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小吉丁虫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2015-01-28 20:16:29崔晓宁刘德广刘爱华
植物保护 2015年2期
关键词:白蜡野果天敌

崔晓宁,刘德广*,刘爱华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杨凌 712100; 2. 新疆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63)



苹果小吉丁虫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崔晓宁1,刘德广1*,刘爱华2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杨凌 712100; 2. 新疆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63)

苹果小吉丁虫是果树蛀干害虫,属于国内检疫对象和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近20年来,在被誉为野生经济林种质资源基因库的新疆天山野果林发生特别严重,特别是对建群树种—新疆野苹果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苹果小吉丁虫在新疆野果林扩散速度快,主要以幼虫钻蛀树干为害,幼虫期时间长。防治手段以幼虫期虫疤涂抹药剂、打孔注药和成虫期喷雾防治为主,防治效果并不理想。研究证明乌黑刻柄茧蜂、白蜡吉丁肿腿蜂、球腹蒲螨对苹果小吉丁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建立以寄生性天敌繁育和释放、寄主植物次生代谢物利用、害虫信息素干扰和害虫诱捕的综合防控体系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苹果小吉丁虫; 蛀干害虫; 寄生性天敌; 生物防治; 综合防控

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maliMatsumura)又名苹果窄吉丁、苹果金蛀甲,俗称旋皮虫、串皮虫、截木虫、偏头蛤虫、大头蛤虫等,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uprestidae),窄吉丁属(Agrilus)。它是重要的蛀干害虫,在经济林果树上发生特别严重,主要为害的寄主植物有苹果、海棠、桃、山楂、梨、杏、沙果、花红、秋子等,在我国属于区域性入侵害虫和国内检疫对象[1]。苹果小吉丁虫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国内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湖北、河南和山东等省份。

近些年来,苹果小吉丁虫在我国多个省份造成危害的报道很多。2006年,青海尖扎县有45%的苹果园受害,严重的果园有60%的苹果树受害,死亡率达20%左右[2]。在甘肃平凉农业学校苹果试验田调查发现,1993年苹果小吉丁虫为害率为16%,1997年已经达到100%,可见其蔓延速度之快[3]。近20年来,特别是在新疆天山野果林和苹果栽培区发生为害日趋严重。天山野果林作为我国经济林果树资源天然基因库已被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4],新疆野苹果又名赛威氏苹果[Malussieversii(Ledeb.) Roem.],作为天山野果林建群树种,被列进中国优先保护物种名录,中国濒危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和国家具有生物多样性国际意义的优先保护物种,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5]。苹果小吉丁虫自从1995年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高潮牧场苹果园中首次被发现后,迅速扩散蔓延到尼勒克县和巩留县的栽培苹果园中,随后转移到天山野苹果林中,打破了原有的物种生态平衡,对野果林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6-7]。从1995年到2003年,苹果小吉丁虫在天山野苹果林发生面积从33 hm2发展到4 866 hm2,8年间增长了145倍,受害面积占整个野苹果林面积的一半以上,成为为害野果林的“头号杀手”[8-9]。从2000年开始,当地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了防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虫口密度,但苹果小吉丁虫为害逐渐加重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天山野果林受害面积仍高达4 333 hm2[10]。刘爱华等采用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对苹果小吉丁虫进行风险评估,其危险性综合评价值为2.33,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范畴[11]。2013年,国家林业局已将其列入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12]。

本文结合吉丁虫相关研究和我国对该蛀干害虫防治的实际情况,评述了苹果小吉丁虫在生物学、生态学和防治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探讨发展有效防治手段控制该害虫为害。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柱形,长度约6~9 mm,宽约2 mm,体色古铜色有金属光泽,密布小刻点和金黄色绒毛,复眼肾形,触角锯齿状,共分11节[13]。前胸背板长方形,前缘略宽于头部,背板后角棱起发达且弯曲,小盾片三角形。鞘翅狭长具有白色毛状闪光鳞片,基部凹陷,在肩窝处不形成明显斑,鞘翅端部尖削,斜状斑明显。后足胫节外缘被有骨刺,腹部1~2节腹板愈合[13-14]。

卵:椭圆形,直径约1 mm,初产下时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22 mm,身体扁平,乳白色或淡黄色,身体分为多个体节,无足。头部小,淡褐色,多藏于前胸内,外面仅见口器。前胸膨大,中、后胸节狭长,背腹面中央各有一纵沟。腹部11节,第7节比较宽,呈梯形,以后各节逐渐缩小,末节有一对骨化的齿状褐色尾夹。

