可以近距离的直接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制作,对于艺术素材的收集与整理都保持着第一手资料的汲取,对未来的艺术设计创作提供了最为滋养的温床。同时,非遗文化滋生的土壤,保持着本土最为原汁原味民间艺术,这样良好的民间艺术氛围有利于设计类学生陶冶职业情操。在这片艺术的土壤汲取艺术灵感,学生零距离的接触着最本土的艺术源泉,潜移默化地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创作出的作品富有人文气息,带有深厚的民间民俗韵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宝藏,是非遗文化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艺术设计“情境”。
人才的核心是能力,而能力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之余,将理论带入实践,将是一个很好的检验能力的途径。将非遗文化作为教学实施项目,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田野考察,也正是符合了高校育人的教学目的,以提高学生在田野实践中的执行能力,例如对第一手资料进行采集、筛选、分类、归纳、存档等整理手段,对素材进行细分、解析、运用、拓展的设计能力。高素质的设计师队伍需要更广阔的平台去思考去缔造,而这些因素也使设计队伍更为迫切的需要更细腻更初始化的艺术源泉,而非遗文化为此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资源。
多学科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设计学科的学习,扩展学生的设计眼界。艺术设计学科与非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安仁米塑本身可以归属于雕塑的学科范畴,采用食物做材料,由民间艺人通过自身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创作出带有美好情感的祭祀用品,亦玩亦食。其形态朴实、生动,可以是单个创作,也可系列成组创作。每个作品背后往往是根据民间故事或生活生产来塑造而成;颜色点染所需的食用色素则来自季节性的药用植物提取物为原料;作品上的图案源自于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和生物形态,更为贴近生活,传递人民的美好愿望。整个安仁米塑综合着宗教信仰、史学、文学、医学、植物学、天文、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同时,安仁米塑同样影响到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如产品设计、插画设计、图案设计、动画设计等设计领域。由此可见,非遗文化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之间相互贯通的意识,以极具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的推进下,非遗文化介入高校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了大批的传承人。同时,也为民族民间工艺注入了现代艺术的设计创新思维。非物质文化渗入市场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更能延伸出不朽的艺术。湘南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确定了“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我,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校主动与企业或政府单位沟通,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道路,协同合作,不断创新互动形式,拓展合作内容将有益于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近年来,在学院的支持下,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先后引入本土非遗文化走进课堂,包含安仁米塑、大布江拼布、临武傩戏、苏仙传说、安仁赶分社等非遗文化,推进了校企合作,深化了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强化了非遗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独特特色,注重教学创新、实践创新,构建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接受非遗民间手工技艺以及民间艺术形态的学习后,能够将其直接或间接的进行知识技能的转化,最终形成原创设计和思维,通过企业研发,使其产品注入市场,形成有效的技能转换。
每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非遗文化素材的毕业设计作品展出,这些极具非遗文化特点的作品常常是企业和商家所趋之若鹜的热点。学生的作品被企业、被市场认可,也是对非遗带入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一种肯定。安仁米塑非遗文化的运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米塑的制作技艺,也因其朴实的外形、工艺的古老原始带给学生无尽的创作灵感。民间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衍生出众多创新性产品,所创作的作品即传统又新颖,在市场的检验下,深受市场的欢迎。同时,掌握了非遗文化民间技艺的学生,也是企业方急需的技术人才,通过非遗教学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工厂企业,甚至艺术大师的工作室,独挡一面,为高校的就业开辟了新的大道。
高等学校开发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正契合了当下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时机。将非遗文化带入课堂的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完善,将在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形成一个具体的思路,多方位的教学体验促使“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更有效的发展,并为实现高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开发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的艺术设计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高等学校开发利用非遗文化资源也是培养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成阳.“非遗”传承融入高校设计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大家,2010(10).
[2]叶洪光,张元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才培养——以西兰卡普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02).
[3]潘年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本土经验[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