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聿 (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215100)
近十年来,我国动画产业政策好、投入大、发展迅猛,但令人尴尬的是,尽管动画产量激增,优秀的动画作品却相当少,动画市场依然低迷。深刻反思之后,人们终于醒悟:中国特色不能丢,中国元素不能丢。中国动画应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共认的,但是在具体的创作中如何融入中国特性,如何表达体现,还存在许多误区和制约因素。
误区之一:简单拿来。不少人把艺术元素符号与文化内涵混淆起来,认为动画作品中引入本土元素,民族特色就自然有了。在这种机械式的拿来主义影响下,许多作品里虽然角色身着唐装、脚蹬布鞋、手持毛笔,但角色的所言所行所想,则不是在表现中国思维与中国文化,动作中也过多地借鉴迪士尼的美式套路。说到底,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认知和趣味情操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误区之二:技术模仿。有些人认为,动画靠的是技术,只要运用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继承传统了。在这种重技术轻创意、重规范轻神韵的工匠意识影响下,动画作品虽然形体结构规范、运动规律准确,虽然也借鉴了年画的色彩,采用了线描勾勒、水墨渲染,却往往找不到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浑茫圆融的中国气派和虚静空灵的意境神韵,大多因缺乏美学创意而浮于表面,缺乏艺术的生命力。
误区之三:图说灌输。在多数国产动画片中,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占了较大的比例。古代励志劝学故事多数地成为动画创作涉及的对象。这是个好现象,表明国产动漫行业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宝”。但我们也发现,作品创意平平,直白图解,简单灌输。模仿痕迹太重、说教味太浓,显得生硬做作。根据最近一项调查,90%的观众收看动漫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受到教育。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脱节,那必然会导致受众的逃避及放弃心理。
凡此种种,动画创作中存在的这些重符号轻文化、重技巧轻神韵、重题材轻创意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动画作品的感染力、认同度,影响了动画创作与中国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的融通。
上述问题的产生,从主客观分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90年代受到国外动画冲击之后,国产动漫仿佛一夜之间就丢失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无论是漫画还是动画,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究其原因,一是审美思想和价值标准变异位移;二是近十年来我国动画企业为了生存需要,把大量精力放在承接动画离岸外包上,当然,通过为国外动画的制作代工,确实也提高了不少我国动画人员的制作水平,但自己的原创队伍建设落后了,等到自己设计形象、演绎故事的时候,都不知不觉地、或多或少地带着日本或迪斯尼风格的影子。
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动画主创人员的水平、认知和风格倾向,对动画作品的质量起着极其关键的主导作用。1926年,万氏三兄弟白手起家拍摄了《大闹天宫》,开创了中国本土动漫的先河,在此后的60年,中国的本土动漫经历了风风雨雨,有过沉寂也有过辉煌,然而几代动漫人对中国民族动画的探索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中国经典老动画片对中国动漫甚至世界动漫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动漫学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优秀作品?进一步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优秀作品的主创人员,都是饱学之士,大多国学功底和绘画功底很深,通晓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和艺术理念。被誉为“中国动画片之父”的万氏三兄弟自幼喜欢作画,富有美术天赋,万籁鸣在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木刻等方面都有造诣,《大闹天宫》中的人物造型,个个性格鲜明,缤彩纷呈,充分显示功力。而如今老一辈动画师相继退役,年轻一代刚刚进入角色,他们大多是近几年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掌握了美术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但动画行业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解不深。这样的人员结构,显然不适应动画事业深度发展的需求。
动画企业为了生存和利益,往往更看重接单制作,花很大精力组织外包生产。而原创作品投入大、周期长,而且要求高、风险大,动画企业往往不愿冒险。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惜裁减创作人员。一些动画企业在生产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动画系列片时,居然只有极其简单的故事梗概,剧本,每一集的内容都是由老板临时拼凑,而老板对编剧对艺术表现几乎没多少知识积累。对动画本身一知半解,抓生产的进度却异常严厉。在这样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作品,居然也在电视台播出,当然,评价与经济回报都不高。艺术创作商业化、规模化,加上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投入与收益、产量与质量都没构成正比。类似情况虽不普遍,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方面的教训应该引起我们认真重视和反思。
