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旭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干内三科, 辽宁沈阳 110024
综合性医院心内科患者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郭 旭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干内三科, 辽宁沈阳 110024
近年来,心内科出院患者心脏性猝死患者人数显著增加且死亡率较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心内科患者心脏性猝死原因较多,大部分患者在原有疾病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等且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或糖尿病;部分患者可能还伴随风湿或呼吸道感染等。因此,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各类生命体征进行随时监测并采取完善的预防控制措施对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心内科患者;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心脏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1-2]。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较往年显著增加,心脏性猝死患者人数也呈明显增多趋势。疾病具有病情急骤,死亡速度快且以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为主的特点。一般来说,心脏性猝死患者在基础疾病之上多患有器质性心脏疾病,洋地黄类药物中毒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3]。患者发病前数日或术周可能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劳累、心律失常等症状;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胸痛症状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晕眩等;心脏骤停时患者多突然丧失意识或抽搐,甚至警觉;大动脉搏动及血压消失,瞳孔散大等。患者发病后死亡率较高,部分患者甚至在无明显症状前提下死亡,目前本病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治疗护理工作作为医疗服务的最前线,对患者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并评估,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因素并进行解决是降低患者死亡率,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此,对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存率,促进患者恢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心内科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日后临床更好的预防控制疾病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国内研究学者对心脏性猝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超过70患者发病前情绪存在较为明显的波动变化。部分情绪波动较大患者甚至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部分患者发病前可能存在暴饮暴食或过度劳累。对其进行各项生命体征检测后发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血管收缩及交感神经兴奋等。因此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甚至导致心肌缺氧及缺血,扰乱患者正常心肌代谢。
冠心病是导致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的首要因素。另外,即兴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破裂等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患者发病前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心慌、呼吸困难、乏力及眩晕等症状。尽管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但在临床治疗中仍需对出现这类症状的患者提高警惕。心脏性猝死患者大部分均存在心脏结构异常:重症心肌炎是年轻人意外心律失常死亡的主要原因;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朱动脉狭窄、二尖瓣脱垂军能到导致患者猝死;另外,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常发生晕厥,也亦导致猝死;预激综合征患者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合并心房颤动时,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相关研究指出,心脏性猝死患者约占所有猝死患者总人数超过90%,其中超过80%原因与冠心病及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患者年龄多在55-77岁,这可能与患者该阶段心血管变化特点存在密切关系。冠心病猝死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多支病变且病变严重;同时还可伴发血栓及斑块破裂出血、冠脉痉挛引起急性心肌缺血、坏死、最终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严重心律失常及新功能障碍或心脏破裂[5-6]。相关研究指出,年龄在70岁左右患者齐冠脉血栓形成率最高;60至69岁患者齐冠脉硬化多以脂质性、活动性板块为主。从死亡时间上观察发现,一年四季所有月份均可能导致猝死发生,一般多以冬季为主。这可能是由于冬季患者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高且新港发生率高存在密切关系。既往临床文献中多提出患者多在凌晨一点至正午十二点左右死亡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发生猝死的地点不相同有关。当患者在院内发生猝死时,由于各项设备均较完善且专业人员充足,一旦发病即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可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相关研究指出,发病后2周内猝死患者,尤其是发病后24小时即死亡患者原因多由于处在急性心梗的病理周期内。而发病后2周发生猝死患者多处于病理软化区;梗死区域的纤维化及瘢痕修复尚不完善,较易发生心脏破裂霍新功能不全等。临床在进行治疗或护理时应由其注意对年龄较大患者心肌梗死的预防与控制,尤其是上述所提及的时间范围内,即使患者处于睡眠休息状态,也应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随时做好对其进行抢救的准备。另外,许多中外文献指出,导致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也与其日常生活嗜好及作息规律有关。临床研究发现,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70%存在明显的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大剂量饮酒、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及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所导致;这些不良因素均会导致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进一步导致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浓度升高[7-9]。之后血管收缩增强,阻力增大,回心血量减少可使原有的心脏疾病进一步加重,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室颤加重最终导致心律紊乱而猝死。为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风险,我们应该做到:对高危患者进行识别。由于心脏性猝死挽救几率较小,因此,较早对高危患者进行识别并将他们转移至有条件的医院并进行完善综合的针对性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可显著降低疾病发生率。另外,对于有心脏骤停史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梗患者,左心射血分数低下者、心室肥厚、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均有可能成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应对次诶人群加强防护措施。密切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对其进行总格的护理措施,每日对其血压、脉搏、心电图、角膜反射、心率、体温等情况进行记录。一旦发现指标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另外,对于存在情绪障碍患者或负性心理患者可适当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并帮助其调整心理平衡,避免不稳定的过激心理。可指导患者通过看书、读报、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有助于平和心态并避免受到刺激、多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口头安抚与支持,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树立积极治疗疾病的信心[10-11]。帮助患者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日保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时间。另外,注意保持病房环境干净整洁,维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并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杀菌处理。避免患者由于感染引发心肌炎或加重原有疾病。医务人员需明确识别患者可能出现的先兆征象,如本次实验过程中患者除有心血管病史外,其他征象均不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发生先兆征象的患者来说,可能造成医生误以为其心血管疾病并发而并不会引起充分的重视。没有先兆的病例是短时间内迅速死亡,临床检查与急救机会最少的。因此,准确的识别发病前征象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时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患者在情绪平和时突然出现心电图的大幅度波动,如频发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应立即向医生进行汇报[12]。医护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并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要求确保抢救器械盒药品的充足及急救人员熟练地除颤技术和心肺复苏抢救技术。
综上所述,导致心内科患者心脏性猝死原因较多且较为复杂。因此,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各类生命体征进行随时监测并采取完善的预防控制措施对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针对患者自身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并控制各类并发症,对有效抑制诱发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起到控制作用,更有助于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改善症状并提高疾病治疗效率。
[1] 郭继鸿.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J]. 中国循环杂志,2013,12(05):323-326.
[2] 任兴备. 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4(01):137-138.
[3] 钱丽萍. 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与诱因分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02):170-171.
[4] 杨林,李靖,单立,等.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1,11(07):658-660.
[5] 戴静,龙佑玲,李志勤,等. 住院患者心脏性猝死前心电图分析[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12(03):204-205.
[6] 金丽芬,朱珂漫,等. 心脏性猝死患者护理可预见性危险因素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0(11):1843-1845.
[7] 朱宁,俞锐敏,夏纪田,等 心脏性猝死病因分析(附尸体解剖病理诊断) [J]. 中国急救医学,2001,12(06):32-33.
[8] 晁红民. 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8(01):2201-2202.
[9] 刘锦光.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3(02):180-182.
[10] 陆叶,宋佳贤,朱建,等. 104例心脏性猝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17(04):397-399.
[11] 党晓红. 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3,12(02):123-124.
[12] 王仁学,丁世芳. 180例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05):784-785+787.
Caus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Explora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of Cardiological Patients in Comprehensive Hospitals
Guo Xu
Affiliated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110024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harged cardiological patients who have sudden cardiac death significantly have increased with a high mortality rate, which exert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normal life of patients. There are various causes leading to the sudden cardiac death of cardiological patients. In addition to the underlying disease,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hav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 well as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Some patients even have rheumatism o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etc.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onitor all the vital signs of cardiological patients and take goo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and improve the long-term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cardiological patients; sudden cardiac death; cause analysis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R541
A
1672-5654(2015)02(c)-0000-0
郭旭,(1979.6-),男,汉,本科,主治医师,籍贯 辽宁沈阳,358395257@qq,com;专业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