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和,朱希望
(1.天柱县水利局,贵州 天柱 556600; 2.纳雍县水土保持办公室,贵州 纳雍553300)
纳雍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及治理经验
杨通和1,朱希望2
(1.天柱县水利局,贵州 天柱 556600; 2.纳雍县水土保持办公室,贵州 纳雍553300)
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纳雍县
自1995年纳雍县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水土流失区实施重点治理,全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年来,28条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国债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云贵鄂渝世界银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了纳雍县生态修复和小流域治理进程。分析了项目实施后取得的成效,总结了20年来的生态建设经验,以期为今后同类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纳雍县地处黔西北高寒山区,全县总面积2 448.2 km2,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4%,其中,山地面积1 737.7 km2,丘陵面积568.7 km2。由于地势相对高差较大,地形复杂,因此潜在着水土流失的威胁。同时,人口的快速增长扩大了对耕地的需求,大量的毁林毁草和过度垦殖,加上粗放的耕作,人为加快了水土流失的发展。1990年5月,纳雍县以“纳编发(1990)09号文件”下达成立纳雍县水土保持办公室,主管全县水土保持工作。1995年,纳雍县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996年列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县,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了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化、规范化轨道。20年来,纳雍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在开拓中不断前进,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12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1 259.01 km2(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数据),侵蚀模数减少到2 881.7 t/(km2·a),开创了纳雍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面。
1.1 重点治理成效显著
自1995年实施重点治理以来,纳雍县28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8.3 km2,修建坡改梯1 610 hm2、蓄水池203口、沉沙池147口、排灌沟渠58.85 km、道路19.49 km、作业便道44.88 km、拦沙坝6座、谷坊98座、沼气池120口,保土耕作6 453.6 hm2,溪沟整治4.338 km,营造经济果木林3 028.5 hm2,栽植植物护埂105 km,种植水土保持林5 902.7 hm2,封禁治理11 420 hm2,完成工程量251.31万m3。
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显著。各项治理措施拦蓄泥沙量74.4万t、拦蓄径流量1 838.73万m3,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166.03万t/a下降到91.6万t/a,减沙率达到44.8%;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8.63%提高到42.04%。通过治理,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地表径流状况,减小了洪峰流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加了流域蓄水保土能力,做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根据实地调查统计,粮食总产量由治理前的4 043.05 万kg增加到5 528.52 万kg,增加了36.74%;粮食单产由1 112.7 kg/hm2提高到1 767.6 kg/hm2,增加了58.86%;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的8 295.11 万元增加到11 406.58 万元,提高了37.51%;农业人均粮食达到342.95 kg;农业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583.54 元增加到787.70 元,提高了34.97%;人均基本农田达0.06 hm2;年活立木蓄积量达22 978.3 m3。项目实施改善了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土地和劳动生产率,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1.2 生态修复取得突破
纳雍县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 hm2,其中,实施生态修复封禁面积861 hm2、发展经果林14 hm2、种草25 hm2。围栏建设2 km,修建蓄水池4口、谷坊4座、监测点1个、管理房70 m2、封禁碑13块;在2个生态示范村内,建设畜棚1 190 m2、沼气池47口,改厕34个,改厨34个,修建道路1.6 km。项目区年蓄水能力28.43万m3,保土能力1.69万t,林草覆盖率从27.6%提高到53.75%,治理期末人均纯收入1 646元,人均产粮578 kg。自然修复措施的实施不仅大大提高了林草覆盖率,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且草地的恢复还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壮大了地方经济,为世行项目贷款养畜的实施提供了借鉴。
1.3 世行项目参与式理念促进水土流失治理新发展
纳雍县云贵鄂渝世界银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2006年9月启动实施,广泛运用参与式方法理念,以社区主导、群众参与为项目管理核心。与传统水土保持措施不同,项目在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投工的形式上,将参与式理念贯穿于项目始终,运用于项目实施管理的全过程;并采用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内业数据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历经6年,2012年4月项目结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156.92 hm2,其中,坡改梯246.87 hm2、经果林906.36 hm2、种草512.5 hm2、封禁治理2 766.19 hm2、保土耕作725 hm2;修筑蓄水池52口、沉沙池42个、沟渠8 748.84 m、田间便道24 168.6 m、机耕道6 638.6 m;养牛户1 220户;示范户培训及技术推广67户。完成工程量42.93万m3、机械台班294.74个。
项目涉及6个乡镇14个行政村6条小流域,参与式治理使项目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据测算,坡改梯后辅以良种良法等先进农技措施,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0.07 hm2增加到0.08 hm2,年增产粮食29.39万kg,人均占有粮食由治理前的364.66 kg提高到400.04 kg;经济果木林进入正常结果期后,年可生产果品178.78万kg;封禁抚育年可增加木材蓄积量4 149.27 m3,年增加薪柴207.46万kg;种草养畜农户每户养殖两头杂交母牛,第二、三年产仔,年可增加产值3 000元左右,项目区内1 220户养殖户年可增产366万元。累计经济效益3 513.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 230元增加到2 775.8元。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7.25%提高到54.14%,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植物碳沉积量,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项目建成的机耕道、人行道方便了农业及商品运输,提高了农机运用水平和运输效能,节约了劳动力。
2.1 加强领导,目标治理