人们普遍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少儿尤其是给低幼儿看的,太复杂的东西怕小孩子看不懂。老一代动画专家钱运达先生认为:现在我们的动画片是小儿科,实际上是我们把自己框住的。很多人习惯于把动画片小观众看成一张白纸,认为儿童不会有特别的欣赏趣味,因而低估了儿童的智商。不少作品在创作初期就定下调子:不要复杂,看得懂就好,不讲风格,色彩鲜艳就行。简单的情节,幼稚的对话、直白的说教,结果往往是孩子不爱看,家长不让看,有的还产生了抵触情绪。
文化“寻根”不能简单嫁接。如果只是简单套用中国元素、借用传统文化的“外壳”,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则无异于南辕北辙。最动人、最传神、最有生命力的总是最具有民族独特性的,而这样的艺术创作,总是立足于民族精神的探讨,因为这是融化在民族血液中的原动力。这一点,就连外国人也有精辟论断。西班牙海神影业公司总裁约瑟夫认为,中国的文化元素对西方人来说的确非常新鲜,“所谓的元素很多都只是形式上的东西,中国文化的精神表达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这种精神,即使换成别的面孔,别的场景,我们也一下子能认出来,这就是中国。”民族性的特征,根源于民族精神,表现在文化上,东西方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中国文化“爱人”,美国文化“爱己”;中国文化追求集体主义,美国文化倾向个人英雄;中国文化含蓄婉约,美国文化直来直往;中国文化感性,美国文化理性;美国文化强调自由、个人价值,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以个人中心主义为核心;而中国文化主张稳重、含蓄、内敛,主张和而不同,讲求中庸之道,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欣赏“浪子回头”,在处理矛盾时主张与人为善、以德报怨,总是用饱满的热情感化人、鼓舞人、引导改变人。如此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民族情操,正反映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深刻内涵。
在中华艺术理论宝库里,无论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艺术趣味,还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美学视野和风格,都是经过千年磨练和考验,而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至理。有与无,虚与实,动与静,拙与巧,刚与柔,象与不象,描形与传神,每个方面都凝聚了中华民族对美的不懈追求和深刻理解,对我们艺术修养的养成有极大帮助。比如,在韵味、意境方面,庄子以淡为宗,主张朴素、柔润,向往萧散简逸,澹然无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董其昌对此推崇备至,并认为,淡,实非平淡,而是絢烂之极,并且认为,淡乃天骨带来,胸次自别也,非学可及。讲究顿悟,而不是技巧。宗白华认为艺境如禅境,觉得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因此,他希望艺术家与山川大地多交流,物我两忘,天人互通,从中顿悟,进而形成空灵而自然的艺术风格。中国艺术家们认为无论书法绘画诗词音韵,都应该以势为主,率意即可,不必刻意,应当像清水出芙蓉那样,生动质朴天趣。动画工作者每天面对大量形而下的设计制作,也应该多务虚,用形而上的理论主张检讨过去,指导新的创新实践,把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符号转化为现代动画原创的基因。这些年来,支持动画制作的电脑软件不断更新升级,极大地拓宽了美术设计的思路。动画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使许多原先不可能实现的奇思妙想能够轻松实现,给我们继承发扬传统艺术思想和理论更大的自由度。
国家很重视动画事业发展,把动画作为创意产业,在税收政策、播出时段和长度、贷款、奖励、产业园积聚、动画教育等多方面给予了很好的扶持。分析目前动画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瓶颈在原创,根子在队伍。对策有三:一是加强原创队伍的培育。动漫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动画艺术表现和相关软件操作的同时,要专门学习和研究中国人文思想和美学思想,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特性的理解,为提高原创水平作储备。二是实施精品工程。动画艺术是综合的艺术,是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表现;动画又是一项复杂的生产活动,是许多人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国家要安排动画创作精品工程的战略,根据年度计划,跨地区、跨单位、跨行业抽调项目所需要的尖端人才,集中力量,组织项目攻关。特别要吸引知名作家、美学专家参与,提升作品起点。要组织对优秀作品的研讨、总结,发挥精品工程的带动引导作用。三是改进动画片播出机制。文化建设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文化市场的建设应该遵循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不宜向市场一推了之。
用本民族的语言来宣扬人类所共有的价值观念、情感体验、审美理念,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当前中国动画事业谋生存求发展的主要出路。太平盛世呼唤文化艺术的辉煌,期待国产动画创作更好更快地融入中国特性,促进创作水平稳步提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发挥凝聚、鼓舞、鞭策、和谐的积极作用。
[1]段佳.世界动画史[M].第版.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张惠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蔡欣欣.探寻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之路[J].云梦学刊,2006(1).
[6]张柠,张闳.动漫产业的现状与前景[M].花城出版社,2005.
[7]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8]李湘树,李立芳.艺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