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评价的探讨

2015-01-27 11:43吴建寨王盛威孔繁涛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年10期
关键词:粮食区域指标

吴建寨,徐 克,王盛威,孔繁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中国作为一个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粮食安全态势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 世纪90 年代,粮食供需就实现了从短缺到总量紧平衡的转变,尤其近年来,随着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发展期之后,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这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互动的增强,影响粮食供求格局的国内外环境明显发生变化,中国粮食安全面临全新的问题。首先,在供给层面,保障粮食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受限的矛盾日益尖锐,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资源约束和退化、生态环境约束加剧、气候变化的影响等因素的挑战[1,2];其次,在需求层面,我国居民食物消费逐步从“以产定消”解决温饱的阶段向由营养目标引导食物消费、食物消费带动食物生产的现代食物与营养发展方式[3],居民对食物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增加,致使在粮食需求总量增加的同时对粮食品质要求快速提升,粮食品质对于粮食有效供给的影响不断显现[4];人口流动性加大也导致粮食消费区域格变动大,跨区域粮食调动规模越来越大。最后,我国国内粮食市场化改革将会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力度逐步加大,国内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5],粮食安全问题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联动效应越来越强,国外市场波动通过国际贸易传导机制对中国粮食市场影响越加明显。

在当前新的背景下,已有学者指出连年增产不等于粮食安全,中国需要新粮食安全观[6]。在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因此,当前我们有必要梳理现有研究工作,凝练新思路,科学建立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评价体系,以支撑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

1 粮食安全的内涵

对粮食安全的内涵,已有研究提出了深入、全面的见解,涉及到了多个层面。如朱晶[7]认为,粮食安全应该包括供应量;供应的时空分布;获取粮食的易得性;粮食的卫生、营养和健康标准等四个方面;翟虎渠[8]则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个层次对粮食安全进行了解读,本文中的粮食安全仅针对粮食数量安全(Food Security)。

粮食安全的概念最初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来,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这一概念更多是从国家/区域层面提出的粮食安全,重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供给量的充足性。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粮食安全系统工作的不断深入,粮食安全概念得到新的发展。1983 年4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对粮食安全的新理解,“粮食安全就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这一概念涉及到粮食安全三个层次:充足性、可获得性、公平性。

之后,一些研究提出,粮食安全更应针对于缺粮区域或粮食不安全区域,如经济学家阿尔伯·瓦尔德斯将安全定义为“缺粮国家或这些国家的某些地区或家庭逐年满足标准粮食消费水平的能力”。1996 年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将粮食安全进一步完善,将其表述为:“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有物质的和经济的能力获得充足的、安全的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为保持健康的富有朝气的生活的需要对饮食的需求和食物的偏好”,不仅仅供给的充足性,也顾及到了个体的食物偏好。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粮食安全”包括了国家、区域、家庭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从空间尺度上看是层层递进的,从目标要求上是逐步细化的。国家粮食安全是区域家庭粮食安全、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是一个国家获取食物能力的体现;区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细化目标,涉及到国家内部各地区粮食供需格局、流通模式等;家庭粮食安全是国家、区域粮食安全的最终落实,它的实现保证了国家、区域粮食安全的公平性。三个层次在粮食安全的内容方面分别重点体现出了粮食的供给性、均衡性、公平性。从目前来看,粮食安全评价工作更多的是针对国家层面展开。

2 中国粮食安全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

国内学者对粮食安全评价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使用指标法,通过指标融合,构建出一个综合的粮食安全系数,依据系数的高低判断粮食安全水平,形成了很多具有极高价值意义的成果。从各指标的耦合方法上,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

2.1 指标简单平均法

相关研究假设国家粮食安全系数由相关因素决定,对每个因素设定表征指标,如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等。假定各个指标对粮食安全系数的解释度或称贡献率是等同的,赋予各指标相同的权重,最终形成粮食安全指数,由此来判断粮食安全水平高低。这种方法多用在2000 年之前,这时期侧重对粮食安全指标的选择与警限讨论方面,而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相对简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朱泽的四指标简单平均法[9]与徐奉贤的五指标简单平均法[10]。

