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毳
( 安徽省马鞍山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安徽马鞍山 243000)
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将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利用,相应的就会产生大量的例如城市垃圾、城市污泥及工业废弃物等,如何能有效进行处置、综合利用,而又尽可能少地产生“ 邻避现象”,避免“ 邻避冲突”,是对一个地方能否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考验。
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所开展的环评文件的技术审查工作,从应对邻避效应的公民参与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强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从而有效地化解邻避效应。
“ 邻避”一词来自英文短语“ Notinmy back yard”,直译为“ 不要放在我家后院”,它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不可忽视的现象,其主要有两大作用:( 1)乐观地看,邻避运动有着积极意义,它将推动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2)悲观地看这些现象如果逐渐从点联成片,形成“ 邻避冲突”,将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主要形式,对社会稳定将是灾难性的。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加上前期规划制定的局限性,基本形成了各类工业开发园区围城的格局,以马鞍山为例,目前全市就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当涂经济开发区、含山工业园、雨山工业园、和县工业等各类工业园区,分布于全市的各个行政区周围。 由于工业固废、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再生利用工艺的特殊要求,必然导致项目选址时,不可避免地与周围敏感点存在距离较近,甚至会出现所谓的“ 邻避冲突”。
笔者从近年来组织开展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工作经验来看,化解“ 邻避效应”的关键是“ 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公开体系,规范一个平等参与的公众参与平台”。
近年来,在信息公开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公众而言,完全就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2) 绝大多数环评文件中的选址分析是以假定的项目地址来分析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忽视了选址的比较;( 3)信息公开的渠道不多,一般采用媒体公示及发放调查表的形式,被调查公众的代表性不足;( 4)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不均现象,往往对待项目的选址会产生一些非理性化倾向。 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公开体系,扩大公开范围,鼓励公众早期介入,赋予公众参与选址决策的权利,健全公民监督机制,完善公民诉讼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邻避效应。
( 1)要明确信息公开主体,一类是环保部门,另一类是项目实施单位。 环境信息的公开对政府的行政许可和企业环境行为都是一种约束,也同时对环保部门和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就项目选址而言, 公众参与行为能够督促政府和企业提升责任心和透明度;搭建一个环保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公众共同参与决策的“ 阳光选址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征得公众的理解和包容。 从而增加公众参与的预期收益,降低公众参与的成本,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来破解项目选址的“ 邻避效应”。
2010 年,马鞍山市政府拟采用快速堆肥处理工艺,将马鞍山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经堆肥处理后作为营养土用于环境生态修复、或垃圾填埋场覆盖土等,以解决污泥的二次污染问题。 该项目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污泥转运、装卸过程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气体,为无组织排放, 好氧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废气经处理后排气筒外排,废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地面、设备冲洗水和生物吸附池除臭废水等,环境噪声主要为各生产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影响。
从项目建设性质来看,该项目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具有一点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但同时也存在国内一些社会公益项目选址“ 邻避效应”的一些常见特点,比如,项目运行所产生的局部负效应与周边居民的整体福利性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等。
为解决项目选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 邻避现象”,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同时开展了项目选址的听证,初步确定在313 省道南侧、向山垃圾填埋场西北侧建设马鞍山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堆肥处理工程。 项目承建单位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联合第一时间通过报纸、网站及现场张贴公示的形式将该项目的选址信息最大程度地对公众予以公开,建立起规范的公众参与平台。 同时,积极对公众对项目建设内容与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宣传,并组织各方代表赴同类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 环境主管部门也针对项目选址上门征求公众意见,并一一做出解释。 充分化解了项目选址的“ 邻避效应”。
在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尊重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一个全方位完善的信息公开体系,通过信息交流规范公众参与决策平台,逐步实现公众从信息获取到决策参与的转变,推动公民参与机制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