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典型环境分析

2015-01-28 17:58唐惠忠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玛莎小说环境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一、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一)根据作品自身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

比如鲁迅的名篇《药》,文中点油灯、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和化纸钱等,都渲染了特有的时代气息,由此可推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如《祝福》开头及结尾关于“祝福”情景的描写,揭示出当时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民的思想意识依旧,即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从而展示出祥林嫂生活的典型环境,为她悲剧的发生提供了背景。

(二)了解社会环境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环境决定、影响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人物性格也对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二者相互统一。比如贾平凹的小小说《遗璞》,从作品看,遗璞村人环境闭塞,生活贫穷,思想意识被笼罩在遗璞的“光环”之下,迷信“遗璞”并以此自豪。他们辛苦劳动,无端笑话山外的人;眼界狭窄,始终视当官的为大人物,对官员充满莫名的期待,以与之有联系为骄傲。他们纯朴善良,不在意别人的政治错误,还不相信别人会说与自己认识不符的话;虽有和外界联络的愿望,但又很隔膜,没有主动精神,处于半明半暗的懵懂状态。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胆小怕事,恐惧变革,只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与心灵,他本身是沙皇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的所作所为又对环境产生影响——长期辖制着整个中学乃至全城,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

二、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一)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形式

自然环境的描写,在小说中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

(1)集中描写。不少小小说起笔就是或长或短的景色描写,以展现特定的地域风光。

(2)穿插描写。可用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命运和心理。

(3)与事件、人物言行糅合着写。许多事情是在美好或恶劣的地域和气候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推动情节发展,它与人物、情节密不可分。

例如亚美尼亚作家埃·格林的《晚秋》,作品第二、第三段中写道:“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这里的景物描写,既用“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金黄的叶子……飘落”等照应标题“晚秋”,又渲染氛围,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主人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又如在小说《峡谷》中,“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作家对“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同时,对“峡谷”的描写中还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当然,阅读作品时不要以为每一处自然环境描写都有深层意义。比如《药》开篇写“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等,说它们渲染了冷峭、阴森的气氛完全正确,说象征社会的黑暗,就非常牵强了。

(二)明确自然环境描写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比如沈从文先生的大部分小说,以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作家汪曾祺在《读〈边城〉》中有这样一段评价:

“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湘行集·泊缆子湾》)。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使人如同目遇。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且不说沈从文如何善于写景,只举一例,说明他如何善于写声音、气味:“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有哪一个诗人曾经写过甲虫的气味?

请你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酒 婆

文/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有改动)

1.“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答:

2.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玛 莎

文/(俄)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羸弱的瘦马,来到京城,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20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仪表堂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圈的淡黄色头发。而且,他那魁伟的肩膀怎么能穿得上这么一件褴褛的厚呢上衣!

然而,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难过死了呢!她年轻!健壮!仅仅一天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时我不在家,所以,我突然在这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人们已经把她埋掉了——我立刻赶回村里去,赶回家里去。等到我回来,已经是半夜啦。我跨进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间,就这样小声地说:‘玛莎!玛莎呀!只有蟪蚌的吱吱叫。我不觉哭起来,坐在小木屋的地板上——还用手掌拍了一下地板!我说:‘你这贪得无厌的东西……你吞噬了她……也把我吞噬掉吧!唉,玛莎!”

“玛莎!”他突然压低嗓子又叫了一声。他没有放松手里的缰绳,用手套揩了揩眼泪,抖了抖它,放到一边,耸了耸肩膀,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了。

我跳下雪橇时,多给了他剩下的15戈比。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双手抓着帽子——随后踏着街上空荡荡的雪地,在一月严寒的灰白色的雾里,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

1.小说第二段开头写道“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试根据上下文及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分析概括“夜间的马车夫”的两个特点。

答:

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在形象刻画上别具一格,玛莎这个主人公始终没有正面出场,作者将笔墨全部用在玛莎的丈夫——马车夫身上,借助丈夫的介绍,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特点。

B.“贫苦的农人”“羸弱的瘦马”“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霍乱病”等,反映了俄国19世纪农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作品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C.马车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还地主们的代役租”,一再称“我”为“老爷”,自甘被奴役的处境,表明他尚未觉醒。作家对此虽未作批评,但实质上持否定态度。

D.英俊的马车夫悲伤的神情、沉重的叹息和声声深情的呼唤,反映了他对妻子刻骨铭心的爱,并促使读者在无限的遐想中创造出玛莎动人的形象。

E.作品中的“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关心下层农民的疾苦,称颂他们的情感,表现了作家先进的思想倾向。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雪夜归

文/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哪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这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还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1.文章前后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的异同。

答:

2.文章第五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答:

3.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4.文章结尾虽只寥寥8个字,却有着深刻的含意和极大的作用。试谈谈你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

一、1.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2.酒馆是社会的缩影。用人们对“假酒”的习惯,表明“假”“骗”文化之深重。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意在点明文章主旨——对社会中“假”与“骗”的揭示与批判。(小说主题在于揭露“习惯于作假”的社会现象。同时,老板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说出来,则表现出人们只图喝了痛快、不想惹是生非的心理状态。)

二、1.①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②车破马瘦,因当局禁止或自惭形秽而不敢在白天出来。

2.D E(A项错误,因为丈夫的介绍并未能“具体形象地”表现玛莎的特点。B项错误,小说并未表现自然环境,“霍乱病”仍属社会环境。C项错误,小说主要表现马车夫对亡妻的感情,并未对马车夫的思想觉悟表示什么态度。)

三、1.同:渲染气氛;衬托主人公心情;深化主题(“冷与暖”)。异:首段描写风雪,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中间借风雪之冷反衬中年人有家的温暖。

2.由于下放农村,也由于高不成低不就,“她”感觉自己已错过恋爱时节,婚姻之门已经关上。

3.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既给“她”带来希望,为行文制造波澜;又衬托出“她”的孤苦和凄凉。

4.结尾一语双关,既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喜,给小说平添无限暖意,更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阅读提示:①主题思想:小说通过描写风雪弥漫、气候寒冷的夜境表达出天冷人暖的人情美,也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包括婚姻之门)将永远不会把我们拒之门外的道理。②写法特色:“她”站在门前是实写,门其实没关上,但“她”叫谁开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是虚写;看到那位中年男人是实写,她的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玛莎小说环境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环境清洁工
文学小说
漫观环境
不在小说中陷落
寄往伦敦的爱情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