2.2 指标加权平均法

在2000 年之后的研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第一,是对于各指标权重的分配上不再采用简单平均的方法,而是根据指标重要性进行了区别对待;如马九杰[11]、刘晓梅[12]分别选择选择5 或4 个指标开展评价,指标内容也是多围绕粮食总供求差率、粮食生产波动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储备率和粮食进口率(或粮食自给率)等展开,但在权重设定了出现了的差异性;另外,一些研究在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上除了主观分配外,引入了AHP[13]、信息熵[14]等客观分析方法。

第二方面,是对于评价指标的深入与细化。原有研究中多从粮食生产角度入手,选择指标,后继学者们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细化。如高帆[15]在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等环节给出粮食生产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率、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占比、粮食价格上涨率、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粮食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共8 项指标;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16]在国内供给、需求、市场和库存这四个子系统给出了14 项指标;另外,指标选择的范围进一步外延,如在一些学者选择了道路密集度[14]、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7]等指标。

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无论是在理论探讨还是实证应用的评价体系上,绝大部分研究都侧重将中国和粮食产品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而少有研究考虑到中国不同区域的粮食供求问题以及不同粮食产品之间供求格局变动,尤其缺少此方面定量化分析与判定。其次,目前评价体系涉及指标更多的只是针对于粮食生产系统,对消费涉及少,存在涉及面窄、层次不深、指标敏感度不高等问题,进而存在预警不及时的缺陷。在后期研究中,指标得到了丰富,这固然可以提供评价够工作的完善性,但是也需要有明确的边界,不可无限制的外延,否则将使得粮食安全评价工作泛而不精,失去研究领域本身特色。

总之,目前已有相关研究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与当前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理论内涵、指标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对于时代特征体现的不够,难以对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进行深层次刻画。

3 粮食安全协调度的内涵

相关研究指出,我国在广义的粮食安全基本上得到保障[18]的同时,目前粮食安全问题主要就是体现在供需结构失衡方面,粮食品种、品质结构的矛盾正变得日益突出[19,20]。因此,新时期的粮食安全保障需要抓住粮食供需关系的时代特征,统筹考虑生产与消费子系统,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我国粮食供需的系统构成与运转规律,为此,我们提出粮食安全协调度的概念。

3.1 粮食安全协调度的内涵

“协调”一词是在近年来使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主要涉及到系统学、控制论、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复杂系统一般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势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把“系统协调”当作一种状态,用以表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结构之间的融洽性,以及各功能、目标之间的协同性、一致性,它们水平的高低可以称之为协调度。

如果把粮食安全作为系统的话,它就包括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两个子系统,我们就可以应用协调性理论来推进、深化粮食安全评价工作。粮食生产消费协调是指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此时涉及到多品种、多区域、多品质等多维度的粮食供给量和对应粮食消费量基本对应。粮食生产消费协调是由粮食供给能力、需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共同决定的,可以通过粮食价格、粮食贸易及生产、消费、区域平衡等的变动趋势来体现。

在这种理论中,不能仅仅通过生产端来评价粮食安全,而是要以粮食需求为标准,判断两者的耦合状态;需要转变原有思维,体现出需求定供给的新思路。如供给低于需求不是协调,供给高于需求也不是协调;粮食减产可能会引发不协调,粮食增产过大,也会带来不协调。粮食生产消费协调更加侧重了对于粮食供需系统结构内部的分析,不但总量得到保障,还需要结构、区域的均衡性。当前市场风险日益加大,对于粮食数量安全信息的需求更加细致、精准,从粮食总量保障的情况下,需要更多地关注品种的供需、区域的平衡,总量平衡并不一定保证结构平衡,因此,粮食安全协调的研究也更加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3.2 粮食安全协调度评价体系