在生产防治上,确定幼虫龄期有利于林间调查和释放寄生性天敌。有报道指出,苹果小吉丁虫刻柄茧蜂对体型大的幼虫寄生率比较高,此时寄主幼虫体内营养丰富,选择在末龄幼虫期释放效果较好[15]。窄吉丁属的幼虫常被划分为4龄和5龄,龄期为4龄的有:白蜡淡带窄吉丁(AgrilussubcinctusGory)[16]、白蜡窄吉丁(A.planipennisFairmaire)[17]、桦铜窄吉丁(A.anxiusGory)[18],龄期为5龄的有柑橘窄吉丁(A.auriventrisSaunders)[19]和黄檀窄吉丁(A.cyanipennisChevrolat)[20]。关于苹果小吉丁幼虫龄期划分的报道比较少。吴雪娥等[13]根据幼虫头宽划分为6个龄期,但未交代具体分类方法;王智勇等按照幼虫口缘宽和尾叉长统一起来作为判别指标发现分布特征明显的5个区间,从而将龄期确定为5龄,并且测量了各龄期幼虫体长范围,可以作为林间确定幼虫龄期的依据[21]。

蛹:蛹为裸蛹,纺锤形,长约7~19 mm,初期为乳白色,后慢慢变为褐色,羽化前变为黑褐色。

1.2 为害特点

苹果小吉丁虫主要以幼虫钻蛀树干和侧枝,初孵幼虫在皮层活动,后进入韧皮部,随后进入木质部取食并建造蛹室。幼虫在树体内形成弯曲坑道,堆积满褐色虫粪。枝条被害部位皮层干枯粗糙,凹陷,形成坏死疤,树皮颜色变为黑褐色。在幼虫钻蛀的地方形成蛀孔,虫疤处有红色或褐色液体流出,俗称“冒红油”。苹果树受害后,轻者树势衰弱,重者3年内会干枯死亡。调查发现,直径4 cm枝条有2头幼虫为害,就能造成枝条干枯;直径15 cm树木主干内有20头幼虫,能够使得树冠大半枝条干枯死亡[22]。幼虫老熟后蛀入木质部化蛹,蛹期10~15 d左右,蛹室为船形。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停留8~10 d后,用上下颚咬破树皮钻出树体,形成“D”字形羽化孔。

1.3 发生规律

苹果小吉丁虫在我国多个地区都有分布,各地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有差异,世代数和越冬幼虫龄期也不一致。吉林长春以老熟幼虫越冬的地区苹果小吉丁虫3年发生2代,以初龄幼虫越冬的地区2年发生1代[23];甘肃天水大部分地区2年1代,少数地区1年1代,主要以老熟幼虫越冬[24];青海尖扎县1年发生1代,但是在贵德县每2年发生一代[2,25]。湖北[26]、内蒙古包头[22]、新疆伊犁[1]1年发生1代,多以2、3龄幼虫越冬。多数地区冬季后气温上升快,越冬幼虫在3中旬开始蛀食为害,但在海拔较高、较寒冷的地区害虫发育期会推迟,在内蒙古包头幼虫到4月上旬开始活动[22]。4月下旬到6月下旬是幼虫为害盛期,5月中旬开始化蛹,化蛹盛期出现在6月上旬到7月上旬。5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盛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下旬。成虫产卵盛期集中在7月中旬,8月上旬为卵孵化盛期。孵化后的幼虫随即钻入皮层取食,11月上旬幼虫开始越冬。

成虫飞翔能力较弱,在早晨、傍晚或遇阴雨天气蛰伏在枝条或叶片上静止不动,在天气晴朗、温度稍高的时候喜欢绕树冠飞行。成虫取食叶片边缘造成缺刻,但是食量小,危害性不大,寿命一般为20~30 d。羽化1~2周内雌雄虫通过取食叶片补充营养后开始交配产卵,喜欢在树冠向阳面的树干、枝条皮缝或树芽里产卵,卵多为散产,每处产卵1~3粒,每头雌成虫可产卵60~70粒[27]。苹果小吉丁虫在天山野苹果林有相对明显的分布规律:受温度变化影响,害虫迁移方向是沿低海拔向高海拔扩散,高海拔较低海拔区域受害轻;靠近水源的果树枝繁叶茂,韧皮部湿度过大不利于幼虫发育,抵抗害虫侵入能力强,比远离水源的果树受害轻;枝条着生高度和方位与幼虫虫口密度关系不明显,但是枝条被害程度和直径与幼虫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枯叶率在76%以上的枝条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枯叶率在0~75%区间的枝条,直径在20~55 mm枝条集中了81.78%的害虫数量[28]。

