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夫
邹岳熹的名片显示了他的IT人身份——公司在天府软件园里;其创办的微信公共号《汽车帮》又表明了他的自媒体人身份。邹岳熹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自媒体时代不就是由科技驱动的吗?
幸好没中报媒的毒
《成都商报》为自媒体输送了不少人才,邹岳熹便是其中之一。但他身上流淌着互联网人的血液,“我是互联网和手机发烧友,以前工资不高时,有好的新款手机我也会买。”
邹岳熹庆幸自己在报社待的时间不长,“我只待了一年,所以身上没有太多传统媒体的影子。”邹岳熹认为,若是在报社呆久了,会变成拉广告、做短期的思维,最终会中毒过深,“对互联网的判断会滞后”。
2012年,邹岳熹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我跟一个在游戏公司做CEO的朋友一起出来创业,他想做汽车,我到上海后跟他做了一个违章查询的小工具,在App Store上线后很快排到中国区了第一名,用户有8000万。”
后来由于家庭原因,邹岳熹回到成都,继续创业,并沿用了之前“专注一个点”的成功经验。“汽车里面我想做的很多,但我只做汽车垂直搜索,做车价这一块,把价格分析得极其透彻。”
邹岳熹的思路很快取得了成功,积累了几十万用户,并拿到了天使投资,“拿到投资后我做了个两个APP,汽车帮和查车价,是为车主做的实用性应用。”
至于汽车帮公共号,邹岳熹坦言纯属自己玩票的东西,可七万的粉丝量和普遍过五千有时能过万的阅读量足以让一些职业自媒体人汗颜。但邹岳熹也面临着困境,那就是内容。
专业加专注就是专家
“我们现在有粉丝量,在业内还算有影响力,但是没好的内容。”邹岳熹坦言,目前公共号的文章注意是转载,也没花太多时间在上面,“我们没有专门的人来运营微信,以前是我在做,现在专门有人在做,但每天只花一个小时。”
随着上万阅读量的文章越来越少,邹岳熹深感内容的重要性,“以后我们还是会自己做原创内容,因为我们也可以组建一个小团队来做了。”
邹岳熹把精力重点放在了技术端上,“我们的技术能帮车主解决很多问题,实时路况、车价查询、二手车估计、违章查询,都是很实用的工具。”
对于现在的产品,邹岳熹既有压力,又有信心。
压力来自于同行竞争,“我们随时都可能死掉,很多团队都很强,我们拿的几百万投资算是少的,有些拿着上千万美元在玩。”信心来自于他的经验,“不够我们要死掉也不是那么容易,我之前做出过成功的产品,也足够了解这个行业。”
邹岳熹预计2015年下半年他的APP便会开始赚钱,“我现在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把产品做好,做到用户和投资人认同。”
邹岳熹的互联网思维可归结为一个字——专,“做移动互联网不需要太大太全,但要做用户真正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