粮食安全协调度评价体系主要由数量协调、结构协调及区域协调三个具体方面组成。

(1)数量协调。是指当年粮食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基本平衡的一种状态,对于数量协调而言,粮食生产、消费的剧烈波动可以对其产生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总量目前基本能满足粮食供需紧平衡的要求,尤其是2004 年后的连续增产,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但是粮食产量波动较大,价格变化也较为明显。这种平衡水平可通过粮食价格波动、粮食储备变动、粮食国际贸易来体现。

(2)结构协调。是指粮食品种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实现对应。在我国现实的粮食供需系统中,呈现出了一种品种短缺与过胜并存的局面,如加工用高品质专用小麦生产不足,需要从国外进口补充,而普通小麦库存积压严重,甚至形成陈粮而被处理;大品种供需相对更加平衡,而个别小品种则需要大量进口弥补国内供应不足。针对此情况,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的对策,以期达到结构平衡基础上的理想平衡状态。可通过主要品种进口率、高品质需求满足度等来衡量。

(3)区域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区域基于本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形成了自身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定位,各区域在粮食生产上具有不同的条件和水平;同时,受人口流动、加工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布局影响到了粮食消费也形成自己的空间分布特征性。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在空间上并不能实现对应,造成了有的地区粮食生产剩余,有的地区却严重缺粮。按比较优势原则安排生产布局的科学性,通过市场交易来弥补空间分布的不均正是解决生产消费区域不协调的有效途径。此方面可通过品种需求在区域层面的满足程度、供需态势在区域上的耦合程度等来衡量。

总之,我国粮食供给和需求将在较长时期内始终面临生产资源不足而需求总量增加的双重压力,以及国内外粮食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尤其是随着粮食市场进一步放开,我国粮食市场步入了主要由供求关系调节的新阶段[21,22]。近年来在粮食总量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粮食市场出现的波动,其背后主要推动因素就是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逐渐加剧。新时期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总量的保障,粮食供需不协调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这已经基本被管理部门与相关学者所共识。因此,采用全局、系统化的观点和视野,突破现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加强新时期粮食供求的系统化研究,准确判断国家粮食供求态势,敏锐感知粮食安全存在的各种风险,以提前进行判定与政策调控,成为当前及今后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1]黄季焜.新时期的中国农业发展:机遇、挑战和战略选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3):295-300.

[2]许世卫.“百年目标”下的农业前景[J].瞭望,2014,18.

[3]许世卫.中国2020 年食物与营养发展目标战略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9):5-13.

[4]李志强,吴建寨,王东杰.我国粮食消费变化特征及未来需求预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8(3):38-42.

[5]文春玲,陈红华,田志宏.我国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关联性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3:70-72.

[6]程国强.重塑边界:中国粮食安全新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7]朱晶.市场整合、储备规模与粮食安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9-23.

[8]翟虎渠.粮食安全的三层内涵[J].瞭望新闻周刊,2004,13:60.

[9]朱泽.中国粮食安全: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0]徐奉贤.中国农业挟持与保护[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

[11]马九杰,张象枢,顾海兵.粮食安全衡量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1,1:154-162.

[12]刘晓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4,1:56-61.

[13]余强毅,等.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APEC 地区粮食安全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3):2838-2848.

[14]姚成胜,滕毅,黄琳.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4):1-10.

[15]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测度:一个指标体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2:5-10.

[16]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5,22(8):3-7.

[17]苏晓燕,等.基于多因素信息融合的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5):183-189.

[18]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3:4-8.

[19]姜长云.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J].经济研究参考,2012,40:12-35.

[20]方修琦,等.过去20 年中国耕地生产力区域差异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9,29(4):1188-1194.

[21]陆文聪,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1):5-17.

[22]司智陟.国外确保粮食安全政策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12):5-7.

[23]钟鑫,等.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2):9-13.

猜你喜欢
粮食区域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分割区域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我的粮食梦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