2 防治方法

2.1 植物检疫

鉴于吉丁虫近年来对我国林业生产造成的危害风险不断增加,2013年,国家林业局将5种吉丁虫补充进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即苹果小吉丁虫、花曲柳窄吉丁(AgrilusmarcopoliObenberger)、花椒窄吉丁(A.zanthoxylumiHou)、杨十斑吉丁(MelanophilapictaPallas)和杨锦纹吉丁[Poecilonotavariolosa(Paykull)][12]。植物检疫部门应该在苗木培育、出圃和调运过程中严格检查,防止害虫扩散蔓延,如果检疫措施不到位,就会造成严重危害。1993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从山东引进的苹果树苗在未经检疫的情况下进行规模栽植,两年后发现有苹果小吉丁虫活动,随后迅速蔓延到野果林中造成危害,原因是引进的苹果苗木携带有苹果小吉丁虫幼虫和卵。当地政府部门已经将其列入新疆林木外来有害生物种类名单,作为重点检疫对象[13]。将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相结合,按照害虫的被害特征,仔细观察苗木枝条是否有虫疤、红褐色液体流出、干枯枝条、坏死干皮和羽化孔等识别特征。在零星发生为害较轻的灾区可以砍伐隔离林带,将带虫树木伐除运出林区进行处理。如果在检疫过程中发现有带虫苗木或接穗应该立即对林木材料进行熏蒸处理,可建立密闭环境,用磷化铝、磷化锌熏蒸处理,防止疫情蔓延[29]。

2.2 农业防治

对果园进行综合管理和科学防治,增强果树抗虫能力,能够大大降低苹果小吉丁虫的为害。在冬季和春季,苹果腐烂病发病率高,病原菌侵入削弱了树势,树皮腐烂有利于苹果小吉丁虫钻蛀和产卵,同样被害虫钻蛀的果树形成的虫孔和刻槽为腐烂病菌侵入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要仔细管理果园,在刮除幼虫的同时,涂抹843康复剂等杀菌剂降低腐烂病的发病率[30]。加强果园肥水管理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及时剪除病虫害枝条,对老树和衰弱的果树及时更新,并且进行树干涂白。从5月份成虫羽化开始,通过定期检查虫疤数量、成虫羽化孔数进行害虫种群预测预报,指导生产防治。不同苹果品种间受苹果小吉丁虫为害程度也有差异,‘金冠’系列受害程度较‘元帅’、‘红富士’品种重,所以在品种选育上宜选择抗虫性强的树种作为主栽品种[31]。在新疆新源县野果林保护区中,新疆野苹果与野杏树、黑加仑、稠李等树种的混交林中,苹果小吉丁虫幼虫虫口密度显著低于野苹果林纯林,而在未建立保护区的巩留县的野苹果林受害程度比新源县野果林保护区更加严重,保护丰富的天山野果林生物资源,提高生物多样性,对害虫为害具有持续性的控制作用[32]。

2.3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防治手段防治蛀干害虫,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天敌可以自行寻找隐藏在树体内的害虫,与害虫种群增长相互制约,具有持续的控制作用。对吉丁虫有效的生物因子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

2.3.1 捕食性天敌

啄木鸟喜欢捕食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通过人为创造条件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悬挂人工鸟巢和释放饵料,招引啄木鸟捕食害虫。根据林间观察发现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majorLinnaeus)和灰头绿啄木鸟(PciuscnacusGmelni)喜好捕食白蜡窄吉丁,鸟的啄痕与幼虫空间分布相吻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幼虫和蛹的虫口数量[33]。脉翅目的蛇蛉(Mongoloraphidiasp.)在天山野果林中呈自然分布,种群数量充足,其幼虫和成虫都能够捕食苹果小吉丁虫,是害虫种群保持自然死亡率的重要影响因子[28]。

2.3.2 寄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包括膜翅目的寄生蜂、双翅目的寄生蝇和蜱螨目的寄生性螨类,目前研究利用比较广泛的是寄生蜂对白蜡窄吉丁的防治。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apupariaeYangetYao)和管氏肿腿蜂(S.guaniXiaoetWu)是研究利用比较广泛的两种寄生蜂,两种天敌对杨十斑吉丁和白蜡窄吉丁有很好的寄生控制效果,管氏肿腿蜂还可以寄生苹果小吉丁虫和天牛的幼虫[34-35]。白蜡窄吉丁腹柄茧蜂(SpathiusagriliYang)和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planipennisiYang)也是白蜡窄吉丁的优势寄生性天敌[36]。

