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力孜·加帕尔
摘 要:作为志怪小说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蒲松龄,其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得到广泛的流传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本文主要从蒲松龄的创作动力、创作理念以及创作特点三个方面来简要谈谈对蒲松龄小说创作的认识。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创作心态与创作成功的原因,对于更好的理解蒲松龄的小说和对于我们本人的写作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蒲松龄;创作动力;创作理念;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34-02
从六朝时期开始就产生了志怪类小说,后来经过发展而成为唐宋传奇。一些评论家、作家对这种以荒诞不经,以及曲折离奇故事为题材的创作作品,展开了一些评论、探讨,然而,所取得的成绩并没有那么显著。但是,在当时蒲松龄却能够比较清醒地看到荒诞的故事与社会现实的本质关系,并且自觉地使用不同的艺术方法去努力反映现实的社会状态,通过艺术创作为现实来服务,这也可以说是蒲松龄对古代小说理论的一大贡献。
一、关于蒲松龄对小说的创作动力
蒲松龄是清朝年代一位著名的古典文学大家,其代表作《聊斋志异》是其一生辛勤耕耘的重要成果之一。作品中多为谈狐说鬼之事,但是事实上却寄托着他对现实生活的满腔悲愤。作者的孤愤里,有着对时代无奈的呐喊、有关人间的苦乐和社会阶级的印记,同时更洋溢着作家的追求、理想和情思。因此,通过对蒲松龄小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创作的动力主要就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孤愤之情,通过文学的创作融进作者的作品之中。具体来说:
首先,蒲松龄的小说多是痛揭时弊,又关心“国计民生”的故事。作者生活在十七世纪中下叶的封建王朝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动荡时代,造成良民失业,同时国家也是元气殆尽,这些都是蒲松龄耳闻目睹的。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蒲松龄可能看到的社会力量,就只是通过窃取农民的革命成果从而建立起的新王朝了。作者对这些情感的抒发在作品里得到了很好的表达。例如,在有关吏政讼狱的方面,《聊斋志异》有很多曲折离奇的故事以及作者奋笔疾书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就是针砭时弊、褒扬清廉,并主张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要举贤授能,法定刑立”,用以约民,亦以约官,“市侩固不足为南面”。
其次,蒲松龄通过对科场沉浮人物的刻画,非常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弊端。作者在科举场中是一个地道的失意者,因此,有人认为他之所以会抨击科举制度,原因在于对自己多次考试未中而进行发泄“个人块垒”而已。但是事实上是却不是如此,比如《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章,都是直接揭露科场的不公腐败现象以及给广大知识分子的身心造成了严重摧残。作品中也描写了经仕途博得功名的人们,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二、关于蒲松龄小说的创作理论
学者大多认为“幻由人生是对蒲松龄《聊斋志异》创作的指导思想的理论概括,因为蒲松龄擅长形象思维而在理性思辨比较弱势。针对作者“幻由人生”创作理论,其内容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小说创作的虚幻题材。《聊斋志异》中所描写的大部分都是鬼狐神妖一类的故事,对这种与现实的世俗相悖的虚幻世界,作者对此抱有一种似信非信的通脱态度。他希望的是读者能够在虚幻的故事中领略其中的情趣和道理。将“幻由人生”的创作理论放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就容易发现,他只是将自己的孤愤之情通过虚幻的世界进行表达出来而已。第二,关于小说创作虚构手法的使用。著作《聊斋志异》中的小说故事或是取材于小说野史,或是源于传说,或是作者对生活的感触,或是他个人经历的结晶。但是,无论故事是没有具体的考究出处,还是原有所本,这些故事都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大部分都是经过提炼的。另外,由于作者老练纯熟的技巧,使得很多小说故事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关于蒲松龄所创作小说的特点
关于蒲松龄小说创作的特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兼采众体的一种形式美
小说在人物的塑造、情节的组织、语言和构思上都有比较新的特点,另外故事情节比较单纯,用笔精简,作品中透着一种浓厚的思想内涵。其小说作品从形式上看大概有三类:纪实性的散文小品;志怪短书;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短片小说。
2、异彩纷呈的奇幻美
作品想象丰富、奇异、大胆,在古今中外的小说创作中是少见的。另外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超人的本领和特点以及小说中描述的种种奇特的景象,都是令人目眩神迷的。作者通过现实与虚幻的结合,使得作品幻中显真,虚中更见实,通过作品的描述,向我们传达现实人世的种种不堪和丑陋。
3、诗情浓厚的意境美
蒲松龄小说的意境主要是作者通过将他所歌颂的美好事物和所爱的人加以诗化。特别是对那些花妖狐媚的女性形象赋予以诗的特质。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不进行细致的描写,作者在意的是人物内在风神的塑造。正是这种创作特点使作品更加具有一种朦胧的诗意美。
4、简洁流畅的语言之美
作者的小说创作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写成的,其语言的表达效果绝不亚于白话文,而且对古文的使用还能够表达出白话文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这是蒲松龄作品的一大艺术创造。但是,虽然作者使用的是文言文,却又相当的通俗,不失雅洁凝重得到语言本色。另外,其作品语言自然流畅、活泼清新,并将环境气氛、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和人物形象等生动的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能够了解蒲松龄小说创作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其创作动力主要来源于对现实的孤愤,作品表达的也主要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经过作者艺术的加工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创作理论上则主要是以虚幻为主,通过对故事结构、情节的虚构来达到作品创作的目的,使人们能够在虚中瞥见社会现实。另外,作者的创作特点也是颇多,不管这形式上还是在语言的凝练流畅上都是值得称赞的。通过对这些的探讨我们或许能够对蒲松龄小说的创作有一定的了解了。
参考文献
[1] 范恪劼.孤愤是蒲松龄“科举士子”小说创作的动力[J].许昌师专学报.1997.01期.
[2] 张伟丽.论蒲松龄纪昀小说创作心理相同点[J].天津:南开大学.2008.01.
[3] (清)蒲松龄著.盛伟编.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4] 何天杰.蒲松龄“幻由人生”创作理论略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03期
[5] 涂世奎.情系鬼狐花仙.心在社会人生—论蒲松龄的创作思想[J].川东学刊.1994.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