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念 刘向峰 汤剑波 朱博 岳小龙 聂良辉 孝感市中心医院 (孝感 432000)
在肿瘤患者中 70%至80%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它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医用直线加速器机房的定位激光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通过体外标记来帮助治疗摆位,利用三维激光束的交点与等中心点重合的原理,使患者肿瘤治疗中心与加速器等中心重合实现精确治疗的目的。本文主要是介绍医用直线加速器机房定位激光灯的安装与调试。
激光灯由三组激光灯组成,机架两侧墙壁上各有一组,分别射出纵、横两轴线相交成十字线,机头对面一组仅仅只射出纵轴一组激光线。不仅要求三维激光线的交点与等中心点重合,还要求在整个治疗的范围内,三条垂直激光线应形成2个正交平面,并且这2 个面的投影与准直器0 位时“十”字线的投影相重合。在床两侧(X 轴)方向上两条相对的水平激光线应呈现以机架等中心点为高度的一水平面(即平行度),并要求各个位置的误差≤±0.5mm。
首先确定激光灯安装位置, 将加速器大机架打到90 度,打开射野灯,黑十字在墙上打出一个影子,用记号笔在墙上确定出十字中心的位置,即为激光灯横灯(双灯激光灯中上面的一个)的安装位置,用激光灯对好这个位置后标记好膨胀螺丝的安装位置。 在另一方向上则将机头打到270 度,以第1 步的方法确定好激光灯的安装位置。中间的单灯可用手将灯按在墙上,然后粗调激光灯,若激光灯能够基本达到竖直并通过等中心,且通过机架上表盘的中心位置即可基本确定大体位置。在墙上第1 步确定好的位置上打出固定螺丝孔。然后将激光灯上各项调节旋钮调到中间位置以使激光灯装上之后在各个方向上均有更大的可调范围。用螺丝将激光灯固定到墙上。其次,调节激光粗细, 松开灯头前端一个很小的缩紧螺钉,最好不要全部退出,因为螺钉太小不易保存,旋转灯头以调节激光粗细, 用一张坐标纸在等中心处观察激光, 将激光调至尽可能的细,r ≤1mm, 缩紧螺钉。各个激光灯均调至1mm 左右。最后,分别调试三维激光灯。调节竖直激光灯,将铅锤坠挂在机头上,拉出铅锤,松开竖直激光灯灯头上的六角固定螺钉,旋转灯头,尽可能的让激光灯全部照亮铅锤坠的线,以保证激光灯的竖直度。在调节的过程中,因为激光旋转是绕等中心位置旋转的,可移动铅锤坠将上部对准激光,然后观察激光的偏转方向,旋转激光,再移动铅锤坠对齐上端激光,观察后再调节,直到激光最大范围的照亮铅锤坠的线。将两边的激光灯均调竖直之后,通过调节倾角螺钉使激光通过等中心(可用笔尖或坐标纸对准黑十字作为等中心),然后观察两边激光灯。标准状态应该是激光从一个灯发出通过等中心刚好照到对面的激光灯上,如果不对,可通过调节平移旋钮移动激光灯位置,然后再调节倾角螺钉,直到达到标准状态。则两边竖直激光通过等中心并共面。调节水平激光灯。在床面上放一笔尖,对准黑十字中心,并调到距源100cm 处,大机架旋转360 度,十字中心偏差不超过1mm,则此笔尖即为等中心位置。通过平移旋钮将横向激光灯调到与等中心等高的位置(可通过水平管观察,用一个透明塑料管装上水,一边的水面固定放在等中心笔尖处,另一端放到激光灯旁边固定不动,两边水面一定等高,调节平移旋钮将激光灯调到水面高度)。然后,可将水平管沿床面方向放好,一端固定,观察水平激光的水平度,松开水平激光灯上的缩紧螺钉,旋转灯头调节水平,调节后可通过水平管的移动使一端水面对准激光,观察另一边的激光,再调节,再观察,最终是激光的两端水平。然后,通过调节倾角螺钉使激光通过等中心,再微调平移旋钮和倾角螺钉使激光最后达到从一边射出,通过等中心,恰好照到对面的激光灯上,则两边水平激光通过等中心共面。调节中间的单灯激光灯,中间的单灯激光灯调节方法同竖直激光灯,最后达到竖直通过等中心,并通过机架上表盘的中心位置。
定位激光灯是一种确保放射治疗精度和放射治疗体位准确的有效而且必不可少的辅助设备,定位激光灯在等中心治疗技术中可复核靶区中心在体表的位置。使用定位激光灯摆位,确保定位时和治疗时的体位保持一致,从而达到摆位简便、精确度高、重复性好的效果。根据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QC)与质量保证(QA)的要求,应至少每周检测定位激光灯一次,以保证定位灯激光的精度。
[1] 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91-293.
[2] 叶少荣;林兴建;吴立辉 放射治疗中心激光定位仪之定位 [期刊论文] -医疗设备信息2004(05)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04.05.022
[3] 赵忠仁;陈保民;张树平 X 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中心点的调定与验证 [期刊论文]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1(01) doi:10.3969/j.issn.1009-6817.2001.01.021
[4] 房吉旺;马宝荣;宋志国 放射治疗激光灯安装校验模具 [期刊论文]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03)