关于苹果小吉丁虫寄生性天敌报道比较少。野果林间套袋放蜂试验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guani)、苹果小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sp.)和管氏肿腿蜂对苹果小吉丁虫幼虫都有一定的防效,尤其以白蜡吉丁肿腿蜂对苹果小吉丁虫防治效果最好。野果林间不套袋直接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时间、放蜂比例都与防效呈正比例关系,以8∶1的放蜂比例防治效果达到50.97%[28]。刘爱华[10]发现新疆伊犁野果林中有多种寄生蜂,包括苹果小吉丁刻柄茧蜂(Atanycolussp.)、苹果小吉丁长尾啮小蜂(Tetrastichussp.)和苹果小吉丁扁体茧蜂(Doryctessp.)。其中苹果小吉丁刻柄茧蜂是优势天敌,林间最大寄生率为44.74%,其幼虫的分布型与苹果小吉丁虫幼虫和卵的分布保持空间上的一致。该寄生蜂喜温喜光,为单寄生蜂,一个世代30 d左右,一年能发生3~4代,如果能够找到替代寄主在室内大规模繁殖,然后选择在苹果小吉丁虫幼虫体型大的末龄时期释放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苹果小吉丁虫的数量[15]。王智勇[28]调查发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和新源县两地野果林中苹果小吉丁虫每年有67.66%和68.57%的自然死亡率,原因是野果林中主要有11种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分布在害虫发生的各个虫态阶段。在多种苹果小吉丁虫天敌中,乌黑刻柄茧蜂(Atanycolusdenigrator)是优势天敌,在巩留和新源县野果林中的寄生率分别为19.10%和12.00%,球腹蒲螨(Pyemotessp.)次之,寄生率分别为6.30%和10.13%,通过室内测定,该螨对苹果小吉丁虫幼虫的寄生率高达47.83%。球腹蒲螨每7 d发生1代,后代雌雄比约为16∶1,而且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简单,可在多种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幼虫或成虫身体寄生繁殖,野外释放依靠风力传播,在林间可进行大规模淹没式释放,是防治苹果小吉丁虫比较理想的生防天敌。在苹果小吉丁虫成虫羽化前,可将球腹蒲螨与白僵菌、苏云金芽胞杆菌、虫线清等交替使用,保证每个虫态阶段都有控制因子存在,对幼虫为害形成长效控制。

2.3.3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和细菌,比如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轮枝菌(Verticilliumlecanii)、粉拟青霉(Paecilomycesfarinosus)和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有研究表明,苏云金芽胞杆菌和白僵菌制剂在大剂量条件下对白蜡窄吉丁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7-38]。孙龙强发现白蜡窄吉丁能够被轮枝菌寄生,通过将幼虫身体上的轮枝菌进行纯化和回接,发现轮枝菌对幼虫和成虫有良好的感染和致死效果[39]。微生物菌剂对蛀干害虫致死效果很好,但是在自然条件下持效期短,人工多次喷雾成本高,所以将微生物菌剂与昆虫引诱剂或生物天敌结合运用,防治蛀干害虫的方法也得到了发展。通过林间将松墨天牛的引诱剂与球孢白僵菌无纺布菌剂联合使用,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对松墨天牛的感染率达到52.1%,刻槽抑制率为39.1%[40]。松褐天牛管氏肿腿蜂及其携带球孢白僵菌,室内对松墨天牛幼虫寄生感染死亡率为87.1%[41]。

2.4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利用昆虫的假死性,或者对光线、颜色、化学物质的趋性引诱或驱避害虫,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苹果小吉丁虫成虫具有假死性,受到机械振动会从树体掉落,所以可以摇晃或振动树体进行人工捕杀。对于幼虫可以用刮刀刮除,然后涂抹5°石硫合剂促进树体伤口愈合。频振式杀虫灯比黑光灯、高压汞灯对天敌的影响小,能够避开对天敌有趋光性的波长,有利于天敌的繁衍[42]。在野果林中悬挂频振式杀虫灯,可以诱集到包括苹果小吉丁在内的多种鞘翅目昆虫[32]。王智勇设计了10种不同颜色色板对苹果小吉丁的引诱试验,结果表明黄色和白色粘板的诱虫效果显著高于其他8种颜色色板,但是白蜡窄吉丁对紫色和绿色色板的趋性强于包括黄色在内的其他颜色。这可能与两种吉丁虫的体色有关系,白蜡窄吉丁成虫体色蓝绿色,苹果小吉丁成虫古铜色,表现出物种的异质性[28,43]。另外诱捕器在树体上的悬挂方位、高度也能影响诱捕效果。野果林中对苹果小吉丁虫的诱捕试验表明,悬挂在树冠北面的诱虫板诱捕到的成虫数量显著高于东、南、西 3个方位,而且悬挂高度为4 m的黄色诱虫板诱捕到的成虫数量也显著高于2.5 m处的诱虫板[28]。通过林间诱捕白蜡窄吉丁发现,将诱捕器挂在白蜡树6 m高处,绿色型诱捕器诱捕到害虫数量是紫色型诱捕器的2~3倍,但是把诱捕器挂在白蜡树1.5 m高处,两种颜色诱捕器引诱到的害虫数量无显著性差异[44]。

