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与真实
●文 / 莫言
社会生活总体上看是喧嚣的,喧嚣是热闹的,是一呼百应,是添油加醋,是游行集会,是制造谣言,是吸引眼球,是人人微博,是个个微信,是真假难辨。有时候喧嚣掩盖真实,但是喧嚣不可能永远掩盖真相。
我有一个亲戚,每次见他,他义愤填膺地痛骂当官的,咬牙切齿。但是,今年他的儿子参加中考,离我们县最好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差了五分,他就找到我了,说就差了五分,你找一找人。我说现在谁还敢,反腐败的呼声如此高。他说他不怕花钱,他有钱。我说你让我去送钱,这不是让我去行贿吗?你不是痛恨贪官污吏吗?现在你这样做不是让我帮着你制造新的贪官污吏吗?他说这是两码事,这是他的孩子要上学了。这个真实把亲戚反对贪官污吏的喧嚣给击破了。
为什么大家在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家庭问题的时候,都是一个非常正派的、非常廉洁的人,为什么一旦我们碰到了这样的事情,尤其是涉及了孩子的事情,我们的原则立刻不存在了。我想这有人性的弱点,也有社会体制的缺陷。其实,我们应该反省,让每个人在看待社会问题的时候,在面对社会喧嚣的时候,能够冷静地来想一想喧嚣背后的另一面。 (摘自腾讯文化)
刻在记忆里的哲理印痕
●文 / 黄小平
记得小时候玩魔术方块,旋转来旋转去,也不能把色彩相同的方块旋转到一面。我问父亲,为什么把魔术方块设计得这么难呢?父亲说,如果设计得太容易,让你一下就会了,你还会去玩吗?正因为难,正因为不会,才激起了你玩的兴趣。后来,父亲教会了我玩魔术方块的方法和诀窍,把色彩相同的方块旋转到一面成了一件极为容易的事,也是从这之后,我再也没有玩过魔术方块了。
难,是激起我们兴趣的魔法,是让我们为之探索为之不懈追求的法宝。人生中,正因为有坎坷、挫折之“难”,才激起了我们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信心;正因为有痛苦和不幸之“难”,才激起了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和渴望;正因为有虚假和邪恶之“难”,才激起了我们维护真理正义的良知和义举。 (摘自《思维与智慧》)
安详
●文 / 王蒙
我很喜欢,很向往的一种状态,叫做——安详。活着是件麻烦的事情,焦灼、急躁、愤愤不平的时候多,而安宁、平静、沉着的时候少。
人人都渴望理解,这正说明理解并不容易,被理解就更难,用无止无休的抱怨、辩论、大喊大叫去求得理解,只会把人吓跑了。
不要过分地依赖语言,不要总是企图在语言上占上风,语言解不开的事实可以解开。语言解开了事实没有解开,语言就会失去价值。用事实说话的人能安详。
不要以为有了这个就会有那个,不要以为有了成就就有了幸福,不要以为有了权力就有了威望。
安详属于强者,焦躁流露幼稚。安详属于信心,大吵大闹暴露了其实没有多少底气。 (摘自《广州日报》)
汤姆鞋的价值观
●文 / 盛治仁
加州有一家叫汤姆的卖鞋公司,每卖出一双鞋,公司就会送一双鞋给买不起鞋子的小孩。
到目前为止,他们已成功送出超过一千万双鞋。这样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正确的价值观。“给予”是汤姆鞋最核心的价值。
二、创意营销。汤姆鞋举办年度“一天不穿鞋”活动,让大家体会没有鞋子穿的感受,不但吸引了微软等大企业的赞助支持,也得到25万人响应。
三、员工参与。工作满两年的员工,就会被安排到有需要的国家,亲自送鞋给孩童。
四、永续做法。做好事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找到可以持续运作的模式。汤姆公司的生产线已扩展到眼镜。
不是每个企业或团体都可以复制汤姆鞋的做法,但每一个人或团体,只要愿意多用一点创意和热情,都可尝试在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找出利他的元素。 (摘自《领导文萃》)
疲倦
●文 / 毕淑敏
疲倦是现代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生存状态。有一次,我把一条旧呢裤送到街上的洗染店。师傅看了以后说,我会尽力洗熨的。但是,你的裤子,这一回穿得太久了,恐怕膝盖前面的鼓包是没法熨平了。它疲倦了。
我吃惊地说,裤子——它居然也会疲倦?
师傅说,是啊,不但呢子会疲倦,羊绒衫也会疲倦的。所以,穿过几天之后,你要脱下晾晾它,让毛衫有一个喘气的机会。皮鞋也会疲倦的,你要几双倒换着上脚,这样才可延长皮子的寿命……
疲倦发生的时候,如同一种会流淌的灰暗,在皮肤表面蔓延,使人整个儿地困顿和蜷缩起来。我们了无热情,心灰意懒。我们不再关注春天何时萌动,秋天何时飘零。我们迷茫地看着孩子的微笑,不知道他们为何快乐。我们不爱惜自己了,觉察不到自己的珍贵。我们不热爱他人了,因为他人是使我们厌烦的源头。我们得过且过地敷衍着工作,因为它已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看看大自然如何应对疲倦吧。春天的花开得疲倦的时候,它们就悄然地撤离枝头,放弃了美丽,留下了小小的果实;当风疲倦的时候,它就停止了荡涤,让大地恢复平静。 (摘自《广州日报》)
眼见未必为实
●文 / 葛昆元
我曾经读到一篇写海难的文章。文中说,一艘游轮在茫茫大海上,触礁沉没,万分危急中,一艘救生船驶到一对夫妇身旁,但只可以一人上船。夫妇俩紧紧拥抱,妻子满含热泪看着丈夫,所有人都认为,丈夫是要心爱的妻子上船逃命。不料,丈夫却推开了妻子,自己跨上了救生船。可想而知,这个丈夫的行为,遭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谴责。
几十年后,这个男人死后,女儿在整理父母的日记时,才知道母亲当时已患有绝症,是母亲拒绝了父亲让她上船或同她一起葬身海底的要求,母亲要求父亲一定要将他们幼小的女儿抚养成人。自此,人们才知道是冤枉了这个品德高尚的男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复杂的,事情的表面现象,不一定就能真实反映出事情的真相。所以千万不能用固有的眼光去观察问题,用单一的思想方式或简单的“眼见为实”的标准去想问题、做判断。(摘自《新民晚报》) (责编:张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