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文 孙耀志 高松江世雄
1.河南中医学院 研究生院药事管理专业,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河南 郑州 450000
保健食品是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具有机体调节功能,特定人群适宜食用,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矿物质、维生素为目的的食品,对人体无任何急性、慢性、或者亚急性危害的食品。保健食品拥有与一般食品一样的特性,它是食品的一个分支,但也有它独特的功能效果。新医改方案已经把预防和控制疾病放在了首位。慢性疾病成为预防医学的首要目标,借住膳食营养等手段预防疾病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1]。现在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出现了企业规模小、质量没有保障,政府监管不到位、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大众消费误解保健食品、消费不理性等现象。下面,该文就近些年来保健食品行业发展的现状概况做一综述。
虽然《保健食品通用标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以及200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规范性文件已经出台,但是试验和排队时间加上行政审批耗时漫长,“大概需要3年时间。”这就造成了申报单位时间和申报试验用设施的搁置荒废[2];从审批制度形式也不难看出,现在的审批制度把保健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转嫁给了政府部门,企业责任相对减轻了很多。
现在我国保健食品行业执行的标准依然是GB16740—19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普通食品原料参照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很多新的标准虽然有使用价值,但没有得到相应国家部门颁发的“护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也没有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而更新[3]。
在保健食品市场监管方面,虽然主管单位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但具体工作是由相关部分一起参与管理的,这就造成这些单位没有一个是主体,责任不明确,当保健食品市场出现问题时就会有多个部门一起执行,他们其中有些不作为,有些争着管,还有些相互推诿[4]。
非法保健食品销售经常利用电视直销手段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是目前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的主要依据,暂无针对电视直销监管法律法规。广告法虽然对广告主有明确的责任规定,却并无实际要求对发布者[5],即使出现了问题,惩罚力度也很小,相对于销售额每年上百万的企业来说5~10万的罚款很小。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底,在全国,有6500多家保健食品行业,而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不到总体数量的3%[6],这些企业往往还面临着与知名牌外企分割我国保健食品市场这块巨大潜力“蛋糕”的压力;由于企业规模小,它们在保健食品研发领域的投入也很少,由此生产的保健食品的质量也很难让消费者相信。
一些保健食品企业为了更快的拿到生产批件,就寻租黑色利益连,很多企业要花几年才能申请到的批文,有的3天就能“搞定”,据某业内人士的说法,目前的保健品审批多由报批公司把控,他们的核心能力是人情关系。
保健食品行业“套牌”生产现象十分普遍,一家号称是亚洲最大的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的公司在其官网上清楚地写着 “提供20余个健字号、50余个食字号的全程贴(套)牌服务”。
2013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 《关于查处健康牌减肥胶囊等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通知》里公布的130种违法保健食品中就有128种涉及假冒批准文号。一些商家通过修改知名品牌厂家批文字号的字体大小、文字的字体、图形的大小等手段来完成盗号、伪号、套号、串号等现象以达到混乱已存在保健食品或已撤销的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7]。
具有免疫调节、调节血脂和抗疲劳功能的产品在国家卫计委准予申报的27项保健功能中占了全部产品的2/3[8],药品剂型为主要剂型,主要采取胶囊、片剂、口服液、颗粒剂(冲剂)等,这些剂型的产品占了近70%[9]。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已发布的新资源食品公告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营养素补充剂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等8个相关规定的通告》(国食药监注[2005]202号)[10]等文件的规定,保健食品所用原料分为8大类,营养素补充剂类原料使用频次最高,占40.75%,而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使用频次很低,仅占 14.89%[11]。
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功能宣传同质化现象严重;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曾对保健食品宣传内容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现象在70%以上。研究表明,90%功能化的产品都涉嫌虚假宣传[12]。违规广告在媒体上大肆宣传,受伤的不仅是消费者,也是整个行业,甚至是媒体的公信力、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保健食品广告合法刊播造成冲击。
目前没有专门的管理规定来制约委托加工行为,因此存在着不少的监管漏洞,证照过期、不全,人员、地址擅自变更等问题在企业内部依旧存在,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委托双方各自所负责任不够明确或难以界定落实,多方或多重委托后产品质量安全就更加难以保证[13],异地委托加工现象就更严重。
相关数据显示,2010—2013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辖区各法院审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侵犯食品安全类案件共计 147件,其中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 95件,占此类案件的64.6%,而审理的生产、销售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保健食品案件,又占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的九成。
由于公众不了解营养学和医药学知识,使他们对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概念模糊。部分消费者认为保健食品是纯天然的绿色食材,多多益善,老少皆宜;还有一部分老年消费群体由于身患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就寄希望于保健食品,甚至将其看成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14]。
迷信广告,跟风追“名贵”。在“花钱买健康”消费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消费者盲目相信广告宣传,根据广告选产品,特别是对那些冠以“神奇功效”的昂贵产品深信不疑,甚至认为“价格越高,功效越好”。
未成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都没有发育完善,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如果过度食用保健食品,极易破坏机体原有的生理平衡,影响正常发育,严重的还会导致发育异常或脏器功能损害;许多青年女性对于减肥、美容和排毒保健非常热衷,该类的保健食品中都含有激素类成分,盲目食用会增加罹患妇科疾病的风险、还会间接降低怀孕几率和催生性早熟等不良作用;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如果对保健食品食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甚至延误治疗[15]。
这些现象的产生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环节造成的,也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保健食品整个环节链慢慢积累形成的,所以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大众消费者一起努力:作为政府监督管理的主要机关,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保健食品的准入门槛,加大扶持本国企业的力度;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要从产品的源头严格管理,投入加大研发精力,加强企业品牌知名度和信誉的建设;作为最直接受益者的大众消费群体要科学、理性的进行消费。保健食品可以通过干预的作用来控制或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达到维护和增强健康的目的,进而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人类健康与社会文明水平。发展和振兴“营养与保健食品”行业是我国应对慢性疾病“井喷”和医疗费用透支的市场化、产业化措施,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发展的民生产业和朝阳产业[16]。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借住膳食营养等手段预防将疾病正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1]李悦,于春媛,刘东红.我国保健食品研发现状与产品准入机制关系的研究[J].首都医药,2013,v,20;No.34304:8-9.
[2]徐国.“保健品备案”背后的博弈[J].中国药店,2014(15):45.
[3]宋迪,石东风.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611-612.
[4]宋照方,冯化梅,晨阳.浅谈保健食品经营的监督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4):249-250.
[5]王雪云.保健食品的市场现状及加强监管的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22(20):56-57.
[6]蒋玉婷,姜华,郑健.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22):78-80.
[7]宋子玉.保健食品违法行为定性须审慎[J].首都医药,2013(10):57-58.
[8]张志祥.我国营养保健功能食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Z].农产品加工,2014(3):22-24.
[9]姜雨,佟娜.我国片剂保健食品的注册、审评及审批情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2014,20(18):225-227.
[10]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营养素补充剂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等8个相关规定的通告(国食药监注[2005]202号)[Z],2005-05-20.
[11]邵懿,丁颢,樊永祥.中国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化管理的现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3):227-229.
[12]张弛,杜庆鹏,白玉萍.近年来我国保健食品广告发布情况分[J].中国药事,2014,28(4):393-399.
[13]周燕.保健食品[Z].晚霞,2014(1).
[14]冯丽,徐桂花,宋曙辉.老年保健食品的开发现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48(3):32-33.
[15]吴育红,张爱珍.我国老年人常见慢性病与保健食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2):3846-3848.
[16]知识经济(中国直销).保健食品的痛与变.2014(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