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娟 辛贵云
( 安徽绿华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22)
生态问题本身比污染问题更复杂,影响更深远,不能把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监测( 调查)束缚在环保设施测的圈子里[1]。 本文以某石油管道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为例,对输油管道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内容与重点进行探讨。
该案例为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的一个成品油管道工程,线路水平长度约为49.4 km、管道全长约46.2 km,管道设计压力9.5 MPa,采用一根L415 型355.6×7.1 的直缝电阻焊钢管,管径355.6 mm,设计输油量315×104t/a,沿线设置2 座截阀室,沿线穿越的主要公路为S312 省道、S205 省道等,穿越的主要河流为白塔河及其支流等。 本次验收工程为管线工程,首站和尾站不在本次工程范围内。
由于业主单位申请验收阶段时,施工期已成为过去,因此针对项目施工期间可能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固废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次验收在勘察项目现场的同时,走访了管道线路沿线的部分居民,以及查阅初步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批文、环境监理报告。 调查结果表明,施工期间,各施工单位加强了施工期的环境管理,能够做到文明施工,项目施工未对区域内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固废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管道施工临时性和永久性占地对土地现有利用格局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当地植被的影响、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2.2.1 调查方法
验收调查方法一般是采用资料收集法和现场查勘法,必要时辅以样方调查和卫星遥感解译[2]等技术方法。
2.2.2 输油管道沿线植被覆盖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项目管线沿线评价范围内没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古树名木分布。 管道所经地区处于正常状况,地表植被、农作物生长正常,施工期被切断的动物通道也恢复正常。 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均未发现不良现象,地表植被、农作物生长未敷设管道区域无明显区别。 因此可以认为,正常输油过程中,管道对地表植被影响较小。
2.2.3 输油管道沿线生态防护及水土流失调查
本项目在保证建设项目正常施工和运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各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全面控制了工程水土流失,有效地防治了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 达到地面侵蚀量显著减少。根据现场勘探, 结合本管道工程实际施工特点及现场调查结果看,实际情况与环评报告基本一致。
管道建设施工不可避免地占用土地,现场调查中发现,建设单位按协议要求除了对所有物权人进行补偿,且对其临时占用的土地恢复至使用状况,包括河堤、农田等,使得临时占用的土地归还农民后,即能恢复农业生产,对沿线居民农业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小。
2.4.1 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
本项目环境风险表现为: 油管道破裂导致输送的油品泄露,造成管道沿线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输油管道发生火灾和爆炸引发油品等流出造成水环境污染,同时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
2.4.2 风险应急措施落实情况
事故现场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组织、协调与指挥。 该成品油管道主要有扬子首站、淮安分输泵站负责,各站场负责巡视、检查各自区域内的管线并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应急处理。 实际情况与环评报告基本一致。 项目编制了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并报某市环保局备案。
使用节能型变压器; 合理确定供配电电缆形式和电缆的截面,对长期不间断运行的输油泵电机电缆采用经济电流选择电缆截面,优化线路敷设路径,尽量降低线路损耗。
采用密闭输送技术,充分利用上游管线的进站余压,节约能量,提高管输效率;设备选型时与输油实际工况工作点匹配,减少能源消耗;设置线路紧急截断阀、设置自动检漏报警系统等以减少油品混合、漏失和损耗;选用先进可靠、高效、密封性能好的输油工艺设备;采用先进可靠的调度管理系统、捡漏系统,保证管道安全、可靠、高效、经济地运行;建筑设计尽量考虑利用自然采光,以减少电力照明,节约用电等。
(1)核查实际工程内容及管线走向设计变更情况,调查工程可能因工程技术指标等变化所产生的新的环境影响,以及是否已针对性地做好了环保工作;(2)调查“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要求的环保措施的执行情况。 回顾和复查项目区域环境敏感点的变化或现状,调查已产生的环境影响,调查工程已采取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污染控制等措施,分析其有效性运行效果等。 (3)调查工程建设和试生产期间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的实施情况,提出运营期环保管理体制的建议;(4)调查项目占用土地情况,土地恢复状况,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并提出进一步改善措施;(5)调查防止成品油泄露,管线火灾爆炸等风险防范措施情况,以及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落实情况。 (6)如有环保工作不尽完善,针对实际环境问题及潜在的环境影响,提出补救建议,并及早实施,为工程环境保护顺利验收创造条件。
[1]杨冬雪.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环保“ 三同时”竣工验收的监测方法[J]. 中国环境管理,1999,3:40-41.
[2]郑培生,张丽华. 论生态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监测验收.环境保护科学,2008,34(3):10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