植物源引诱剂和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利用在蛀干害虫综合治理中作用日趋明显。寄主植物挥发物具有昆虫种间化学通讯或信息素增效剂的作用[45-46]。当寄主植物受到外界条件压力,比如机械损伤或被害虫为害后,叶片中挥发物质含量会增加[47]。环割洋白蜡(FraxinuspennsylvanicaMarsh),从树皮中收集到单萜和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倍半萜烯的含量远高于单萜类,通过GC-EAD测定表明有6种倍半萜烯对白蜡窄吉丁有持续的触角电位反应,雌虫可能通过寄主植物释放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寻找产卵场所[48]。从美国白蜡(F.americana)和洋白蜡(F.pennsylvanica)树皮中提取到8种化合物,其中顺-3己烯醇和醋酸顺-3己烯酯的含量占到总量的80%以上,触角电位和田间诱捕试验表明顺-3己烯醇对雄虫的引诱作用最好,可作为调节白蜡窄吉丁行为的信息化合物[49]。国外关于寄主植物-吉丁虫化学通讯的研究报道很多,集中在寄主植物与白蜡窄吉丁的互作关系以及植物源引诱剂的开发利用方面。国内针对天牛和小蠹虫研制出多种诱捕剂,已经用于虫害监测和生产防治[50]。我国是苹果小吉丁虫的主要分布和为害地区,针对此类害虫的研究还很薄弱,应该加强高效诱捕技术方面的研究,运用于害虫种群动态监测,便于指导生产防治。

2.5 化学防治

苹果小吉丁虫化学防治分为幼虫期和成虫期两个阶段。目前采用幼虫期对带虫枝条虫疤涂抹内吸兼触杀活性的杀虫剂,以及树干打孔注药,成虫期选择高效低毒的杀虫剂进行树冠喷雾的防治方法。

2.5.1 幼虫期防治

利用药剂涂抹虫疤的方法,最好选择在秋季幼虫越冬前或春季幼虫刚开始活动这段时期进行。此时幼虫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活动,潜伏部位浅,还没有完全蛀入木质部。幼虫体小柔软,抗药性相对老熟幼虫低,最好是在每年的深秋果树落叶后(11月前后)和春季(4-5月)各进行1次防治。药剂宜选用对幼虫和成虫触杀活性强,并且容易被果树吸收,能在树干输导组织中传输的内吸性杀虫剂。也可以在化学药剂中加入一定剂量的稀释剂,比如柴油、煤油或汽油,这些助剂渗透性良好而且原料易得,可以按一定比例与药剂复配,能够提高防治效果。用40%氧乐果∶25%氰戊菊酯∶煤油=1∶1∶40比例配成混合液涂抹虫疤,防效能达到90%以上[22]。用50%杀螟松+煤油或柴油配成30~50倍药剂涂抹虫疤,对幼虫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虫疤冒油阶段按照敌敌畏∶煤油=1∶5的比例涂抹药液,防效能够达到95%[23]。从5月份苹果小吉丁虫的卵孵化盛期开始,初龄幼虫孵化进入皮层钻蛀取食,此时将药剂通过注射器打孔注射到木质部髓心,让药剂通过输导组织运输到树冠各个部位,再用棉塞或胶带封住注射孔,从而杀死幼虫[29]。树干打孔注药具体操作方法:在离树干基部30 cm部位处斜向下45°打孔,每株树在不同方位均匀钻2~4个孔,深度约4~8 cm,药剂宜选择阿维菌素等内吸性杀虫剂,根据果树主干的直径计算用药量[45]。树干打孔注药的方法也适合于防治其他蛀干害虫,将10%吡虫啉或3%高效苯氧威乳油打孔注射进苹果树主干,能够有效降低金缘吉丁虫(LampralimbataGebler)的虫口密度[51]。

2.5.2 成虫期防治

成虫羽化盛期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药剂的残效期是影响防效的重要因素,根据残效期长短选择药剂类型和施药间隔时间。敌敌畏、杀螟松等残效期较短的药剂,施药间隔期应该缩短,控制在10 d左右,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等药剂的残效期相对较长,施药间隔期控制在15~20 d左右为宜[2]。使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进行多种药剂的复配,降低害虫抗药性产生的风险,增强防治效果。在野苹果林通过野外罩笼喷雾试验表明,8%氯氰菊酯乳油600倍液对苹果小吉丁虫成虫防效良好[8]。由于成虫多在中午绕树飞行,喷雾时间可选择在上午9:00-11:00之间,此时苹果小吉丁虫多静伏在树上,防治效果较好。鱼藤酮、虫线清等新型杀虫剂对松墨天牛有良好的触杀作用,具有干扰成虫取食、忌避产卵的效果,并且对环境污染小,有利于保护天敌[52-53]。可以筛选对蛀干害虫高效低毒药剂,开发利用植物源引诱剂,并考虑将两者结合使用,提高对苹果小吉丁虫的引诱和触杀效果。

