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伴抑郁患者的影响观察

2015-01-26 21:05:38郑兴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13期
关键词:结肠炎分值溃疡

【摘要】目的 研究对溃疡型结肠炎伴有抑郁的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诊治的60例溃疡型结肠炎伴有抑郁的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前后的SDS量表进行分析,以此来评定患者的情绪情况。结果 通过对所选的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分值进行比较,干预后患者的抑郁评分低于干预前,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溃疡型结肠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力,缓解其抑郁症状,加快患者恢复健康。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3.066

作者单位:132011吉林省吉林市第六人民医院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ZHENG Xinghua Jilin Sixth People's Hospital, Jilin 1320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60 cas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with depression were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2 to August 2013. Analysed the SDS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atient's emotions. Results Comparing the SDS scores showed th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non-interven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treat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b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t may promote the cognition of disease, ease th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promote recovery.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Ulcerative colitis, Depression, Influence

溃疡型结肠炎(UC)为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型疾病,最近几年患者的数量逐渐上升,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UC的发病机制以及病因尚未阐明,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感染环境、免疫异常等因素相关,近些年研究指出本病与心理因素也有密切的相关性。临床研究指出UC患者多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最多见的是抑郁状态 [1]。抑郁自身为UC疾病的活动因素和诱发因素,而且因本病具有长期反复的特点,对患者的社会能力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进而加重病情。我院选择2012年8月~2013 年8月的60例溃疡型结肠炎伴有抑郁的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前后的SDS量表进行分析,观察心理行为干预产生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60例溃疡型结肠炎伴有抑郁的患者,其中28例为男性,32例为女性;年龄在30~75岁,平均为(58.2±2.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非特异性溃疡型结肠炎诊断标准》。

1.2 方法

心理行为干预主要是通过松弛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进行,也就是通过领悟、心理诊断、再教育以及修通4个阶段实施,主要治疗方式为改变认知行为,转变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将其转变为合理信念,再加上放松训练,对患者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行有效调整,发挥心理上的松弛和心理唤醒目的,消除或者缓解已经存在的情绪障碍。具体方法:(1)心理疏导。认真耐心的倾听患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困惑,根据存在抑郁的原因以及量表的调查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讲解一些成功的案例,指导和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提升其战胜疾病的毅力和信心。(2)建立良好的医患依从关系。注意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伙伴式、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应态度温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观察和交谈技巧,提升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提升医患关系,加快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3)健康教育。具体包括对用药和饮食的指导,对病情的宣传教育。饮食上应以容易消化、柔软、提供足够热量以及含有丰富营养的食物,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补充各种维生素,不可食用具有刺激性或者寒凉的食物。在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多种方法向患者渗透疾病有关的知识,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所认识。(4)松弛疗法。对于存在烦躁、焦虑的UC患者,除了定期实施心理咨询措施之外,还应运用多种松弛疗法,例如看报纸、练习书法、听轻音乐、栽培花草、练习太极拳、练气功、看书等等,对于存在抑郁悲观的患者,能够将其内心的痛苦诱发出来,使其情绪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泄,得到良好的心理平衡 [3]。

1.3 抑郁自评量表(SDS)

主要对患者有无抑郁症状以及抑郁的严重程度进行反应。共分为4级评分,无抑郁分值不超过50分,轻度抑郁为分值在50 ~59分,中度抑郁为分值在60~69分,中度抑郁为分值超过70分。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系统软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所选的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分值进行比较,干预前抑郁评分为(53.60±4.72)分,干预后为(44.97±4.25)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评分低于干预前,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溃疡型结肠炎因病程时间长,缓解期与发作期交替存在,患者缺少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常常出现情绪不稳、抑郁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相关研究指出,心理因素能够对患者的内脏敏感性、胃肠动力等加重胃肠道症状,长此以往会导致负性情绪,加重溃疡的症状和活动。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措施,能够让患者掌握科学、积极的应对方法,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坚持按时服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及良好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让患者掌握疾病有关的知识,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治疗,这样能够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对溃疡型结肠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力,缓解其抑郁症状,加快患者恢复健康。

猜你喜欢
结肠炎分值溃疡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7:30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工会博览(2022年8期)2022-06-30 12:19:30
怎样预防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发
都是“溃疡”惹的祸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7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中西医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