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逸图

2015-01-27 20:44霍龙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许由林逋竹林七贤

霍龙

《说文解字》注,“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同时有“远离,隐居”的意思。南朝宋颜延年有部著作《陶征士诔》云:“赋诗归来,高蹈独善。”逸,失也。隐逸,也就是隐藏起来生活。唐代孙位的名画《高逸图》里的“逸”就是远离人士,隐居山林的意思。而“高逸”,可以看出画家孙位对这种隐逸生活的推崇和赞许。

说到隐逸,纵观上下五千年,我们可以罗列出许由,商山四晧,严光,竹林七贤,葛洪,陶潜,林逋……《高逸图》的画面内容是竹林七贤。

其实,所谓的隐士,有些是真的过着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日子。伯夷和叔齐应该是开滥觞者。还有些人则是以隐为退,以隐待出,这是精神反抗,也是策略。不过,不管是什么情况,这中间包含的崇尚自由的精神实属可贵。无论是魏晋的竹林七贤,还是上古的许由,抑或东晋的葛洪陶渊明,以及宋代的林逋,他们多少带有些愤世疾恶的情感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竹林七贤生活在魏晋时期,当时是世道混乱,政治恐怖,民不聊生。文人士族要么屈身与当权者苟合,要么被迫害屠杀。于是阮籍、嵇康等七位文人就隐居山林,寄情山水,装疯卖傻。在当时情况下,这固然能自我保护,但不难看出士人对时世的无奈和失望。无怪乎王羲之在《十七帖》里就写道:“吾为逸民之怀久矣!”

后人对于隐居的人,多以为他们性格特立独行,不落凡尘,冰清玉洁。也多以花花草草、云云风风、野禽孤兽来比喻他们。我们熟悉的《爱莲说》中就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把隐逸者视为飞鸟,当然也是自我写照。“梅妻鹤子”一词说的是宋代林逋,这个人学识渊博,但性情孤傲,而且不趋炎附势。所以他选择隐居西湖,结庐孤山。苏东坡说他是“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

正如上文所述,隐士文化在中国发展已久,且盛行不衰。各朝各代,都能数出不少“隐君子”。说到隐士文化,不能不提到老庄。正是他们那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逍遥自在”的观点,对后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隐逸”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岑彭传》中:“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晋书》则专门设有“隐逸传”。当然,只有真正能做到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名利为粪土的文人,才能称为“隐士”。否则,一个人生来就住在穷乡僻壤,与世隔绝,你能说他是隐还是不隐吗?

说到底,“隐逸”无非是人们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既然是涉及到精神层面的东西,永远都充满魅力。所以身在凡尘俗世的人士无不向往之。我小时候读过不少陶渊明的诗,深被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所折服;现如今年岁渐长,对他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颇为向往。

传统的教育是让人们勇敢面对社会,激流勇进,对这种置身事外、不解红尘的出世态度多有诟病。但是,如果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时代,能做到独善其身,隐怀于世,岂不也是件美事!

猜你喜欢
许由林逋竹林七贤
闵学林作品
“箕颍之志”和许由
林逋:独立独行,寄情梅鹤度余生
天亮之前
天亮之前
艺苑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绝版的竹林”之七
书画鉴藏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