3 结语

新疆天山野苹果是现代栽培苹果的祖先[54-55],具有抗旱耐寒、抗病虫多种优良性状,野果林中的多种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在育种生产中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56-57]。由于天山野果林内超载放牧、不合理的嫁接改造和苹果小吉丁虫的为害造成野果林资源持续衰退,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58]。苹果小吉丁虫是通过人为贸易活动由其他地区传播到新疆,以野苹果作为敏感寄主,钻蛀在果树皮层和木质部取食为害,在缺少大量有效天敌和成熟防控技术的条件下,迅速蔓延传播造成了严重危害[59]。为了控制害虫造成进一步的危害,探索有效的防治技术刻不容缓。

苹果小吉丁虫态发育不整齐,幼虫钻蛀时间长是防治困难的主要原因。在野果林中,被害虫为害的果树面积很大,利用人工刮除和树干打孔注药防治成本高、费时费力。由于成虫羽化后存活时间短,喷施杀虫剂用药量大,不但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有限,反而对寄生蜂等生物天敌的杀伤力更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用单一防治方法都不能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随着对苹果小吉丁虫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应该建立以农业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基础,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持续控制技术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野果林自然保护区,封育林区,减少人为破坏,让野果林种群自然更替。对于重灾区及时清理高虫口密度带虫树木,控制虫源区害虫蔓延,并加强检疫措施,人为补种野苹果和其他野生果树,以此延续和丰富物种多样性。(2)发展成熟的生物天敌的繁育和释放技术,探索新疆野果林中的本地优势天敌如管氏肿腿蜂、苹果吉丁刻柄茧蜂和乌黑刻柄茧蜂的室内繁育方法,进行工厂化繁育。引入花绒坚甲、大斑啄木鸟等已经被证明对蛀干害虫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生物天敌,结合寄生性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因地制宜,确定林间最佳释放方案,由林业部门指导统一防治,建立生物防治长效机制。(3)明确诱捕器形状、颜色、悬挂位置、植物源引诱剂、昆虫信息素的配比及释放速率等对苹果小吉丁虫诱捕效果的影响以及各种自然天敌的功效,发展以经济有效诱捕器为基础的监测技术和绿色防治手段,结合色板诱捕技术,不仅可运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而且可用“驱避-吸引”、缓释诱杀等策略进行绿色防治。(4)结合利用害虫引诱剂和林间调查进行预报预测,适时在成虫期进行化学防治。发展和筛选对苹果小吉丁虫高效低毒的杀虫剂,降低对天敌和环境的影响。打孔注药可适当使用氧乐果等内吸性药剂,喷雾宜选用触杀活性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低的杀虫剂,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等药剂。在野果林中严格控制用药量,栽培果园中药剂使用量和次数可适当增加,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即可。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筛选对苹果小吉丁虫高效的植物源农药。(5)在进一步弄清苹果小吉丁虫及其天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基础上,结合利用上述多种防治方法,如可将寄生性天敌与植物源引诱剂、微生物菌剂结合起来使用,以及将植物源引诱剂与虫线清、鱼藤酮等高效低毒农药结合使用,都具提高防治效果的潜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对害虫的控制效果,而且能保护当地生态和环境。

[1] 季英, 季荣, 黄人鑫. 外来入侵种—苹果小吉丁虫及其在新疆的危害[J]. 新疆农业科学, 2004, 41(1): 31-33.

[2] 王成育. 尖扎县苹果小吉丁虫防治技术[J]. 青海农技推广, 2006 (1): 39-40.

[3] 薛春胜. 平凉市苹小吉丁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 甘肃农业科技, 2004(11): 46-47.

[4]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5] 傅立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6] 王春晓, 赵健桐, 隋建中,等. 新疆发生苹果小吉丁虫[J]. 新疆农业科学, 1995(5): 225-226.

[7] 季英. 警惕外来害虫—苹果小吉丁虫在我区的猖獗发生[J]. 新疆农业科技,2004(2): 18.

[8] 刘爱华, 王玉兰, 阿里木. 两种药剂防治苹果小吉丁虫试验[J]. 新疆农业科学, 2005, 42(S1): 101-102.

[9] 王念平, 于江南, 陈卫民, 等. 苹果小吉丁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07(9): 30-31.

[10]刘爱华. 新疆野苹果林苹果小吉丁与优势天敌生物学、生态学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 2010.

[11]刘爱华, 张新平, 温俊宝, 等. 苹果小吉丁虫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3): 105-107.

[12]李娟, 崔永三, 宋玉双, 等. 我国林业检疫性和危险性有害生物新名单的特点[J]. 中国森林病虫, 2013, 32(5): 42-47.