纳雍县委、县政府将水土流失治理作为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成立由县长任组长, 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发改、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土、交通和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及任务,进行项目总体部署,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确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落实防治责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水土流失治理具体事务,同时,聘请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等方面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组成技术咨询小组,提供项目技术支持。制定年度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措施建设目标,建立奖惩机制,把项目建设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将水土流失治理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确保项目得以高效、规范实施。
2.2 统筹规划,科学治理
纳雍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遵循国家政策及投资方向,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并重,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县内高速干线为主,辐射毕纳线、纳水线、纳六线、纳织线四条公路,大力提倡在公路沿线的坡耕地上实施林草、林茶等多种种植模式,全力打造公路沿线绿色经济文化长廊,协调所有农业项目投资, 对山水林田路村、拦截排蓄灌牧进行综合规划。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对各项投资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按照“因地制宜、因需设防、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的原则,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有机结合,并配合“一线六翼”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等项目,形成合力,全面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2.3 合理布局,分级治理
纳雍县具有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分布广的特点,西部、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流失严重,中部、南部流失较轻。参照纳雍县2000年水土保持规划调查成果,在资金有限情况下,水土保持布局主要选择西北、东北、西南水土流失严重,农户脱贫需求更强烈、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性高的乡镇,同时考虑项目示范效果,优先选择公路沿线,突出坡耕地治理。针对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和区域,采取不同防治对策进行分区分级治理:对剧烈、强烈流失区,以挽救和恢复为主,采用“拦挡工程+封禁治理”的方式在切割谷地实施挡墙、谷坊、排水沟等沟壑治理,在缓坡、台地采用坡改梯等措施,保护有限的水土资源,对林、草、荒山地进行生态修复;在轻、中度流失区,以保护优先,遵循“适地适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保土耕作、封禁治理综合配套,谷地、台地以工程措施为主,丘陵地以植物措施为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型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微度流失区,以控制为主,主要是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通过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小流域治理时根据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做出土地适应性分级评价及水土流失分级,合理安排治理措施。综合治理项目立项后,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发改、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土、交通和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工程启动实施,乡镇成立工程指挥部,下设后勤、技术、安全、宣传等小组;村民委员会成立施工小组,明确各级机构职能和任务,实行流失强度、行政级别“双分级”治理。
2.4 加强宣传,参与治理
纳雍县进行水土保持常规宣传的同时,在“长治” “世行”等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区,从初步设计到实施验收,采用全面和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反复进行宣传。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一方面让流域内的群众对项目内容有所了解,清楚自己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也在动员群众参与小流域设计、实施、管理、验收、管护等方面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面宣传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具体情况,与代表农户座谈,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宣传,使社区群众真正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从项目实施管理、询价采购、管理办法制订、农民协调组织、材料验收发放到施工组织管理,都是以社区为主导,遵循群众意愿,政府行业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技术支持和指导。按照“乡镇参与规划建设、村组参与设计实施”的原则,项目乡党委、政府派出一位副乡长专职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村组做出承诺,全面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后,乡镇成立工程指挥部,村委成立施工小组,组织劳动力参与村民自建。
2.5 强化管理,责任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实行“规范化设计、科学化治理、专业化施工、标准化建设、制度化运作、法制化管理”的六化管理,建立了《工程项目负责制度》《工程指挥部岗位责任制》《工程措施、质量标准及验收办法》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并建立健全了“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成立工程领导机构,做到主要领导经常抓、分管领导亲自抓,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抓落实,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2.6 强化培训,成效治理
集中对群众代表、自然村领导、村委会和乡项目站干部进行了政策法规宣传培训,聘请县农牧局有资质的专家讲师,分片、分专业对治理区群众和典型农户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如高效饲草种植、杂交牛养殖、良种繁育、卫生防疫、病虫害防治等,为工程项目实施和移交后续管护提供技术支撑,确保“治理一片、管护一片、成效一片”。
2.7 突出示范,带动治理
依托县内高速公路和“一线六翼”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突出打造公路沿线绿色经济文化长廊项目核心示范区,统筹考虑示范效果及农业产业发展,选择公路沿线可视区域布设水土保持核心示范区,以更好发挥公路示范效应。大力宣传、推广本土特色经果林品种,鼓励大户治理,有针对地建设示范基地,建立示范小流域和精品工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 王 琦)
S157.2
C
1000-0941(2015)05-0064-03
杨通和(1981—),男,贵州三穗县人,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
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