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辉
摘 要:建构主义十分重视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会忽视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他们习惯于传统地传授知识,即使知道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各种非科学的认识,但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把正确的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错误的东西就自然会无立足之地。本次问卷与访谈的结果显示并非如此。
关键词:相异构想;教学策略;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97-01
本次问卷八年学生答案错误率在31.7%。九年级由于是学完后调查,错误率在百分之11.2%。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与访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错误思维的顽固,教师对“相异构想”的“顽固性”认识不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能有效促使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学生为什么会存在“相异构想”而“相异构想”又有什么特点?通过对学生生活经验和成长过程的了解、分析,我们认为形成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相异构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生活感受导致错误的理解。如在“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学生在学习之前总认为作用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当推动物体的力停止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就静止下来;对落体运动,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对于钢笔吸墨水现象,认为是钢笔的胶皮管具有“吸力”;冬天放在室外的金属块的温度比同样条件下的木块的温度要低,等等。与此同时,学生把这种看法视为“常识”,认为这已是千真万确的了。
2、在某些教学情境中,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某些科学概念缺乏感知经验,他们会想当然地去理解,如在学了分子运动理论后,他们会认为物体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和原子可以膨胀;
3、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不愿接受正确的概念。
4、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正确的观点和概念难以建立。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初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他们的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相异构想”。正是这些“相异构想”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起着十分消极的影响,它们错误地阻碍着正确知识的接受,也错误地“同化”着一些新知识和新材料。
那么促进“相异构想”转变有什么教学策略呢?建构主义十分重视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会忽视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他们习惯于传统地传授知识,即使知道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各种非科学的认识,但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把正确的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错误的东西就自然会无立足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相异构想”的“顽固性”认识不足。如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相异构想”,这种顽固的“相异构想”持续阻碍着科学概念的建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能有效促使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为了实现“相异构想”向“科学概念”的转变,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巧妙设置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2、借助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认知顺应。
3、引用实验观察操作,增加学生感性经验。
学生的感性经验对于转变他们头脑中顽固的“相异构想”,重新构建新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许多“相异构想”的形成,正是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感性经验。因此,建构主义十分重视旧经验在构建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知识的逻辑进行教学,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那么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而对于“相异构想”的抛弃也是不可能彻底的。于是,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往往会形成“既有一知半解的新知识,又有挥之不去的旧概念”这样一种模糊混乱的认知结构。因此,笔者认为,增加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通过实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是转变“相异构想”的又一有效策略。
如在教学“物体浮沉条件”时,教师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相异构想”,可先这样设问:两个不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当撤去外力后,哪个下沉?哪个上浮?学生讨论后或认为“重者下沉,轻者上浮”,或认为“受浮力大者上浮,受浮力小者下沉”。
接着,教师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来否定自己的“相异构想”:针对同学们的第一种认识,让他们将一大木块和一小铁钉(木块的重力大于铁钉的重力)浸没于水中,放开手后,观察到的现象是“重者上浮,轻者下沉”;而针对同学们的第二种认识,让他们将一大石块和一小木块(石块的体积大于木块的体积)浸没于水中,放开手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受浮力大者下沉,受浮力小者上浮”。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并再将它应用于具体实例中。
通过这样连贯的、系列的实验操作,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经验,从而促使他们以大量的事实依据转变头脑中固有的“相异构想”,构建起科学的新知识体系。
我们认为:学生的“相异构想”是极其顽固的,他们需要时间来了解自己的“相异构想” ,需要时间来考虑可供选择和接受的观点,必须通过一定的活动和过程来调节矛盾和冲突,接受新的观点。因此,改变学生的“相异构想”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样需要我们教师在物理教学的实践中作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