[13]吴雪娥, 马福杰, 阿拉达尔·达吾来西, 等. 新疆苹果小吉丁虫生物学特征及防治[J]. 新疆农业科学, 1997(6): 273-274.

[14]季英. 新疆吉丁虫科昆虫区系及生态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 2004.

[15]刘爱华, 王登元, 张新平, 等. 新疆苹果小吉丁优势天敌控害效果初探[J]. 新疆农业科学, 2010, 47(8): 1522-1525.

[16]Petrice T R, Haack R A, Strazanac J S, et al. Biology and larval morphology ofAgrilussubcinctus(Coleoptera: Buprestidae), with comparisons to the emerald ash borer,Agrilusplanipennis[J]. The Great Lakes Entomologist,2009,42(3):173-184.

[17]王小艺, 杨忠岐, 刘桂军, 等. 白蜡窄吉丁幼虫的龄数和龄期测定[J]. 林业科学, 2005, 4(3): 97-102.

[18]Loerch C R, Cameron E A. Determination of larval instars of the bronze birch borer,Agrilusanxius(Coleoptera: Buprestidae)[J].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3, 76(6): 948-952.

[19]魏书军, 郑宏海, 皇甫伟国, 等. 柑橘爆皮虫幼虫龄期的划分[J]. 昆虫学报, 2006, 49(2): 302-309.

[20]Gul H, Chaudhry M I.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s of Dyar,s rule to the larval stages of shisham bark borerAgrilusdalbergiaeThery (Coleoptera: Buprestidae)[J]. Bulletin of Zoology, 1983(1): 27-952.

[21]王智勇, 张彦龙, 杨忠岐, 等.苹小吉丁(鞘翅目:吉丁甲科)幼虫龄数的测定[J].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6): 786-789.

[22]屈巧凤, 张庆吉, 曾兆连, 等.苹果小吉丁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8(6): 29-30.

[23]康芝仙,伊伯仁,刘洪章,等.虫疤涂药兼治苹果树两种主要枝干害虫的初步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1,13(4):22-27.

[24]蒲建霞. 甘肃天水苹果园苹果小吉丁虫的防治方法[J].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1(8): 33-34.

[25]王鑫. 贵德县苹果小吉丁虫的防治技术[J]. 青海农技推广, 2000(2): 37.

[26]向守宏. 苹果小吉丁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J].中国南方果树,1997, 26(2): 41.

[27]何海明, 黄建平. 伊犁地区果树发生苹果小吉丁虫[J]. 新疆农业科技, 1999(6): 18.

[28]王智勇. 新疆野苹果林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29]陈军, 湛玉荣. 苹果小吉丁虫的预防措施及防治方法[J]. 新疆农业科学, 2007, 44(S2): 186-187.

[30]孙益知, 梁英英, 孙弘. 陕西苹果小吉丁虫的研究[J]. 西北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9(2): 47-56.

[31]牛济军. 苹果小吉丁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 甘肃农业科技, 2000(1): 45-46.

[32]托肯, 周英. 苹果小吉丁虫在天山野果林的发生及防治[J]. 农村科技, 2012(2): 38-39.

[33]孔凡生,吴丽梅.白蜡吉丁虫的防治[J].国土绿化,2006(6):38.

[34]陈晶晶, 岳朝阳, 张新平, 等.两种肿腿蜂对杨十斑吉丁虫幼虫寄生能力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3,50(8):1494-1500.

[35]武辉. 白蜡窄吉丁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技术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6]王小艺. 白蜡窄吉丁的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37]Liu H P, Bauer L S, Gao R T, et al. Exploratory survey for the emerald ash borer,Agrilusplanipennis(Coleoptera: Buprestidae), and its natural enemies in China[J]. The Great Lakes Entomologist, 2003, 36(3): 191-204.

[38]Bauer L S, Liu H P, Haack R A, et al. Natural enemies of emerald ash borer in Southestern Michigan[C]∥Michigan, USA:Emerald Ash Bore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eeting, 2003:33-34.

[39]孙龙强. 白蜡窄吉丁病原真菌调查与分离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40]刘云鹏,夏成润,王四宝,等.球孢白僵菌无纺布与引诱剂联合防治松褐天牛初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4):415-418.

[41]杨希, 黄金水, 何学友, 等.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J]. 福建林业科技, 2005, 32(3): 94-99.

[42]努尔江·努尔海依甫, 周英. 新源天山野果林苹果小吉丁虫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 新疆林业, 2011(6): 40-41.

[43]Francese J A, Mastro V C, Oliver J B, et al. Evaluation of colors for trappingAgrilusplanipennis(Coleoptera: Buprestidae)[J].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cience, 2005,40: 93-95.

