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大兴安岭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流。方法 以33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GERD临床诊断标准与洛杉矶RE诊断标准对GERD进行调查与诊断。结果 GERD患病率为24.05%,同时患病率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三种亚型(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以及Barrett食管患)病率为56.32%、24.16%、19.52%,GRED的患病率与饮食习惯、体质指数有关,而Hp并不是GERD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 大兴安岭地区的GERD患病率比较低,发病因素多样。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6.051
工作单位:165000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市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Reg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MA Shuji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 of Jiagedaqi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iagedaqi 16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rate in Greater Khingan Range area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flow. Methods 3362 cases as study object, using standard clinical diagnosis of GERD and the Losangeles RE criteria for investigation and diagnosis of GERD.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GERD was 24.05%,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prevalence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different, the three subtypes (erosive esophagitis, non erosive reflux disease and Barrett esophagus patients) disease rate was 56.32%, 24.16%, 19.52%, and prevalence rate of diet, body mass index of GRED, and the main reason Hp is not the occurrence of GERD. Conclusion The Greater Khingan Range area of the GERD prevalence rate is relatively low, the incidence of factors.
【Keywords】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isk factors,Prevalence rate
胃食管反流病(GERD)属于一种并发症而和不是症状,主要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造成的,在临床上分为糜烂性与非糜烂性反流病(EE、NERD)。胃食管反流病在欧美西方国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在17%以上,我国也有许多地区研究者进行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调查,调查发现我国的该病发病率在5.8%左右。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中心三所医院的内科门诊就诊人群33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06例,女性1756例;年龄为16 ~73岁,平均年龄(46.6±21.3)岁。调查对象纳入标准为:年龄在18至80岁,不要求性别;存在典型GERD症状,均无腹部手术史、报警症状、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其他如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引起的食管运动疾病。
1.2 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内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婚姻、学历等等;还包括调查胃食道反流症状(RDQ)、重叠症状、食管外症状、幽门螺杆菌和有关危险因素。调查方法为:通过RDQ对调查者过去4周的反食、胸痛、烧心以及反酸等情况进行记录(包括症状初现的频率与次数) [1]。对所有调查者进行内镜检查,并采用洛杉矶反流性食管炎(RE)诊断标准进行分级,而以内镜与病理为标准进行Barrett食管诊断。幽门螺杆菌Hp检测则使用C-UBT进行,呈阳性者为感染 [2]。
2 结果
2.1 胃食管反流病构成
通过胃镜与病理活体组织检查,糜烂性、非糜烂性反流病以及Barrett食管所占比例分别为56.32%、24.16%、19.52%,RDQ量表中四种症状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2.15%、59.33%、31.14%、23.09%。
2.2 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
通过对3362例人群的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91.02% (3060/3362),根据RDQ量表诊断标准,检出的胃食管反流病为736例,患病率为24.05%,男261例,女475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不同年龄段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地域的城市、乡镇、农村的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存在显著的差异(χ 2=56.76,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胃食管反流病危险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62,P=1.147);而患者的体质指数构成具有显著差异,(χ 2=53.21,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辛辣食物、油腻食物、吸烟饮酒、浓茶咖啡等饮食习惯有关;食管裂孔疝发生率差异显著,(χ 2=41.88,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糜烂性、非糜烂性反流病以及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分别为4.21%、5.16%、1.90%,并在三种亚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 2=5.64,P=0.029)。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GERD属于慢性疾病,相关研究认为长期的胃食管反流将引发食管癌等重症与食管外表现,并且该病还没有十分可靠的临床诊断标准,而24 h监测pH值也无法保证其敏感度。在大规模的流行病学中采用侵入性检查方法进行调查,接受有一定的困难,因此GERD的患病率多为症状上的研究。GERD在各地区域的患病率存在差异,我国的患病率相对较低,在5.8%左右,而欧美等国的患病率则在10%以上,日本则约为6.6%,总体上看,亚洲的患病率较欧美少 [3-4]。本调查发现大兴安岭地区的GERD患病率为24.05%,这与前人的研究相符,同时患病率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GRED的三种亚型的比例糜烂性、非糜烂性反流病以及Barrett食管所占比例分别为56.32%、24.16%、19.52%,其中糜烂性反流病最多,这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并且GRED的患病与饮食习惯、体质指数有关,并且体重增加、肥胖等、糖尿病也会增加GRED的患病率。同时研究也发现幽门螺杆菌Hp并不是GRED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其作用机制也尚存争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