[44]Francese J A, Crook D J, Fraser I, et al. Optimization of trap color for emerald ash borer (Coleoptera: Buprestidae)[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10, 103(4): 1235-1241.

[45]Reinecke A, Ruther J, Mayer C J, et al. Optimized trap lure for maleMelolonthacockchafers[J].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2006, 130: 171-176.

[46]Fernandez P C, Meiners T, Bjorkman C, et al.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he blue willow leaf beetle,Phratoravulgatissima, to volatiles of differentSalixviminalisgenotypes [J].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2007,125:157-164.

[47]Cosse A A, Bartelt R J, Zikowski B W, et al. Behaviorally active green leaf volatiles for monitoring the leaf beetle,Diorhabdaelongate, a biocontrol agent of saltcedar,Tamarixspp.[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06, 32: 2695-2708.

[48]Crook D J, Khrimian A, Francese J A, et al. Development of a host-based semiochemical lure for trapping emerald ash borerAgrilusplanipennis(Coleoptera: Buprestidae)[J].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2008(37): 356-365.

[49]De Groot P, Grant G G, Poland T M, et al.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attraction of emerald ash borer to green leaf volatiles (GLVs) emitted by host foliage [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08, 34: 1170-1179.

[50]牟爱友, 林云华, 卓礼富, 等. 利用引诱剂监测林木主要蛀干害虫[J]. 昆虫知识, 2007, 44(3): 437-439.

[51]于洁, 王红玲, 张爱萍. 树干打孔注药防治金缘吉丁虫技术[J]. 山西果树, 2012(6): 51.

[52]李水清, 孙江华, 张钟宁. 鱼藤酮对松墨天牛产卵和取食行为的影响[J]. 昆虫学报, 2005, 48(5): 687-691.

[53]金艳芳, 李桂琴, 陈洪军. 8%绿色威雷和16%虫线清防治杨树天牛成虫试验[J]. 防护林科技, 2003, 56(3): 28-29.

[54]Rolf B, Manfred F, Philip L F, et al. Gene bank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wild apple genetic resources[J]. Journal of Fruit and Ornamental Plant Research, 2004, 12: 99-105.

[55]成克武, 周晓芳, 臧润国, 等.新疆野苹果资源保护对策探讨[J]. 干旱区研究, 2008, 25(6): 760-765.

[56]Momol M T, Lamboy W F, Forsline P L, et al. Evaluation of fire blight resistance ofMalussieversiipopulations from Central Asia [J]. Host Science, 1997, 32: 427-558.

[57]Bus V G, Laurens F N, van de Weg W E, et al. The Vh8 locus of a new gene-for-gene interaction betweenVenturiainaequalisand the wild appleMalussieversii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Vh2 locus inMaluspumilaR12740-7A[J]. New Phytologist, 2005, 166(3): 1035-1049.

[58]李育农.苹果起源演化的考察研究[J].园艺学报,1999,26(4):213-220.

[59]赵同海,高瑞桐,孙龙强,等.吉丁类蛀干害虫的危害现状、发生原因和治理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S1):102-106.

Research progress in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Agrilus mali

Cui Xiaoning1, Liu Deguang1, Liu Aihua2

(1.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2.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Xinjiang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 Urumqi 830063, China)

AgrilusmaliMatsumura,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trunk borers in fruit trees, is listed as a quarantine pest in China and a highly dangerous forest insect as well. It has caused severe damages to wild fruit forests in Xinjiang in the past 20 years, whereMalussieversiiis the dominant species. The wild forests are known as rare and natural germplasm resources for China’s economic forest industry.A.mali, spreading quickly in the wild fruit forests, can inflict serious damage to fruit trees by tunneling under bark during its long larval perio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has been poor for the methods such as painting insecticides in damaged bark areas, and trunk injection and spraying of insecticides. However, the parasitoidsSclerodermuspupariaeandAtanycolusdenigrator, and parasitic mites (Pyemotessp.)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A.malito a certain degree. 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on 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trategy, where approaches like breeding and releasing parasitoids, utilizing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host plants, disrupting insect behaviors and mass-trapping with insect pheromones will play important roles.

Agrilusmali; trunk borer; parasitoid; biological control; integrated management

2014-03-16

2014-07-28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4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业务费(QN2011059)

S 436.611.29

A

10.3969/j.issn.0529-1542.2015.02.003

* 通信作者 E-mail: dgliu@nwsuaf.edu.cn

猜你喜欢
白蜡野果天敌
山里的野果
幼儿100(2024年18期)2024-05-29 07:35:42
麝香 急性尿潴留的天敌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32
天敌昆虫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
巧分野果
白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应用研究
白蜡外齿茎蜂防治试验研究
野外登山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15
对节白蜡盆景欣赏(下)
花卉(2016年12期)2016-12-10 08:06:48
这些野果,你都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